陳英鳳

廣西頒布實施的《廣西住房公積金業務管理規范(試行)》規定,2010年起,“家庭成員患重大疾病的”可以辦理住房公積金的“非銷戶提取”。規定一出,立即引發激辯。支持者認為其可以提高大量處于閑置狀態的公積金的利用效率,反對者則擔心會給住房保障帶來風險。
按照現有的《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職工只有在購買住房、離退休、償還購房貸款本息等幾種情況下才能提取住房公積金。可對于大量的低收入家庭和普通工薪階層來說,購房的愿望根本不可能實現,這也就意味著其從根本上喪失了使用住房公積金的機會,住房公積金只能淪為“定期存款”——只有在職工退休后才能兌現、全部取出。一些特困家庭在遇到重大疾病等困難急需用錢時,只能望“錢”興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住房公積金應有的社會保障功能,為各界所詬病。
資料顯示,我國住房公積金使用率一直徘徊在50%~60%,有相當部分處于“沉睡的狀態”,這其實是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筆者認為,住房公積金與其“休眠”不如“救急”。試問:當一個人無錢治病、生命不保時,住房公積金對于他又有什么意義呢?
允許患病家庭提取公積金用于治療疾病,這種做法是住房公積金人性化、科學化管理的需要和必然選擇,應當在全國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