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李璐瑒

▲大醫院越做越強,吸引越來越多的患者來就醫
當前談到就醫,百姓言必稱“看病難,看病貴”,這已經是個備受關注的問題,甚至同教育、住房一起被稱為新的“三座大山”。而在去年“兩會”前,就有數位醫藥衛生界的專家發出了不同聲音:在中國看病不算難,也不算貴,看病難是由于患者求醫標準過高,導致醫療資源“擁擠”。此言一出,立刻在各大媒體和互聯網上招致一片非議、譴責,甚至罵聲。有媒體稱這種言論是“一個既得利益群體的炫耀”,更有網友直言“他們是代表利益集團的,不是代表廣大基層群眾的”,持這種言論“不是無知就是無恥”。
那么當前百姓抱怨的“看病難”究竟是怎樣形成的?本刊記者就此采訪了數位醫藥行業內的資深人士,請他們詳敘了看病難的形成。
看病難其實由來已久,但在計劃經濟時代,由于社會較為封閉,人員流動較少,加上醫療機構布局相對合理,其矛盾并不明顯。當時,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醫療機構分為三級(一直延續至今),每一個街道都有一所一級醫院,每個行政區有一所二級醫院,市一級有中心醫院或市立醫院等。百姓生了病一般都就近醫治,不會擠破頭地涌向大醫院,因為當時即使在城市里,醫療水平也普遍不高,藥品也比較匱乏,人們的看病觀念是“能看就行”,不會像現在這樣盲目迷信大醫院。
同時,那時各機關企事業單位都有合同醫院,且合同醫院不分大小,故各醫院應對的患者也較為平均,此外,各單位普遍設有醫務室,一些小病小恙在單位就解決了,大一些的單位甚至還有職工醫院,能接治一些疑難重癥患者。那時候看病,一般不會掛不上號,像北京友誼醫院這樣的大醫院還會把每個月或每個星期的號發到合同單位,生病的職工可以在單位拿號,然后直接去醫院看病。
在廣大農村地區,實行合作醫療,充分發揮赤腳醫生的作用。雖然農村條件不如城市,更加缺醫少藥,但是基本能滿足人民的就醫需求。舉個例子,手指破了去包扎,城市醫院里會用紗布,而在農村可能用不起紗布,只用消過毒的草紙包起來。雖然條件有差異,但都能很簡單地滿足群眾醫療需求。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醫療行業的平衡逐漸被打破。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醫院也變相走向了市場化,開始自己養活自己,于是除了治病救人以外,醫院還開始承擔賺錢的任務,出現了爭病人的情況。在這個過程中,醫院內部體制機制的改革在所難免,各種責任制都與經濟效益掛鉤,為了競爭,大醫院越做越強,門診量一路走高,人為地吸引了更多的患者來就醫,小醫院的競爭力開始下降。人們看病時也開始傾向于涌向大醫院,過去城市中的三級醫療體系被打破。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量流動人口涌入城市,北京、上海這種城市的大醫院不僅要滿足本地區老百姓的就醫需求,還要承擔甚至多于本地人的外來人口及來自全國各地的疑難雜癥患者的救治工作。這就在客觀上導致了看病難。
醫學科學技術的進步也是造成看病難的一個不得不接受的原因。過去,血常規、X光檢查已是比較高級的檢查了,其用時并不長;現在生化、胃腸鏡、超聲、CT、核磁等,已不算什么高精尖了,做這些檢查患者必須多次往返醫院,且都須多次排隊等候。
此外,還有一個被忽視的重要原因,就是醫生特別是專家出診時間大大減少。據業內專家介紹,現在各大醫院都冠以XX醫學院校附屬醫院、教學醫院,大量的醫務人員特別是專家整天忙于學術研究、交流,到處聽課、講學、參加所謂學術活動,把大部分精力放到了學術、論文上。研究型醫院越來越多,治療型醫院越來越少;學術論文越來越多,出診時間越來越少。看病難就這樣逐漸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