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璐瑒
現代中藥的常用鑒定方法包括基原鑒定、性狀鑒定、顯微鑒定、理化鑒定和生物鑒定等,這些方法中很多動輒就要用到電子顯微鏡、各種化學試劑和高精尖的儀器設備。但是對于一些名貴的中藥材,往往上述各種鑒定方法都用上也不一定能完全反映其真偽優劣。而傳統的鑒定方法則主要是對藥材外觀性狀進行鑒定,包括形狀、大小、顏色、質地、折斷面、氣味等等。經驗豐富的中藥商品工作者練就出一套過硬的傳統中藥鑒別本領,常常用一碗清水、一根細針就能將價值連城的名貴藥材辨出真偽。
有些藥材在水中或遇水能產生特殊的現象,如旋轉、沉浮、水染色、粘滑等;有些藥材用火燒,能產生特殊的氣味、顏色、煙霧、閃光和響聲。這些現象往往是某些藥材獨有的,因此可以成為用來鑒別藥材的依據。
如將熊膽粉末投入清水中,即在水面旋轉并呈黃線下沉而不擴散;西紅花入水,可見橙黃色直線下降,并逐漸擴散,水被染成黃色;蟾酥斷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狀;牛黃加清水調和,涂于指甲上,能將指甲染成黃色;蘇木投入熱水中,浸液呈鮮艷的橘紅色;火燒海金沙會發出輕微的爆鳴聲及火光,并可全部燃盡;血竭粉末置白紙上,用火隔紙烘烤即熔化,但無擴散的油跡,對光照視呈鮮艷的紅色,以火直接燃燒則產生嗆鼻的煙氣;馬勃置火焰上輕輕抖動,即可見細微的火星飛揚,熄滅后,產生大量白色濃煙;微火燒青黛會產生紫紅色的煙霧等等。
如上種種,既是老藥工的寶貴經驗,又蘊含著科學道理。其實上述特殊變化的產生都與藥材內所含的化學成分有密切的關系,而偽品則不具備,因此一試便知。
另外,傳統經驗中的看、摸、嘗、聞也有助于快速鑒別中藥材的真偽。比如:海馬的“馬頭蛇尾瓦楞身”、天麻的“鸚哥嘴”、“點輪環”、“肚臍眼”,防風的“蚯蚓頭”等等,都是這些藥材特殊且典型的特征;龍骨、天竺黃噬之粘舌;琥珀與帛摩擦可吸附紙屑;而黃連、苦參、鴉膽子這類藥材往往以氣味定之,越苦越佳;紅花卻以“臭”為好。
麝香是哺乳動物林麝、馬麝或原麝成熟雄體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是珍貴的中藥材。
麝香的鑒定方式有多種,手摸、鼻聞、口嘗、火試、水試都用的上。如毛殼麝香以皮薄、仁滿、有彈性、香氣濃烈為佳品。可用手壓捏不帶毛的囊皮處,有柔軟的感覺,沒有頂手的硬刺物質,而且被壓捏下陷后的皮囊放手后可彈起并恢復原狀。好的麝香仁氣味濃烈,有特異的香氣,味辣,帶苦,微咸,顆粒自然疏松,沒有銳角。可取麝香仁少許放在手心里或拇指與食指之間,加少量水潤濕,進行捻搓。真的麝香不粘手,不頂手,不染手,不結塊。搓成團狀后,一放手就立即散開,或彈之即散,而捻完麝香的手,香味會留在手上經久不散。若將當門子的顆粒直接投入水中,則不溶,且久不變形。
此外,麝香的鑒定還能用上一種特制的帶槽細針,將槽針從囊孔插入旋轉槽針,撮取香仁,取出后立即檢視,槽內與溝槽相平的麝香仁會逐漸膨脹高出槽面,這種現象稱為“冒槽”,是鑒定麝香的經典方法。
羚羊角是人們都聽說過的名貴藥材,分布于新疆等地。正品羚羊角為牛科動物賽加羚羊的角,具有平肝熄風、清熱鎮驚、解毒之效。由于真正的羚羊角在市場上很少見到,所以很多人誤將黃羊角之類的角認為是羚羊角;另外,藏羚羊與賽加羚羊同為牛科不同屬動物,它的角也有很高的藥用價值,但功效同羚羊角有所不同。
正品羚羊角通體光潤如玉,質地堅實而沉重,無味。自基部向上有10~20個隆起的環脊環繞,光滑自然,以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處,柔潤舒適,習稱“合把”;羚羊角下半段內有骨塞(骨質角髓),長圓錐形,與外面的角質層密合,呈鋸齒狀絞合,習稱“羚羊塞”,也是羚羊角的重要特征之一。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段成空洞,對光透視,上半段中央有一條隱約可辨的細孔道直通角尖,習稱“通天眼”。
市售羚羊角的品種甚多,其所屬原動物各有不同,除賽加羚羊以外,據文獻記載尚有藏羚、斑羚、西藏瞪羚等幾種。通過上述三個典型特征,就可以將正品羚羊角同其他混淆品分辨開來。
性狀鑒定就是用眼看、手摸、鼻聞、口嘗、水試、火試等十分簡便的鑒定方法,通過觀察分析藥材的外觀性狀,來確定其真偽優劣,是我國歷代藥學同仁在千百年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的鑒別方法,也是現今中藥鑒定專業人員必須具備的基本功之一。性狀鑒定具有簡單、易行、快速、花費低廉的特點。許多中藥經驗鑒別的術語非常形象生動、易學、易記;所描述的特征和現象都以藥材的組織構造和化學成分為物質基礎,絕非主觀臆造。但有不少人都錯誤地認為:性狀鑒定是原始的、古老的方法,主觀性強,不如現代理化鑒定方法科學、可靠。

▲街頭小販兜售的“羚羊角”多是偽品或混淆品,不具備正品的“通天眼”、“合把”等特征
其實,每一個性狀鑒定特征、每一條經驗鑒別術語都有其所對應的植物形態結構或化學成分。例如,在根及根莖類中藥當中,何首烏的“云錦花紋”、商陸的“羅盤紋”、大黃的“星點”、川牛膝和懷牛膝的“同心環”等,都是不同類型異常形成層活動的結果,也是不同類型異型維管束在宏觀上呈現的特征;狗脊斷面上的棕黃色環紋是木質部,而川烏斷面上的多角形環紋則是形成層;白芍藥材質地堅實,斷面角質樣,是由于加工時淀粉粒糊化所致;茅蒼術“起霜”,是蒼術酮的自然析出;在皮類藥材當中,肉桂斷面“顆粒性”,是由于組織中富含石細胞群;桑白皮質地柔韌,難以折斷,由于組織中富含纖維;丹皮內表面的“亮點”,是牡丹酚的無色結晶體等等。通過許多藥材鑒定的實例,都能證明經驗鑒別方法的科學性,這同顯微鑒定、理化鑒定是一致的。
鏈接1:幾種中藥鑒定口訣
人參:頂有蘆頭盤節狀,味苦帶甘氣清香;假貨商陸味淡麻,斷面還有同心環。
三七:體有瘤凸質堅實,擊碎面平皮木離;皮部散生棕色點,味苦有甘嘗后知。
天麻:鸚哥嘴,凹肚臍,外有環點干姜皮;春空冬實心有別,松香斷面要牢記。
巴戟天:形似雞腸巴戟天,心細皮厚色紫藍;偽品肉薄木心粗,虎刺易斷勿受騙。
白前:根莖細長節明顯,折斷中空似鵝管;節上須根彎而細,勿與白薇相混亂。
當歸:主根粗短支根長,質地柔軟色棕黃;斷面油點顯棕色,味甘帶辛氣濃香。
黃連:黃連有節外皮粗,節間膨大似連珠;須根叢生硬刺手,斷面色黃味極苦。
杜仲:杜仲扁平或微卷,斷面膠絲緊相連;皮內紫棕平而滑,外皮縱裂極明顯。
番紅花:柱頭如線番紅花,泡水膨脹似喇叭;氣香味苦紅棕色,染水發黃不會假。
八角茴香:果實八瓣似星芒,瓣端純尖鳥嘴樣;若還不識真八角,再嘗氣味甜而香。
沙苑子:形似扁腎沙苑子,一邊凹入具種臍;種皮泡水易除去,嚼之微有豆腥氣。
鴉膽子:鴉膽橢圓網紋凸,外皮棕里內有核;核內種子黃白色,種仁味苦獨特臭。
澤蘭:單葉對生葉柄短,葉腋開花莖四方;葉背密生小腺點,莫與佩蘭相混亂。
金錢白花蛇:蛇身纏卷成圓盤,蛇背白環間黑環;白黑寬度一比三,聞之氣腥味微咸。
鹿茸:鹿茸片薄顯透明,中間多孔蜂窩形;色近黃白或焦黃,體輕質韌氣微腥。
鏈接2:典型傳統中藥鑒定術語
馬頭蛇尾瓦楞身:描述海馬的外部形態——頭似馬頭,尾部漸細向內卷曲似蛇等特征,全身有似瓦楞子的節紋。
云頭、鶴莖:指白術根下部兩側膨大,形似如意頭,稱“云頭”;向上漸細,可見一段較細的木質莖,如仙鶴脖,稱“鶴莖”。
車輪紋:指藥材橫切面上由維管束與射線相間放射狀排列而形成的較稀疏的、顏色不一的車輪狀紋理。如廣防己、關木通等。
天溝、地崗、馬牙邊、剛毛、窩子、芝麻點:犀角前面(外彎曲面)近底部的縱深陷溝,習稱“天溝”;與天溝相對的底面(底盤下)上的脊狀隆起,習稱“地崗”;基部周邊的凹凸部分,習稱“馬牙邊”;底部向中央凹入,有深約3~6厘米的凹窩,習稱“窩子”;中部表面未去凈的硬刺狀毛,習稱“剛毛”;鎊片對光照視可見暗棕色的小點,習稱“芝麻點”。
烏金衣:天然牛黃表面具有的黑色光亮的薄膜。
方勝紋:蘄蛇背部中央共有24個灰白色菱方形的大斑紋。
連珠斑:蘄蛇腹部鱗片灰白色,雜有黑色類圓形的斑塊。
佛指甲:蘄蛇尾端的一枚三角形深灰色的角狀鱗片。
龍頭虎口、翹鼻頭:蘄蛇頭盤中央,呈扁平三角形,吻端上翹,習稱“翹鼻頭”;口較寬大,習稱“龍頭虎口”。
白頸:廣地龍體部前端有一條類白色或肉白色的環帶(生殖環帶),習稱“白頸”。土地龍生殖環帶多不明顯。
過橋:黃連根莖中具有較細長且光滑如莖桿的節間,習稱“過橋”或“過江枝”。
掃帚頭:指根類藥材頂端有棕絲狀或纖維狀物(通常是殘存的葉基維管束),呈小掃帚狀。如防風、禹州漏蘆、南柴胡等。
朱砂點:指藥材橫斷面上的棕紅色麻點,色如朱砂(主要是油室及其分泌物)。如白術、蒼術、云木香等。
懷中抱月:松貝外側兩鱗片大小懸殊,大鱗片緊抱小鱗片,小鱗片僅露出一部分,如新月形。
觀音合掌:青貝外層兩瓣鱗葉形態大小相近,相對抱合,頂端開口,習稱“觀音合掌”。
馬牙嘴、虎皮斑:爐貝呈長錐形,貝瓣似馬牙,表面具有的黃棕色斑點。
連珠疙瘩:根莖類藥材表面密集的結節狀突起,形似連珠,如雅連、蒼術等。
連三朵:款冬花的花序常2~3個連生一起,習稱“連三朵”。
崗紋:指澤瀉表面的環狀突起。
雞眼:指根莖類藥材地上莖倒苗脫落之后留下的圓形疤痕,形如雞眼,如黃精、玉竹。
條痕:礦物在白色毛瓷板上劃過后,留下的痕跡,稱為條痕,或即礦物粉末的顏色,它比礦物表面的顏色更為固定,更具有鑒定意義。
存折:鹿茸內部已折斷,而表皮未開裂,但有痕跡。一等花鹿茸門莊存折者降為二等;大挺存折者降為三等。
初生茸、再生茸、頭茬茸、獨挺、二杠茸、三岔茸:幼鹿第一次(多在出生后的第二年)長出的鹿茸稱初生茸;鹿取茸后當年又生出的鹿茸稱為再生茸或二茬茸;梅花鹿未分岔的鹿茸稱為獨挺,多為初生茸;具有一個側枝的梅花鹿茸稱為“二杠茸”;具有兩個側枝的梅花鹿茸稱為三岔茸。
虎牙:砍茸腦骨后端的一對弧形骨。
單門、蓮花、三岔:僅有一個側枝的馬鹿茸,稱為“單門”;具二個側枝者習稱“蓮花”;具三個側枝者習稱“三岔”。
抽溝:指鹿茸大挺不飽滿、抽縮成溝形者。
擰嘴:指鹿茸大挺初分枝岔時,頂端嘴頭扭曲不正者。
懸皮:指二杠茸虎口處皮茸分離,用手敲擊有空洞感。
竄頭:鹿茸漸老時,大挺頂端破皮竄出瘦小的角尖,又稱竄尖。
鳳眼:指虎或豹的前肢上節(肱骨)的下端靠近骨環處內側有一橢圓形的孔(虎骨)或呈長條形的孔(豹骨),是鑒別虎、豹前肢骨骼的重要特征之一。
虎威:虎骨藥材的鎖骨(兩塊),形狀細小而彎曲。
虎脛:虎骨藥材的膝蓋骨,略呈圓形,內面光滑,厚而堅重,常帶舌狀筋。
幫骨:虎骨藥材后肢下節并列兩骨中較細長者,即腓骨。
金井玉欄:藥材橫切面上,外圈(皮層和韌皮部)白色,中心(木質部或包括髓部)黃色或淡黃色,習稱金井玉欄,亦稱金心玉欄。如桔梗、黃芪。
掛甲、透甲:牛黃用清水調后,涂于指甲上,能將指甲染成黃色,并經久不褪稱為“掛甲”,同時有清涼感透入指甲稱為“透甲”。
珍珠盤:指銀柴胡根頭部殘留的莖基經長期磨擦而成的密集的銀白色的小疣狀突起,似鑲嵌的珍珠。
砂眼:根類藥材表面的似砂粒樣大小的凹孔(有的為須根脫落后的孔),如銀柴胡、黃芩等。
星點:指大黃根莖橫切面上暗紅橙色的星芒狀的小點,由異型維管束所形成。
獅子盤頭:指某些根類藥材頂端有多數疣狀突起的莖痕,膨大突起,狀如獅子頭,如黨參等。
珠光:又稱“寶光”,指珍珠表面半透明狀的玉白色、淺粉紅色或淡黃色等彩色光澤(珍珠母表面也有類似的顏色)。
起霜:茅蒼術斷面放置后,析出白色毛狀結晶。
膠口鏡面:僵蠶藥材的斷面平坦,外層白色,呈粉狀,中間棕黑色,多光亮。
粉性:指藥材含豐富的淀粉粒,藥材折斷時淀粉似粉塵飛出,如甘草、山藥等。
渦紋:指馬寶剖面的同心性層紋。
菊花心:指藥材橫切面上,外圍色較淡,呈白色或淡黃白色,中央色較深,呈黃色或深黃色,從中央至外圈有不甚直的致密的放射狀紋理(主要是木射線和韌皮射線交錯形成),形如開放的菊花,如桔梗、甘草、黨參等。
菠蘿紋:指海龍體表具突起的花紋圖案,類似菠蘿表面的釘紋。
蚯蚓頭:指根類藥材之頭部上細向下漸粗,具密集的橫環紋,形如蚯蚓,如防風、前胡等。
假色:指某些礦物中(以及貝殼類藥材)有時可見到變彩現象,是由于投射光受晶體內部裂縫面、解理面或表面的氧化膜的反射所引起光波的干涉作用而產生的顏色,如云母、石決明等。
銅皮鐵骨:指三七斷面皮部灰綠色,稱“銅皮”;木部色較深,質堅硬,與皮部常分離,稱“鐵骨”。
斷口:礦物受機械打擊后,常發生不規則的碎裂,這種斷裂面稱為斷口。
腰箍:主要指山慈姑假球莖之中部有2~3個節環紋,似腰鼓上的箍。
解理、解理面:礦物受力后沿一定結晶方向裂開成光滑平面的性能稱為解理;其所裂成的平面稱為解理面。
縮皮凸肉:指山柰橫切面的外皮收縮,中部粉性鼓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