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醫醫療機構的特點
1.規模較小
由于“廢止國醫案”的影響及部分西醫對中醫的偏見,中醫進不了較具規模的西醫醫院,尤其是新開辦的西醫醫院,20世紀20年代前,北平沒有一所正式命名的中醫醫院。1934年5月19日,北平市政府施行《北平市政府衛生處公私立醫院注冊給照規則》14條,中醫醫院逐漸地增多。雖然中醫醫院數目增多了,但規模及服務水平并沒有增加,難以和西醫醫院分庭抗禮。一些以中醫院為名的中醫診所實際上只有兩三個醫生加上藥工,甚至只有一個醫生帶幾個徒弟,均不能稱之為醫院。
2.醫生已開始運用現代醫學知識診療疾病
20世紀30年代開始,特別是華北國醫學院開辦以后,許多開明的中醫已開始運用中西醫兩種方法診療疾病。敢稱報中醫院的中醫診所雖多不具規模,但一般多是由有一定影響的機構或醫生開辦。這些中醫院的從業人員,很大一部分開始用中西醫兩法診治疾病或以西醫的診斷作參考。《中國醫藥月刊》刊載了許多用中西醫結合診治疾病的案例,如腦漏治驗、淋菌性睪丸炎治驗、一個變化特殊的濕溫傷寒、乳糜尿治驗。對于細菌病源問題,中醫界人士還在《國醫求是》雜志上作了公開的評論。
3.中藥制劑的方法簡單、粗糙
現代科學的發展對中藥發展的影響遠大于中醫,特別是有些學者提出了“廢醫存藥”的論點,促進了中藥發展,部分學者對個別單味中藥進行了現代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中藥的制劑仍保持著原始古老、簡單、粗糙的制作方式,湯、丸、散、酒、膏、丹仍是幾種常用的劑型。中醫醫院或診所中均是開具中藥后告知患者煎煮方法,讓患者自己煎煮藥物,不設煎藥點;藥粉的制作僅為藥碾、藥缽中搗碎分包包裝,囑咐患者按量服用;藥酒制備也是囑咐患者自制,浸泡一定時間后再服用。膏丹類制劑仍沿用舊方式配制,中藥片劑基本上沒有。
4.醫與藥雖有分工,但分工不明顯
中醫與中藥雖有分工,但分工不明顯是民國時期北平地區中醫藥行業的又一大特點。中醫與中藥人員從中醫學剛發展時期就沒有明顯的分工,既是醫生,同時也是藥工。隨著中醫藥業的不斷發展,中醫學成了治療疾病、保護人們健康的主要手段,從事這種工作成了一門職業,于是醫、藥才出現了分工,但二者之間的分工始終是不明顯的,孫思邈被世人尊稱為“藥王”,他著有《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注重養生,實際在醫、藥兩方面均作出了較大成就。李時珍以藥物知識見長,同時也是出名的醫生,治好了明世子疾病,但他藥物方面的成就遠大于醫學方面的成就,故人們習稱之為藥物學家。民國時期北平地區中醫藥在初期即受到了嚴重壓制,發展極為緩慢,進入20世紀30年代后才有了明顯的發展,但與“廢止國醫論”觀點的斗爭一直在持續,發展極不平衡。由于中醫醫療機構規模較小,導致醫、藥無法分工,這種現象在中藥店更明顯,民國時期北平各中藥店中只有部分較大的中藥堂有坐堂大夫,且大都兼做藥工。雖然國民政府、日偽政府規定中醫師必須注冊,但這種現象仍難杜絕。
5.中醫護理水平低下,醫護兼顧
民國時期,中醫護理隨著中醫藥的被排斥而受冷落,時至建國前全國均沒有專門的中醫護理人員。1920年9月28日,私立北平協和醫學院護士學校成立,以培養女護士為主旨,在中華護士會及美國紐約大學登記,并在教育部立案,為我國第一所高級護士學校。但這些護士不可能也不愿意分配到中醫院工作,北平地區雖然開辦了幾家以中醫院為名的醫院,有的醫院設病床40張之多,已具相當規模,但仍沒有專門的中醫護理人員,護理水平非常低下。中醫醫生同時又是護士,護理任務由醫生和患者家屬共同分擔。中醫院雖稱之為醫院,接受的患者所患疾病較一般病人危重,采用內外合治的方法對病人進行治療,但并不是每日住院,只是能保持醫生天天應診,醫生關照的時間較一般患者時間為多而已。醫生做的護理工作僅是對病人及其家屬在飲食起居、改變或減少不良奢好等方面提出注意事項,具體護理工作仍由家屬承擔。(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