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萬紅/文
新的生產模式下穩定蔬菜合理價格的對策研究
朱萬紅/文

多年以來,蔬菜價格大幅波動一直牽動著廣大群眾和政府的神經。特別是2010年前兩個季度,蔬菜價格持續“高燒”,讓廣大消費者飽嘗了吃菜貴的苦頭。蔬菜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其價格猶如一柄雙刃劍,過高影響到民眾的生活質量,過低則會傷害到廣大菜農的利益及生產積極性,又為菜價的暴漲埋下伏筆。因此,維持菜價的合理穩定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和期盼。
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對我國蔬菜生產影響深刻
我國城鎮化建設的迅速發展對蔬菜的生產供應產生了重大影響。首先,城鎮化快速發展打破了原有的蔬菜供應體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蔬菜供求的失衡。城鎮化建設的直接結果就是城區向郊區延伸,而這些被擴建的地方絕大部分就是原有城區的菜園子。再加上惡劣天氣等偶然因素的影響,導致蔬菜價格在近年來不斷攀升,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質量。其次,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使得城鎮人口迅速增長,蔬菜的消費需求不斷擴大。同時,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結構也在不斷改善,蔬菜在日常的食品消費中所占比例會不斷提高,人們對蔬菜的需求不僅僅是量的增加,而且更加追求多樣化和高品質。這種需求反饋到市場上,就要求蔬菜生產高投入。第三,政府對蔬菜生產的干預力度加大。由于蔬菜生產事關國計民生,價格波動牽動著市民和政府的神經,所以各地市政府都加大了對蔬菜生產的干預力度。一方面加大了對蔬菜生產的扶持力度,增加財政投入對菜農進行補貼;另一方面,加大了對蔬菜生產的規劃力度,在城市周邊更大范圍內建設大規模的蔬菜生產基地成為蔬菜生產的新趨勢。
中國政府網9月2日公布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蔬菜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的通知》,要求切實強化“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加強蔬菜重點生產基地建設,統籌抓好蔬菜的生產供應,穩定市場價格。當前,我國蔬菜的生產模式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在新的生產模式下,如何保障蔬菜價格的合理穩定,是相關部門必須深入思考的課題。
蔬菜生產模式趨向基地化、設施化、規模化、專業化
首先是蔬菜生產朝著基地化的方向發展。基地化建設對于穩固菜源、保障供應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是各地蔬菜發展的主要方向。其次,蔬菜生產設施化,也就是設施栽培。采用設施栽培不但可以實現反季節生產,而且可以達到避免低溫、高溫暴雨、強光照射等逆境對蔬菜生產的危害。設施栽培對于豐富居民的菜籃子和穩定供應意義重大。最后,基地化和設施化促使蔬菜生產走向規模化和專業化。蔬菜生產基地化導致蔬菜生產日益集中,一方面是蔬菜生產被合理規劃,改變了過去散亂種植的局面,現在我們在蔬菜生產基地看到的是蔬菜大棚規格一致,集中連片,整齊劃一;另一方面是蔬菜生產向種菜能手集中,有些菜農大棚經營規模多達上百畝,規模效應逐步產生。規模化和設施化催生了蔬菜生產的專業化,生產基地的菜農基本不再從事糧食生產,成為蔬菜生產專業戶。規模化和專業化,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生產的混亂狀態,對政府掌控蔬菜供應提供了極大便利,對避免蔬菜供應的大幅波動具有重要意義。
蔬菜供應的大幅波動是價格大幅波動的根本推手
蔬菜供應的波動有兩種情況:其一是總量波動。近幾年內蔬菜價格的總體上揚乃至“發燒”就是總量供應不足的表現,這是城市化進程中新舊蔬菜生產體系不能很好銜接導致的結果;其二是蔬菜生產結構失衡。當前,蔬菜生產雖然出現了專業化和規模化的新模式,但對生產基地以外的廣大農民而言,選擇蔬菜生產還是糧食生產取決于兩者之間的比較效益。當某類蔬菜(特別是不依賴設施種植的應季大路菜)價格偏高的時候,很多農民就會在高價的吸引下大面積種植,價格偏低就紛紛改種其它作物。在我國當前的土地經營模式下,完全存在著某種蔬菜生產一擁而上或一哄而散的局面,這是某類蔬菜價格大幅波動的根本原因。其三,不能排除人為炒作對蔬菜價格的影響。絕大部分蔬菜的保質期都很短,很難成為“游資”的炒作對象,但個別保質期較長的蔬菜也有可能成為“炒作”的對象。
自然災害對蔬菜供應的影響不可忽視
近年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讓好多菜農束手無策。蔬菜生產是一種生產周期長、受天氣影響很大的一個種植行當。所以,2010年蔬菜生產不能排除霜凍、寒潮、大風、沙塵暴、暴雨、暴雪等自然災害發生的可能性,不能對蔬菜生產安全掉以輕心。其次,病蟲害對蔬菜生產的影響不容忽視。棚室蔬菜和傳統的蔬菜種植區多年重茬種植,肥料的不合理投入,土壤鹽漬化、板結等生產環境惡化,直接威脅到蔬菜的平穩生產。溫室效應也為病蟲害的發生提供了條件,蔬菜老病害難以有效防控,新病害不斷發生和蔓延,這些都會對蔬菜生產供應帶來影響。
農資價格對蔬菜生產的影響不容忽視
設施蔬菜屬于高投入,高產出,資金,技術,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對化肥、農藥等農資的需求量很大,對勞動力的需求量也很大,一旦勞動力和肥料等農資的價格出現大幅度的上漲,蔬菜的生產成本也會隨著往上漲,這樣,菜農種菜的利潤空間會明顯減少,種菜的畝效益也會隨之降低。蔬菜種植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勞動者工資水平的不斷上漲已成為時代趨勢,在規模化種植的情況下,勞動力工資水平的不斷上漲也是影響蔬菜生產的重要因素。
適度發展設施蔬菜,確保總量供求平衡
蔬菜生產正在實現基地化、設施化、規模化和專業化,這種模式對保障蔬菜的平穩供應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如果發展過度,就會造成總量供過于求,并會帶來嚴重的后果。近年來由于蔬菜價格持續上漲,各地市政府都非常重視蔬菜基地建設,當前蔬菜生產基地特別是設施蔬菜發展迅速,政府要加強計劃性。蔬菜基地的規劃與建設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本地需求,兼顧周邊縣市蔬菜供需情況,一旦達到總供求均衡,就要限制發展,從而確保蔬菜的合理價格,實現消費者和菜農雙贏的結局。在具體選址上要力求靠近城區、交通便利、土地平整、接近水源,以盡可能獲得成本優勢,減輕外來蔬菜對本地市場的沖擊。同時要開闊視野,利用大市場、大格局的思路平穩菜價。在蔬菜緊缺時,及時外購,彌補本地蔬菜的不足;在蔬菜供應超出時,及時幫助菜農在更廣闊的市場內尋求出路。
加強政府監控和信息化建設,防止蔬菜種植無序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看,蔬菜價格的大幅波動多是由信息閉塞導致的。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信息是經濟繁榮的催化劑。農業信息化建設是一個涉及面廣,環節多,對口單位多的綜合工程,推進農業信息化必須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政府相關部門應當把監管的視野放寬到整個蔬菜經營系統,特別要注意從源頭上加強監控,及時發布指導性信息,防止蔬菜生產的大起大伏。首先,要關注各類菜種的銷售狀況。其次,要關注與蔬菜生產密切相關的生產成本的價格走勢。政府要采取各種措施,保證設施蔬菜種植收益不低于一般農戶種糧加打工的收益,堅決防止出現蔬菜發展“大躍進”或大批量菜農“退菜還糧”等無序現象。
大力推廣高科技,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蔬菜生產更要向科學技術要效益。首先,要研制和推廣蔬菜設施新材料,提升蔬菜設施牢固度,增強其抵御極端天氣的能力。蔬菜生產基地建設應根據其使用年限提高標準,就像建設防洪設施一樣,把“多少年一遇”作為建設標準,把天氣原因造成的減產可能性進一步降低。其次,要大力發展推廣農業高科技,防治病蟲害的危害。現在很多菜農都是剛剛加盟設施蔬菜的生產,防治病蟲害的經驗和專業知識還相當欠缺,政府應當借這個機會大力推動相關領域的產學研相結合。在病蟲害防治方面,應選擇作用機制和以往不同的藥劑輪換使用,重點防止病蟲害大面積發生和傳播。最后,大力發展蔬菜保鮮儲存和深加工技術,這一舉措對穩定市場有深遠的意義。根據消費需求和季節變化,建立適合本地區的蔬菜儲備制度,確保重要的耐儲存蔬菜品種5~7天消費量的動態庫存。制定異常情況下保障城鄉居民蔬菜基本消費需求的救濟辦法,保證其基本生活在蔬菜價格上漲時不降低。另外就是發展深加工技術,比如脫水蔬菜和蔬菜罐頭,都可以很好地起到保障供應穩定合理價格的作用。
(作者系洛陽理工學院經濟與工商管理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企業管理、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