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立醫院改革中,政府應抓好兩頭,處于中間地帶的醫院可有條件地放開。”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院長曹書杰如是說。她認為,要加快多元化辦醫的格局,抓好兩頭,即當地最大、技術力量最雄厚的公立醫院和鄉鎮衛生院、社區醫院等基層醫療服務機構,同時其他醫院可以放開。
▲“不要把醫學院的學生一畢業就放到社區、放到農村。”
——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如是說。他認為,醫學院的畢業生嚴格意義上說不是醫生,在校期間只是完成基本理論學習,國家要建立好的機制,先通過培訓提高他們的醫療技術水平,再根據他們的表現實行優勝汰劣。
▲“只關注藥品和影像技術,忽略了社會心理等其他因素對疾病的影響,很容易導致技術的濫用,這是十分有害的傾向。”
——某心臟病專家如是說。
▲“讓高端醫療占用公立醫院優質資源,勢必降低普通患者就醫的可及性,侵蝕社會公平。”
——糖尿病專家馮世良如是說。
▲“現在對于有些治療,我們不應只局限于病人能夠存活這個最基本的目標,而更要考慮怎么簡化治療流程、消除沒必要的診療動作。”
——北大人民醫院心臟中心胡大一教授如是說。
▲“沒有先進的適應醫療技術發展需要的醫學模式和醫療體系改革,醫療技術實現不了臨床價值。”
——北大人民醫院心臟中心胡大一教授如是說。
▲“變‘要醫療機構降價’為‘醫療機構要降價’才能確保基本藥物的價格不會出現虛高。”
——某專家針對藥品招標后價格居高不下的現狀如是說。他認為,政府應將最高限價與醫療機構實際采購價的差額作為補貼數,并確定合理的比例,才能實現醫療機構主動降價。
▲“人大應率先制定‘公民基本醫療保障法’,以規范公民基本醫療保障所涉及的范圍、權利、義務等內容,明確各級政府、用人單位及個人各自所承擔的繳費責任和義務。”
——南京醫科大學教授孫南雄如是說。他認為,新醫改方案中的資金籌措要有法律依據。
▲“修訂現行的《執業醫師法》是保障醫患雙方權益的上層建筑改革。”
——北京大學臨床腫瘤學院副院長顧晉如是說。
▲“該是改革社區公共衛生經費補償機制的時候了!”
——江蘇大學副校長宋余慶如是說。他認為,當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以預防為主的公共衛生職能遠未發揮作用,而靠藥品零差價后的政府補貼來做好公共衛生工作名不正言不順,因此,要鼓勵市級大醫院在社區建立衛生服務機構,通過合作、托管、兼并、新建等方式進入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優質衛生資源向社區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