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方舟子遇襲案判決的公布,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教授肖傳國“尋釁滋事罪”罪名成立,被判拘役5 個半月?;仡欉@一案件,不能不說是學術界的恥辱,值得反思。
“肖氏反射弧”曾在1999 年和2004年衛生部組織的兩次科技成果鑒定中,分別被評為“國際領先”和“國際先進”,并建議推廣應用。自2005 年方舟子質疑“肖氏反射弧”以來,校方、同行專家、評價機構、上級主管部門都沒有及時對肖傳國進行調查,而是采取了旁觀的態度。正因此,導致普通的學術批評偏離了正常的軌道,學術圈變成了角斗場。正如復旦大學學術規范委員會委員葛劍雄教授所言,“從某種角度看,肖傳國也是當前學術界缺少規范這種非常態的受害者?!?/p>
作為教授,肖傳國的學術水平尚且不論,光其道德法律意識就不免讓人質疑。在技術還不成熟時,他就胡吹亂說,盲目夸大治愈效果,不向病人如實告知手術的成效,從醫生的角度來看,就是醫德問題,至少是不夠客觀真實。更甚的是,在反對者提出不同學術意見時,肖傳國不是反省自身研究領域里的缺失,也不是積極改進技術提高水平,而是采用粗暴的方式去“報復”。
然而,僅僅責怪肖傳國似乎也不公平,現在回過頭看,1999 年和2004 年兩次評議肖傳國的“肖氏反射弧”并給予一路綠燈的“權威”們也需要反思。肖傳國的所謂先進技術其實還很不成熟,但當初卻被一些“權威人物”推舉了上去,下不來了。北京一位著名的神經外科專家曾評價“肖氏反射弧”與患者的期望值有偏差。
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目前存在的浮躁、腐敗的學術風氣,不建立長效的懲處機制,要杜絕類似“肖氏反射弧”案的再次發生將只是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