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芍原料

▲赤芍飲片
赤芍為常用中藥,始載《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赤芍味苦,微寒,歸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的作用;用于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郁脅痛。赤芍是需求量較大的中成藥生產的重要原料。
赤芍來源于毛莨科植物芍藥和川赤芍的根。芍藥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肥大。葉互生,下部葉為二回三出復葉;小葉長卵圓形至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葉緣具骨質小齒,上部葉為三出復葉;花大,萼片4,花瓣9~13,白色、粉紅色或紅色,心皮3~5,分離。蓇葖果。
川赤芍也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原植物高30cm~80cm,根圓柱形。莖無毛,二回三出復葉;小葉羽狀分裂,裂片披針形,全緣,沿脈疏生短柔毛,花2~4,生莖頂及葉腋,有時僅頂端一朵開放。苞片2~3,裂或不裂,披針形;萼片4,寬卵形,長1.7cm,花瓣6~9,倒卵形,紫紅色或粉紅色,心皮2~5,密生黃色絨毛。種子黑褐色。花期5~6 月,果期7 月。
赤芍主產于內蒙古、河北及東北等地,陜西、山西等地也有出產。歷史上以內蒙古多倫產者質量最佳,俗稱“多倫赤芍”。川赤芍主產于四川,甘肅、陜西、青海等地也產。川赤芍中馬爾康地區出產的質量較佳。赤芍春季或秋季采挖,但是秋季產者質量好,此時漿汁飽滿,干后粉質多。將根挖出后去除根莖及須根,洗凈泥土。彎曲者用手捋直晾曬至半干,扎成小捆,以免干后彎曲。勤翻勤曬至足干時即可。
根呈圓柱形,稍彎曲,長5cm~40cm,直徑0.5cm~3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縱溝和皺紋,并有須根痕和橫長的皮孔凸起,有的外皮易脫落。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粉白色或粉紅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狀紋理明顯,有的有裂隙,氣微香,味微苦澀。
本品為類圓形厚片。外表皮棕褐色。切面粉白色或粉紅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狀紋理明顯,有的有裂隙。質硬而脆,易折斷。氣微香,味微苦、酸澀。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浸泡6 小時~8 小時至約七成透后取出,燜潤12 小時~24 小時至內外濕度一致,切厚片,干燥,曬去碎屑。
赤芍的商品規格分為一等、二等及統貨。以條粗長,斷面粉白色,粉性大者為佳。赤芍一等干貨,根呈圓柱形,稍彎曲,外表面有縱溝或皺紋,皮較粗糙,表面暗棕色或紫褐色。體輕質脆,斷面粉白色或粉紅色,中間有放射紋理,粉性足,藥材長16cm 以上,兩端粗細較勻,中部直徑1.2cm 以上。無疙瘩頭、須根、雜質、蟲蛀及霉變。
二等藥材長15.9cm 以下,中部直徑0.5cm 以上,其余外觀同一等。
川赤芍的商品分為刮皮赤芍與原皮赤芍兩種規格,去皮川赤芍表面淡紫褐色或肉白色,斷面黃白色。原皮川赤芍表面棕紅色或棕褐色。川赤芍沒有等級之分,均為統貨。
赤芍的根呈圓柱形,稍彎曲,長10cm~40cm,直徑0.6cm~3cm。表皮暗棕色至黑棕色,粗糙,有橫向凸起的皮孔及根痕,有粗深縱皺紋,外皮易脫落(俗稱糟皮粉渣),顯白色或淡棕色皮層。質硬脆,易折斷,斷面平坦,粉白色或黃白色,斷面皮部窄,近粉紅色,木部占根的大部分,放射狀紋理明顯,有裂隙。
川赤芍根呈圓柱形,長5cm~20cm,直徑0.7cm~2.5cm,刮去外皮者表面淡紫褐色或肉白色,有順向皺紋,內有淡黃色射線,未去外皮者,形狀相似,但有叉枝,外表粗皮,棕紅色或棕褐色,有縱向皺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