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60 年代的潞河醫院
近代以來,一批批傳教士曾來到中國,除了傳播他們的宗教信仰,不少人還在當時成功地興辦起了一批初具規模的新式醫療機構。戰爭的炮火下,動蕩的時代中,這些醫療機構也帶來了西方的醫療技術,如今,那段歷史卻在歷經百年滄桑之后默默沉寂。追溯歷史,濟世百年的潞河醫院不可不提。
潞河醫院的前身是美國基督教會公理會傳教士江戴德于1878 年在通州城內北后街開設的一間診療所。1882 年,美國醫師盈亨利在診療所的基礎上成立了醫院,命名為“婦嬰醫院”,盈亨利任院長,其夫人為護士,醫院全部人員只有五六個人。1894 年,醫院增辟眼科,添置了病床,重癥者可以住院治療。然而,1900 年庚子事變殃及醫院,醫院被焚毀。
直至1903 年,美國傳教士都春甫借助慈禧干女兒伊麗莎白(美國人)的勢力,占得新城南門外千佛庵一帶土地,并利用向清政府和通州地方索取的共計16 萬兩白銀的賠款,從上海聘請工程師重建醫院并更名為“潞河醫院”。當時的潞河醫院,主要建筑是一座十字小樓,樓上東西兩側設普通病房,南側設特等病房(單間),設床位17 張。就診者無論掛號、取藥、手術還是住院一律收費。此時,盈亨利醫師也得以重返醫院并任院長,直至1917 年退休。
1920 年,協和醫學院畢業生馬文昭來到潞河醫院,成為潞河醫院歷史上第一位中國醫生。之后,協和醫學院畢業生周文淵、張志勛,齊魯醫學院畢業生田文斌相繼來到潞河醫院工作。
1928 年,時任院長巴厚芝(美國人)在潞河醫院病逝,臨終前留下遺言:“磬其所有獻給醫院作為擴建之需。”繼任院長瑞春生上任后,遵巴厚芝遺囑,對醫院進行了擴建,增設90MAX 機一臺,擴建化驗室,增加病床到30 張,發展職工20 余名,醫院開始初具規模。
此后的潞河醫院隨著政權更替與世事變遷,也展開了她這一時期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
1937 年,通縣被日本軍侵占,3 年后,時任院長瑞春生攜眷返回美國,華人張志勛繼任,成為潞河醫院第一任中國院長。1941 年12 月25 日通縣縣長令:將潞河醫院改為“通縣縣立醫院”。醫院經費由通縣政府每年支付36 萬元,并規定對縣府公務員及軍警予以優待,凡因公受傷住院者免收醫藥費。1945 年1 月11日,燕京道會同通縣政府令:將通縣縣立醫院改為“燕京道道立醫院”,委派梁永祿(臺灣人)為院長,并在通縣城內馬家胡同設立分院。此后不久(1945 年8 月6 日)日本投降,醫院恢復“潞河醫院”之名。
隨著通縣全境解放(1948 年),潞河醫院在1951 年4 月16 日由河北省衛生廳接管并更名為“潞河人民醫院”,職工增加到35 人,床位增至58 張,王學仁任醫院院長,白正文為駐院代表。1953年8 月,醫院更名為“河北省通州區醫士學校附屬醫院”。1954 年,醫院在原十字小樓西側新建一座二層病房樓,面積1800 平方米,同時醫院開始詳細分科管理,實行科主任責任制,保護性醫療制度及計劃治療制度等也在這一時期開始執行。1957 年,醫院設立中醫門診,當時只有朱相如一名中醫大夫。
1958 年市縣合并,通縣改為通州區,醫院更名為“北京市通州區潞河醫院”,屬區人民政府和衛生局領導,此時,醫院床位發展到240 張,職工人數261 人。同年,醫院因成功搶救并用兩個月的時間治愈了一名全身燒傷面積達85%的青年化學工人而受到了時任中央衛生部副司長鮑敬恒的贊揚,上?!督夥艌蟆吩鵀榇俗隽藢n}報道。
1960 年2 月,通州區改為通縣,醫院又隨之更名為“通縣醫院”,并開始嘗試學科發展。1961 年,外科開展腦外科手術項目,為一顱骨骨折且有腦實質膨出外溢的患者進行了整形縫合手術,獲得成功。1961 年~1962 年,因當時國民經濟困難,全縣浮腫病人很多,醫院共抽調60人次參加“防治浮腫工作醫療隊”,對浮腫進行防治。1966 年4 月,婦產科為患者殷美鳳成功切除了一重達104 斤的巨大卵巢囊腫,《北京時報》對此做過專門報道。1969 年7 月,醫院增設結核科,負責全縣結核病防治工作。1970 年6 月,醫院成立針灸麻醉小組,從此“針麻”在醫院手術室開展了起來。
“文革”時期,同其他單位一樣,通縣醫院不斷前進的腳步在“文革”中也遲滯了起來,直至醫院撤銷革命委員會,成立新的領導班子并實行經濟管理,方才開始復蘇。
1985 年6 月,醫院外科成功完成了一例顯微外科手術,即“前臂游離皮瓣修復足背皮膚剝脫合并多發跖骨骨折、跖骨關節脫位”,此項成果獲通縣科學進步一等獎。也是在這一年,醫院成立了“改革辦公室”,開始對醫院實行改革,其中的院長負責制及科主任責任制成為從那時起一直沿用到現在的制度。
1986 年,醫院在成立百年之際,舉辦了世界和平年紀活動,紀念建院100周年。同年,醫院購進微電腦軟件系列用于醫院經濟管理,從此醫院進入電子計算機管理時代。1987 年,醫院開始應用計算機進行統計管理。
順應醫院發展的需要,始建于1903年的“十字小樓”經醫院、房管部門、基督教三自委員會三方協商,在1990 年被拆除,結束了她長達百年的歷史使命。原“十字小樓”自中廳以西歸醫院,自中廳以東折產換給基督教三自委員會,仍由通縣醫院使用,面積776平方米。

▲潞河醫院十字小樓前的合影
此后幾年,醫院的硬、軟件齊提升,醫療、教學、科研得到了全面發展。1990 年5 月,北京中醫學校成立臨床教學委員會,確定通縣醫院為教學醫院。1996 年,通縣醫院與河北醫科大學簽署教學關系,由河北醫科大學接收通縣醫院研究生,通縣醫院接收河北學生來院實習。同年,通縣醫院與中日友好醫院共同承擔國家“八五”科技攻關課題,通縣醫院接受“肺心病緩解期的康復治療研究”。1997 年,醫院順利通過北京地區醫療機構評審委員會的“二級甲等醫院”評審工作,成為二級甲等醫院。同年9 月,因通縣改為通州區,通縣醫院更名為“通州區潞河醫院”。
2003 年,百年“老醫院”經歷了“新病毒”的嚴峻考驗。4 月8 日,醫院內科門診收診了第一例SARS 病人,4 月14日,骨科醫生李虎被診斷為SARS。4 月25 日,通州區委指示,通州區老年病醫院、永樂店醫院為SARS 定點醫院,4 月26 日,通州區潞河醫院醫務人員分兩批隨病人轉往通州區老年病醫院和永樂店醫院,共轉出病人76 人。4 月28 日,通州區潞河醫院全面接管通州區老年病院。在抗擊非典的日子里,通州區潞河醫院共有365 名醫護人員參與了一線救護工作,收治了240 名確診為SARS 和疑似病人,33 名醫護人員不幸感染SARS,其中血液科護士長王建華、放射科技士楊濤兩位同志犧牲,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授予革命烈士稱號,并追授“五一”勞動獎章。5 月19 日,醫院被解除隔離,進入全面消毒、整修、改造階段。6 月5 日,經通州區疾控中心驗收合格后,區委、區政府批準醫院正式復診。
近幾年,通州區潞河醫院堅持“科學興院”的建院方針,在全院大力開展抓教育、搞科研、促醫療的活動,引進開展新技術、新業務達141項,其中大部分項目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逐步開展的腎移植手術、小腦幕上下巨大腦膜瘤摘除術、經橈動脈置入支架術,肝臟切除術、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等手術不斷刷新與創造著潞河醫院外科治療的歷史。2000 年以來,通州區潞河醫院共有350 篇醫學論文在國家及市、區級報刊上發表,50 余項成果榮獲市、區級科技成果獎。

▲河北省通縣專區人民醫院時期全體職工合影
目前,擁有32 個二級臨床學科和21個醫技科室的通州區潞河醫院已經成為京東地區和北京郊區最大的一所綜合性醫院,并以每年百萬余人次的門診量、2萬余人次的出院量、13 萬余人次的急診量和2.14 萬例的手術量成為全區和京東地區解決急危疑難病癥的區域醫療中心、本地區科研教學中心、首都醫科大學的教學醫院和本地區??漆t師培訓基地。
歷經百年風雨滄桑的潞河醫院,而今更能深切地體會到發展的時不我待,目前,醫院已經制定好未來10 年的發展規劃。未來10 年,醫院全院床位數要由現有的700 張增加到1000 張;全院職工總數由1600 名增加到1900 名。在5 年規劃期內,醫院建筑的總體分布將形成內科病區綜合樓、手術外科綜合樓、門診醫技綜合樓、行政后勤辦公區域等層次分明的布局;醫院的人員結構將形成碩博生—本科生—大專生為主的梯次模式。到2011 年,一座花園式的醫院將初步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