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為常用中藥,《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陶弘景謂:今第一出彭城蘭陵,即近瑯琊者,郁州百市亦有之,次出襄陽義陽縣界,亦可用,惟以實而脂潤,頭節(jié)堅如蚯蚓頭者為好。李時珍謂:防者御也,其功效療風最要,故名。防風味甘辛,性溫;有發(fā)表、祛風、除濕的功能;用于感冒、頭痛、發(fā)熱、無汗、風濕痹痛、四肢拘攣、皮膚風濕瘙癢、破傷風等癥。在抗擊“非典”過程中,防風被衛(wèi)生部推薦為有效防治非典的中藥材品種之一。此后,防風的用量大增,貨源緊缺,則引種防風進入市場。

▲防風原植物

▲防風飲片
防風為傘形科植物防風的干燥根,主產于東北及華北地區(qū),是我國《藥典》的規(guī)定品種。春、秋二季采挖未抽花莖植株的根,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
藥材性狀根圓柱形或長圓錐形,稍彎曲,長15~30cm,直徑0.5~2cm。表面灰棕色,根頭部有密集的環(huán)節(jié),習稱“蚯蚓頭”,有的環(huán)節(jié)上殘留毛狀葉鞘維管束及纖維束,頂端有莖痕;根部有縱皺紋,并有多數橫向突起的皮孔及點狀突起的細根痕。體輕,質松,折斷時外皮易脫落,橫切面皮部棕黃色,疏松,放射狀裂隙較多并散有細小油點 (油管),木部淺黃色。氣特異,味微甘。
飲片性狀防風為圓形或長圓形的厚片,表面黃白色或淺黃色,木部圓形,有的可見小型髓部,形成層環(huán)色深,皮部棕色,有多數放射狀裂隙及眾多細小油點。質松軟。氣芳香特異,味微甘。
關防風產于東北及內蒙東部地區(qū),尤以黑龍江齊齊哈爾地區(qū)及內蒙扎魯特旗以北出產為佳,表面灰棕色,蚯蚓頭明顯,斷面皮部淺棕色,菊花心、紅眼圈明顯。
口防風產于河北、山西及相鄰內蒙中部地區(qū),表面淺黃或黃白色,蚯蚓頭較明顯而略短,斷面皮部黃白色,菊花心可見,紅眼圈明顯。
有些地區(qū)還將一些同科植物作為防風的地區(qū)習慣用品,應注意鑒別。
川防風為傘形科植物竹節(jié)前胡的干燥根。產于四川省萬縣、宜賓、瀘州地區(qū)及湖北省恩施等地。根頭部有一段環(huán)節(jié)狀葉片殘痕,故又名竹節(jié)防風。根呈圓錐形,長8~15cm,直徑1~1.5cm,表面棕色,栓皮脫落處顯黃棕色斑,具不規(guī)則縱溝和較密的側根痕,環(huán)紋不明顯,質硬脆,斷面致密。氣微,味淡。
云防風又稱西防風,為傘形科植物竹葉邪蒿及松葉防風的干燥根。產于云南省、四川省西南部。根呈圓錐形或圓柱形,長10~20cm,直徑0.4~1cm。根頭有明顯的殘莖痕,四周有環(huán)紋和葉鞘腐爛后殘存的纖維束,表面灰棕色或棕黃色,有時可見點狀突起的須根痕。質堅實。氣香,味微甘澀。
巖防風為傘形科植物石防風的根莖及根。主產于湖北省恩施地區(qū)巴東、利川等縣。根呈圓柱形,有的稍彎曲,基部有時有分枝,長12~20cm,直徑0.5~1.2cm。根莖上部有環(huán)節(jié)狀皺紋及葉片殘基,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縱皺及小疙瘩,有些排列成環(huán)。質硬,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或黃色,纖維性強,無肉質,根莖中央空心。氣香,味淡。
貢蒿為傘形科植物貢蒿的根。呈圓柱形,稍彎曲,多易折斷。根頭及根上部密集細環(huán)紋,頂端殘留灰黃色或淡棕色纖維狀葉基,表面灰褐色,有的微顯光澤,有細環(huán)紋及須根痕,質松,皮易與肉分離,折斷面皮部與木部間有大空隙,中央有黃色菊花心。氣香,味淡微甜。
野胡蘿卜為傘形科植物野胡蘿卜的根。呈圓錐形,稍扭曲,長短不等。根頭上部有木質性的莖基殘留,外表面淡黃色至淡黃棕色,有細皺紋及須根痕。質硬,斷面纖維性,皮部黃白色至淡褐色,木部黃色至淡棕色。氣微香,味淡。
硬阿魏為傘形科植物硬阿魏的根。根呈長圓柱形,質柔軟,斷面皮部類白色,氣味似胡蘿卜。韌皮部分泌管排成較整齊的4~5 層同心環(huán),形成層明顯,為一波狀環(huán),環(huán)內偶見纖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