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區藥品檢驗所(100083) 王鑫 李東輝
在對某廠家的復方丹參片進行檢驗時,按照該廠家的標準,檢驗各項結果均符合規定;再按《藥品檢驗補充檢驗方法和檢驗項目批準件匯編(2003~2008年)》[1]補充的方法檢驗后,發現三七莖葉皂苷項不符合規定。本文通過對復方丹參片《藥品質量標準》的執行和《標準》存在的局限性進行剖析,從而提出中成藥質量標準制定和執行的建議。
復方丹參片具有活血化瘀、理氣止痛功效。臨床用于氣滯血瘀所致的胸痹,冠心病心絞痛的治療。最早收載于1985年版藥典[2],后相繼收載于1990年版[3]、1995年版[4]、2000年版[5]、2005年版藥典[6]一部;2009年頒布的《藥品檢驗補充檢驗方法和檢驗項目批準件匯編(2003~2008年)》對復方丹參片檢驗標準增加了3個檢查項;最新又收載于2010版藥典一部[7];同時不同廠家申請的標準也在用,筆者以某廠家的標準為例(國家藥品標準(試行)YBZ27032005)。標準主要項目比較見附表。

附表 標準主要項目比較
2.1 制法 復方丹參片均以丹參、三七、冰片投料,丹參回流提取濃縮,三七粉碎成細粉與濃縮液加適量輔料制成顆粒,冰片研細與顆粒混勻壓制成片。各個標準中復方丹參片的處方和制法基本相同。
2.2 鑒別
2.2.1 顯微鑒別 顯微鑒別是鑒定中藥粉末特征的有效手段,通過藥材特有的顯微特征可判斷中成藥是否含有指定藥物原粉。在【鑒別】項中,2005年版藥典增加了樹脂道的顯微鑒別,2010年版藥典對樹脂道的顯微鑒別明確注明了為三七,這樣就嚴格控制了應以藥材的原粉入藥,進一步防控了以其他含樹脂道的藥材替代三七。廠家標準未規定顯微鑒別項。
2.2.2 薄層鑒別 1985年版、1990年版藥典對某一類物質的鑒別多是采用紫外吸收或顯色反應,專屬性較差。1995年版藥典出現了薄層色譜檢定三七皂苷R1,在此基礎上,2000年版藥典又增加了人參皂苷Rb1、人參皂苷Rg1的薄層色譜鑒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檢驗方法的可靠性。中藥材成分復雜,中成藥又由多個中藥材提取而成,成分更為多樣,單用一個或兩個標準品標定無法有力地說明是否含有指定藥材。2005年、2010年版藥典都比2000年版藥典多增加一項三七藥材的薄層色譜鑒別,防止只加入標準中規定的幾個成分現象。
2.3 檢查
2.3.1 異性有機物 為提高中成藥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減少服用劑量,處方中的中藥材大多經過浸提濃縮成浸膏或半浸膏,再精加工制成各種劑型。補充批件中增加了異性有機物的檢查,規定不得檢出以浸膏入藥的植物組織,這樣就有效防止了以藥材原粉代替浸膏、提取物入藥。
2.3.2 三七莖葉皂苷 補充批件中新增了三七莖葉皂苷的薄層色譜檢查,規定在人參皂苷Rb1和三七皂苷R1斑點之間不得顯與三七莖葉皂苷對照物完全一致的斑點。為降低生產成本,有些廠家用三七莖葉混充三七一起粉碎投料,被檢驗廠家的復方丹參片的薄層色譜圖可以明顯看到,在人參皂苷Rb1和三七皂苷R1斑點之間有與三七莖葉皂苷對照物完全一致的斑點,如果按照廠家的標準檢驗,則無法判定其不合格。補充批件增加的三七莖葉皂苷的薄層色譜檢查補充了對三七藥材的質量控制。
2.3.3 樟腦 補充批件中還對冰片的質量提出控制方法,利用氣相色譜法測定,規定每片含樟腦(C10H16O)不得大于0.2mg。樟腦和冰片的氣味相似,冰片辛、苦,微寒,為辛涼開竅之品;樟腦味辛,性熱,有小毒,通竅利氣殺蟲,對皮膚和胃腸道黏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兩者功效不同且價格差異較大。補充批件中增加的樟腦檢查項有效控制了冰片中摻入樟腦的現象。
2.4 含量測定 1985年、1990年版藥典只對復方丹參片做了定性的鑒別,2000年版藥典增加了丹參酮ⅡA(C19H18O3)的含量測定,很大程度上所收載的標準都增加了含量測定項,現代分析方法得到了進一步擴大。2005年版、2010年版藥典較2000年版藥典在丹參酮ⅡA(C19H18O3)基礎上,增加了丹酚酸B(C36H30O16)的含量測定,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丹酚酸B是目前發現的抗氧化作用最強的天然藥物成分,對心、腦、腎、肝都有重要的調節作用,是丹參的重要有效成分之一。結合臨床藥理作用,增加了對有效成分丹酚酸B的含量測定。中成藥標準制定中,采用多個有效成分的含量進行標定越來越普遍,不難看出,中成藥標準正朝著更全面的方向發展,但要用化學單體成分標定復方制劑中所有有效成分的可操作性還有待商榷。該廠家標準與2000年版藥典標準相同,相對于現行標準不能對藥品進行有效地質量控制,然而廠家標準仍然在執行,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成藥的標準參差不齊,未能統一,一些現行的標準還不完善,無法有效控制藥品質量。
3.1 質量標準應規范統一 藥品質量標準是國家對藥品質量規格及檢驗方法所作出的技術規定,是藥品生產、供應、使用、檢驗和管理部門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據。在中藥檢驗過程中,相當一部分中成藥并未采用《中國藥典》或部頒標準,而是執行自己申報的標準。這就出現了同一品種的中成藥,組分相同、制法相同,但由于廠家執行不同標準就各異的現象。各自執行各自的標準,造成了檢驗機構無法對中成藥的質量作出統一嚴格的評判。廠家標準很大一部分都存在滯后性,不能有效控制藥品質量,實際不合格的藥品按照廠家自己的標準就成了合格的。建議應統一規范廠家藥品標準,《中國藥典》和部頒標準收載的品種應按照國家標準執行。
3.2 建立符合中藥特點的質量控制方法2010年版藥典已在很大程度上建立了中成藥的多個有效成分的含量測定,力求更加全面的控制藥品質量,但是對于中藥這個復雜的系統,只是通過化學單體對照品對中成藥進行標定,即使增加多含量測定也只是控制中藥中的某個成分,而不是整個中藥。同時,其質量優劣還與藥用品種的產地、采收季節、加工方法、炮制過程等密切相關,又大大增加了質量標準建立的難度。
中藥指紋圖譜以系統的化學成分研究的藥理學研究為基礎,結合先進的分析測試、數學統計手段以及計算機模擬方法學,將中藥的特征和有效成分以圖譜的形式描繪出來,以反映中藥所含成分的種類和數量,從而進行真偽識別、種間識別等,以確定其質量和療效。
中藥指紋圖譜具有特征性、專屬性、可量化性、穩定性、重現性、再現性、有效性、完整性和指紋圖譜細節處理的模糊性等特點[8],更加強調了同一藥材的群體形似性,更加符合中藥本身的特點和中醫藥整體學說。同時對中藥材提取物、中間體的評價也非常有意義,可促使中藥生產單位在生產過程中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建議應加強指紋圖譜的研究,發揮其在中藥質量控制中的獨特優勢,推動指紋圖譜在中藥質量標準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