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偉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激發興趣對學好一門功課的重要性,這已是古今中外有識之士的共識??鬃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泵兰聡茖W大師愛因斯坦更是深情地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而現代心理學研究也表明,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能激發和引導人們從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種事物的底蘊,直接促進其智力的發揮和學習效率的提高。那么,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若能激發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也就能激活學習的主體,使他們的感官處于最活躍狀態,最佳地接收教學信息,有效地誘發他們良好的學習動機。所以筆者認為激發興趣不僅對語文教學是一個很好的策略,而且對學生的學習也是一個很好的策略 ,即語文教與學的雙贏策略。
首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進行語文教學改革的切入口,它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發展為主線”的現代教育新理念。
傳統的語文教學大多奉行“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方式,一切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目的。這種傳統教學觀念中,老師無意中就把學生的大腦當成了一個巨大的存儲知識的容器,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他們本身存在的巨大潛能,同時也忽略了學生的個性體驗和感受,使學生覺得語文學習枯燥無味、令人厭煩,他們對語文沒有了好感,甚至開始反感,但又無可奈何。這種“碎尸萬段”語文教學方法常常導致消極的學習態度和被動的學習策略。這正如宋朝大理學家朱熹所說:“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然而即使學生愿學,我們在課堂上,通過有限的幾本書能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又有多少呢?這些知識能使他們可以面對未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們有限的幾節課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是有限的,而他們要學的東西卻是無限的,這一點在如今這知識爆炸的知識經濟時代表現尤為明顯。
那么我們應如何使學生愿學、樂學、勤學語文?我想最好的辦法就是改變他們被動學習的局面,激發其學習語文的興趣。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興趣”,這給我們語文教學活動提供良好的啟示。當代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錢夢龍曾深有感觸地總結說:“優秀的教師無不都是優秀的心理學家,他們不約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從激發興趣入手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欲望和熱情。”事實上,古今中外許多優秀的教師都是這樣做的。孔子也曾根據自己的多年實踐經驗總結出“寓教于樂”的教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當代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魏書生,在學生入校伊始就要求學生寫日記,并規定題目為《學習是一種樂趣》,這種日記學生要從之一寫到之九十九。其目的無疑是讓學生自己去體會、發現學習的樂趣,從而自然而然地激發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并使之能夠保持下去。多年的事實證明魏書生取得了成功,其輝煌的教學成果全國矚目。在教授《〈論語〉十則》 時,我先介紹 1998年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集會巴黎,發表宣言說:“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兩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這句話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同學們興趣陡增。這節課大家非常認真,都努力去體會孔子那寶貴的智慧。這樣我利用各種情景,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課堂在情景中擴大,幻化成課文中的各種意境。教學中一旦出現“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事實再次證明,從激發學習興趣入手,語文教學改革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都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其次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語文課程標準人文特性的要求,是學生“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需要。
漢語言文字伴隨中華民族經歷了無數歷史的狂風大浪,平安地走到了今天,它是世界上僅有的沿用至今的象形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仍在大規模使用的文字之一。歷史證明它有豐厚的底蘊,蘊涵中華民族的睿智,優良的傳統、崇高的道德,是我們培養龍的傳人崇高道德情操,承傳華夏文明的最佳教材。古人云:“文以載道”就是這個意思。很明顯如果我們不充分利用這良好的教材教育我們的后人,我們中華民族將會失去自身的特點而被人同化,最后漸漸消亡。而這關系民族危亡的大事全靠語文來完成,也只有語文能完成這一重任。別的科目是難以取代的。而語文要完成這一使命,語文教師除了努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語文興趣以外別無他法。舉世共知,興趣是最大的動力,是不竭的動力源泉。科學大師愛因斯坦中學成績并不好,甚至連許多測驗都不及格,是他的母親教他把問題變成一種游戲,使他對各種知識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并在此推動下不斷地探索,使他成為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大王愛迪生僅僅只接受了三個月的學校教育。同樣也是他母親的引導和他自己對一些不解之謎的濃厚興趣吸引他堅持不懈地探索,最后成就了 1093項發明。兩位偉人的事跡都說明只有興趣才能提供不竭的強大的學習動力。因此我們要完成語文科的人文性教學任務,只能依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一策略。語文不僅是人文教育的工具,更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工具,語文智慧關系到一個人對其他學科的學習。未來的知識經濟時代更是終身學習的時代,知識量的不斷猛增迫使人們不斷地去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因此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學必須著眼于培養能面向未來的學生。如果我們不教育他們生活在未來,那么也許明天他們將生活在過去。我們再也不能用昨天的知識去教今天的學生做明天的事情。試想這種把教育的實質看著是在學?!俺潆姟?社會“放電”的教育模式,培養出的學生能應付一生就業和謀生的需要嗎?俗語說:“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益無窮。”要使學生具有較高的學習能力,能完成自我教育的任務,我們必須在教學中給學生足夠的體驗、實踐、認識的機會。我在給七年級學生講字詞時,曾用篆書把“瓜”和“爪”兩字板書黑板,沒想到這引起了很大的震動。以后同學中再沒有搞混這兩個字的現象,而且還會用漢字間的微小區別來區分記憶漢字。一個小小的激趣動作,竟起了如此大的效果,讓我再次體會到激發興趣的魅力所在。它給學生的未來學習提供了方法和不竭的動力。
綜上所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利于學生自身的語文學習和語文新課改實驗的順利推進及語文教育事業的發展,是一個雙贏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