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麗
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優秀文學作品從內容到形式及創作過程都飽蘸著作家豐富的思想情感,凝聚著他們心血與生命。語文教學是情感性很強的工作,可以說,情感是教學中的潤滑劑、催化劑,只有調動情感,學生才能樂于理解、接受、記憶和運用。 鑒于此,我在閱讀教學中采取了以下幾種方法來調動學生的情感。
一、優美導語激發審美情感
學習新課 ,用優美而精湛的語言導入,是激發學生情感的契機。教育家魏書生教授《論語六則》時,導語精妙:“火之光,電之光能照亮世間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們的思想,誰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了全世界最偉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頓、哥白尼,誰知道這十位思想家中誰排在第一位呢?他就是我們中國的孔夫子。”學生為于老師的動情言語所吸引、感染了。整個課堂氣氛活躍而激蕩。由此可鑒,在教學時,我們如果能繪聲繪色地描摹出作品境界,引導學生身臨其境,讓學生陶醉其間,必然使之產生“豁人耳目”的美感,從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以情入文尋求情緒感染
以情入文就是引導學生通過研讀來深入體會作者的情感波動。作者某個時期的特定心情可能形象地通過外物的情感來表達出作者的情感。除了指導學生反復誦讀,還要通過充滿激情的講解分析,用自身的情緒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在理解語義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情思、情懷。面部表情、言語聲調、身體姿勢等都是情緒的表現形式。
三、言語交織激情碰撞
只有飽含激情的語言才能感染學生的情感,撥動學生的心弦,引起學生的心理共鳴,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把學生吸引到教學中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課堂教學中,只有教師認真地投入角色,酣暢地揮灑真情,用激情感染激發學生的情感,把僵硬冰冷無聲無情的文字變成溫情脈脈有聲有情的聲音時,教學的神奇效果才會呈現。情感越豐富,語言的感染力就越強,情感教育的效果就越好。文中的詞語是作者表達思想的憑借,都染上了作者強烈的感情色彩。因此,在教學中要對至為關鍵的詞語講出感情來感染學生,從而加深學生對文章內涵的理解。
四、出文悟道情感滲透
“文以載道,以文傳道”,古今文人墨客創作的真諦。出文悟道就是要深刻體會作品中所蘊涵的哲理,從而產生對客觀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審美態度或審美評價。劉大槐在《論文偶記》中說:“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顯出也,故即事以寓情。”作品中的“道”一般是蘊涵在形象之中,凝聚于詩情畫意之中的。作者往往小中見大,言近旨遠,通過活生生的畫面、具體的事物,說明深刻的道理和主題。教師要找出作品與學生的情感共鳴點,由彼及己,讓作品滲透的情感觸動學生心底塵封的記憶或冰凍的情愫,產生強烈的再讀欲望,并在生活中去體驗百態人生,豐富情感體驗。教師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感受和生活體驗,幫助學生去多元閱讀理解作品的豐富內涵,并讓學生回顧生活,再現生活,領悟作品蘊含的深刻哲理,學習作家對生活的敏銳觸覺和對生活細節的捕捉。
總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若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廣泛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就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生興趣和積極性,從而大力推進素質教育,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必將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也有利于學生曉之于理,動之于情,陶冶情操,從而提高語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