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煒
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實效。
那么, 怎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明確的教學目標,為實施課堂有效教學導航
有些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僅僅把重點完全放在對教學內容的處理上,導致確立的教學目標不是太寬泛就是太狹窄,或是照搬教參中明確給出的教學目標,從而使得教學目標的定位形同虛設。
筆者認為,“定標”要在語文課程總體目標的指導下,全面、具體、系統地考慮分析課堂教學目標的定位點,根據教學實際需要確定多維、立體的動態目標,特別要考慮學生年齡段的特點,不可越位,也不可缺位。因此,我們在“定標”時,不僅要看到教材所顯現的認知目標,還要明確教材所隱含的能力,更要挖掘教材背后所蘊含的情感目標,這樣,課堂教學就有了明確的方向。
以往,一堂語文課課堂教學實效性不能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師上課時存在著隨意性、盲目性,可想而知,沒有一定的確定性,就很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只有明確了學習目標,才能避免課堂教學內容的隨意性,實際上也就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如教學《可貴的沉默》第二課時,我就明確了以下學習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讀懂課文主要內容,懂得應回報父母的愛,學會理解和關愛課文;3、學習在人物語言、動作和神態的描寫中體會人物心理。讓學生了解本課時的學習目標,師生合作,完成學習任務,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二、創設問題情境為有效課堂鋪路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愿望,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
創設問題情境,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心理上的愉悅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如教學《童年的發現》一課,教師可抓住課題引導學生質疑:“讀了課題,說說你想知道什么?”“想知道發現了什么?怎樣發現的?是誰發現的……”學生質疑出來的問題,教師又如繡球般拋回給學生,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心理出現一種躍躍欲試和急于求知的緊迫情境。創設了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走進入文本,與文本進行有效對話。
教師是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者,一個好的問題情境,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引起學生積極地思考。教師只要根據學生認識發展規律及知識的內在聯系,設疑導學,創設問題情境,啟動學生思維,學生才渴望接觸文本,以解心頭之迷,實現有效教學目的。
三、放手探究交流為有效課堂助推
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問題解決過程就是創造性思維的過程。當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后,教師應該是學生解決問題過程的指導者,應該鼓勵并放手讓他們通過查找資料、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等多種途徑嘗試解決問題。這對啟發、提高學生的思維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大有好處的。
四、根據年齡特點發展學生的智力為有效課堂拓展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形式新異,生動活潑的東西特別容易發生興趣,一旦有了興趣,他們就會發揮極大的主動性,對一些問題主動地多思多想,并在這個過程中發展自己的智力。因此,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畫畫寫寫,模仿表演,設疑質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學方法。例如:在教《詠柳》一課時,我先配樂范詩,然后展示幻燈片圖。通過引導學生看體現詩意的畫面,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在意境中體會到古詩的美。再根據學生喜歡畫畫的特點,在學生粗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配樂作畫,并讓他們介紹自己的畫。這樣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走進詩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詩意,而且培養了學生手腦并用能力、繪畫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五、聯系生活實際為有效課堂延伸
理解課文內容后,引導學生走出課文,聯系現實生活中的人與事,情與景加以對比,分析。
例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類的課文,學生從周恩來從小立下如此遠大的理想故事中,能結合現實中的人物,事例進行對比,評價,從而懂得要做一個認真觀察,樹立目標,勇敢的面對生活的人。
因此,學生走出文本,走進生活,發現生活的美與丑,榮與恥,這樣,把課堂教學引向生活,體現了生活中處處有語文。閱讀教學提高了學生的思想認識,起到了自我教育的功效,也培養了學生高尚的品質,積極,樂觀,堅強的人生觀
總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語文活動要立足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合適的活動方式組織開展,才能行之有效。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實效,走向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