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小珊
素質教育是基礎教育關系長遠而又現實、緊迫的重大任務。提高全民素質,必須從學校的素質教育抓起。近幾年來,雖然素質教育被提得越來越響,但素質教育的發展并不能盡如人意。現實的狀況是:有些人仍然行走在應試教育的老路上,靠應試這根指揮棒指導教學;有的簡單地認為素質教育就是要多開展各種課外活動;還有的未能把在教學上下扎實的功夫,卻以素質教育為由推卸對教學質量的責任,甚至輕視教學質量。這些問題,在語文教學中都有所反映。要真正落實素質教育,必須走出這些認識誤區。
現代教育觀認為:“素質是以人的自然遺傳的稟賦為基質,在后天環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的人的內在相對穩定的機能性品質。”進行素質教育,就是在承認每個人先天都蘊藏著豐富潛能的前提下,通過教育的手段使這些潛能得到合理的開發,即通過科學的訓練,使人的自然素質得到改造,實現優化,從而達到較高的水平。
由于素質教育所針對的是人的內在整體的綜合水平,它不局限于道德或智力等方面的個別屬性的質量,所以,素質教育是一種綜合性的系統教育。它既包括理想、道德觀念及社會文化素養,也包括智能開發、心理品質的培養等;又由于素質相對穩定的特性,它不是短期教育可以奏效的,所以,素質教育是需要多種渠道、采用多種方式、在長期訓練的過程中得以實現的。
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是一門綜合性教育功能很強的學科。語文教學對于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對于學生學好其他學科、日后工作和繼續學習,對于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的進步文化,對于促進國家現代化建設,提高全民素質具有重要意義。語文教師對此應予高度重視,把語文教學與素質教育緊密結合起來,把素質教育的精神滲透到具體教學工作中,使學生的綜合素質穩步提高。
一、注重學生語文能力和語文習慣的培養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具有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習慣,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語言,學會閱讀,學會說話;正確運用語言,學會寫作,學會表達。運用語言的能力是學生今后進入社會、融入社會,建立健康人際關系,建設和諧社會的基本能力,
因此,在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應當注重語言實踐,注重語言互動,注重生動的溝通。要通過學生的多聽、多讀、多交流,使其正確理解語言文字,強化語感訓練,學會恰當的表達;通過語言文字創設的某種意境、氛圍和格調,讓學生體驗某種情感、情緒和情趣;通過某種意念、思想和觀點的傳遞,學習和正確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的內涵。
比如教學魯迅先生的《故鄉》,可以引導學生邊閱讀邊領悟。作者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揭示深刻的主題思想;邊閱讀邊體會作者運用的對比手法的藝術效果,體會末尾幾段議論的深刻含義。從作者對主要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的三筆兩勾的形象描寫,去領會作者的遣詞造句的巧妙所在和語言大師駕馭語言的藝術特色。這樣,既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使其受到語言藝術的熏陶,又讓他們領會作者的社會思想和人文精神。
在語文教學中貫穿素質教育精神,必須聯系現實,注重實踐,強化語文的訓與練。訓和練,是教學活動的兩個方面;訓與練的合一,就是教與學的統一。教師在訓練中要切實指導幫助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達到學以致用;通過訓與練,把課內教學向課外活動延伸,實現課內課外的有機結合,擴展他們的知識面,從更大的領域來鞏固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成果。
為此,可以組織學生自己動手辦報,選讀優秀書籍報刊;指導學生進行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訓練,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指導學生開展不同樣式、風格的寫作訓練,培養其綜合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指導學生做好語言文字材料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文材料組織與運用習慣。
二、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思想道德素質和美育素質的教育和培養
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以其具體、生動、可感的形象,起著德育、美育和智育的作用,激起學生豐富的情感波瀾,從而起到影響心靈和行為,提高思想境界,凈化心靈,增強生活的信心和力量的作用。
孔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漢代思想家王充也有過“文人之筆,勸善懲惡也”的論述。教學魯迅先生的《故鄉》、《祝福》等文學作品,要讓學生對封建等級觀念和封建禮教的罪惡有一個認識,對現實生活中的封建殘余思想有一定的識別和抵制能力。教學《七根火柴》這樣的描寫革命英雄人物的作品,要讓學生在思想上受到震動,精神上受到鼓舞。
語文教學要通過剖析文學作品思想和藝術內容,展示真善美,引導學生對作品中表現出來的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產生共鳴和思索,得到思想上的啟示和教育。要在教學中通過師生的共同發掘和探索,使學生懂得該怎樣生活,怎樣做人,應該愛什么,應該恨什么,贊成什么,抵制什么,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高尚的品格。
三、發揮語文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任何教學模式中都不應低估。語文課堂教學的藝術,在于生動地展示教學內容,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課堂上,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符合現代化教育理念、要在語文教學中很好地推行素質教育的語文教師,應該充分挖掘教材,運用教材內外的豐富材料,有意識地主導并與學生共同營造有優雅氣氛、有生動互動、有青春氣息的課堂環境,使學生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使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得到最大發揮。
語文教師自身要具備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認真實踐“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高尚的師德是教師素質的核心和靈魂,教師的職業是用自己的思想、心靈、行為和知識塑造師德靈魂。為了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性格,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只有用自身的力量、智慧來吸引學生,用高尚的情操來感化學生,用健康的心理來影響學生,用身體力行來帶動學生,從而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和說服力,促進學生素質全面和諧的發展。語文教師還要加強美學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對文學藝術的鑒賞能力,貯存較豐富的文學欣賞知識。只有懂得了美的本質,了解各種審美對象及其美學的特征,美感的實質特點,以及審美過程的一般知識,才能在教學中有意識、有目的的引導學生創造美的事物,給學生以美的熏陶,從而提高他們鑒別真假、善惡、美丑的能力,形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