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吉拉姆
當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需求、一種享受、一種快樂時,就會主動學習。快樂可以促進我們更好地學習和工作,科學的學習讓人懂得真正的快樂。也許你會說,音樂課你還不快樂嗎?天天唱唱跳跳,不用這個那個的,多開心啊!開心不就是快樂嗎?我說:“不!”正如錢鐘書先生說的:開心只是一種心情,而快樂是一種精神。精神是人類最高追求境界。例如你看完一個搞笑的節目,你不會說,好快樂啊,你只會說好開心,因為這種愉悅感只是很短暫的,是稍縱即逝的。但是如果你在學習和工作中遇到了困難,你歷盡艱難,終于得以解決,那種看到風雨后的彩虹,你會覺得無比的快樂,而你所經歷的艱難與得到的快樂是成正比的,成功的愉悅感會讓你下次想再去品嘗困難從而得到更大的快樂。這就是我們要提倡的快樂地學習,卻不能“無憂無慮,沒有負擔”的學習。
我們要快樂地學習,但不能無憂無慮、沒有負擔地學習,也不能不要教科書,想學什么就學什么,那我們怎么才可以真正快樂地學習呢?
首先,要學會“自我定位”。人們總是喜歡把教師定位在“蠟炬成灰淚始干”。一副“恨鐵不成鋼,為自己的學生操勞一生,不求任何回報”的樣子。淚都干了,蠟也成灰了,自己都不快樂了,如何讓學生快樂?如何讓學生學到知識呢?我認為把老師定位為一個指揮官的角色更合適。因為只有在課堂上精于調配,善于指揮,讓學生在碰到困難的時候,善于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識和快樂。不能讓學生還沒開始就已害怕甚至厭倦了學習。
教育是最需要科學的領域,傳授科學的過程不科學,學習科學的人也就只能收獲痛苦。所以,我們要想讓學生愛學習,快樂地學習,我們首先要給自己一個定位,是做一名快樂地指揮官還是做一只會燃盡的蠟燭呢?教改給了我們一個選擇的機會。老師是課堂教學中教的主體,學生是課堂教學中學習的主體,這是兩個互不干擾卻又互相聯系的主體。為什么說互不干擾呢,因為老師是為了教,學生是為了學。在現代戰場上,聰明的指揮官是不會讓自己和士兵沖鋒陷陣,暴露在敵人的視野內指揮的。只有在萬不得以的情況下才會去當排頭兵,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把學習的主動權讓給學生。這兩個主體如果互相干擾,那么就無法收獲想要的響應。只有互相聯系,互相配合才能成功地學習,從而體驗學習的快樂和授人以漁的快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有付出努力才能有收獲。學習也是一樣,都是先苦后甜,只要掌握好學習方法,你也一定會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華盛頓國家圖書館墻壁上的三句話:“我聽見了就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說明了學習是需要體驗的,體驗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教師的示范,還需要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運用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活動,才能使學生獲得充分的感知,以便于儲存和提取信息。
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者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加德納,認為人類的智能結構是多元的,至少具有語言、邏輯—數學、視覺空間、音樂、運動、交際、自省和認識自然等多種基本智能,其形成既有先天的基礎,又有賴于后天的開發。音樂課的學習占據了許多項,我們要把智能發展傾向都不同的學生聚到一起學一樣的東西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這時入手應從易到難、由淺入深、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如:一年級的學生剛上小學,很多基本的教學常規都還不是很懂,正如一張白紙,我們畫什么他們就會出現什么。通常我在教學中,側重對學生的節奏訓練,因為節奏出現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我常用他們看得到、聽得著的音樂節奏來訓練他們對音樂的感覺,用節奏去調配他們,也就是把孩子的東西拿來,加上我需要的音樂元素,讓孩子們和我在教學相長中去玩音樂,在玩中學音樂。
其次,要大膽利用各種教材,優化教學。在我們的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堅信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的都是好貓的這個道理。那要做這只好貓,作為音樂老師要做很多的準備,音樂教材是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但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自從當老師以來至少用過三種教材版本,不論使用哪個版本,我都會在開學時通讀教材,把可以一起利用的教材放在一起不論課題先后,不管哪個版本,甚至有時我還會加入流行音樂。例如在第一學期第一課,我在正常課題學習前加學了自編的《交通安全歌》,通過歌曲學習同學們知道了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每次我都表揚能做到的學生,哪怕是一點閃光點,很快學生就進入教學常規。四年級在學習傳統戲曲音樂單元時,我特意安排了聽唱周杰倫的《青花瓷》等,讓學生感受其特別魅力,促進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通常教材配套的音樂素材具有局限性,甚至有些地方性太強了,學生較難把握的,我會作些添加。例如比如在上音樂欣賞課——“豐富的民間音樂”這堂課時,可利用多媒體播放各民族的人文地理方面的視頻短片,配合該民族的音樂,就能把學生帶入一個美的景象里面。還有遇到一些英文歌曲時,學唱旋律后進行創編歌詞,他在無意中學到了更多。所幸音樂課教學相比其它科目有很多自身的優勢,我們甚至還可以利用語文課本里的詩,數學里的數字,大自然中的風、雨等等,總之一切為我所用,達到快樂的教學目的。
最后,巧用多媒體平臺,綜合影響教學。奧樂夫音樂教學體系它是以音樂節奏為學習起點,它有嚴密的邏輯性,科學的發展觀,可以引領任何一個階層的人們快樂地學習音樂。而多媒體教學平臺是我們音樂課堂教學中最有力的武器。但不要濫用,不要為了好看而用,要做指揮官,有時找到的教學素材有很多,但不能亂用,要為了用而用,可用可不用時盡量不用,讓多媒體成為我們的教輔工具,而不是我們的主人。多媒體可為我們提供不間斷的音樂,讓我們在玩音樂游戲時更有趣;多媒體可以為我們提供完美的畫面,在低年級音樂教學中尤為重要。可利用多媒體播放的視頻短片,配合音樂,就能把學生帶入一個美的景象里面。孩子還小,需要視覺提醒,我和孩子們一起玩音樂節奏的時候,會先讓他們通過畫面想象這畫面會出現什么聲音,再聯想到動作,讓他們去說、去想、去動,我們只要引導他們,這也是奧樂夫教學法的精髓所在,而不是把知識僵硬地灌輸。多媒體可以讓他們更加注意聽音樂。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敏銳度,因為只有會聽才會唱。電腦音樂中那種近乎卡拉OK的手法,特別適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尤其是對音樂基礎薄弱的學生,會減輕心理壓力,甚至會激發學習的熱情,把音樂學習作為一種樂趣而不是負擔。
“矛盾是智慧的代價。”所以只有智慧才會發現矛盾所在,而矛盾的解決會讓我們產生無比的快樂,無論是教者還是學者都是一樣的。那就讓我們多多發現矛盾、解決矛盾,從而獲得更多的快樂。讓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充滿著快樂,我們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