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在職業教育部分有一個突出的亮點,就是強調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自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頒布實施以來,我國職業教育得到了長足發展,在培養技能型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職業院校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普遍意識到與企業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動上門“拉”企業,但許多企業不為所動,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校企合作呈現學校“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局面,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激勵機制的缺失。本文從優化理念、政府支持、利益驅動等幾個方面對構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激勵機制進行探討。
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對職業教育發展和企業發展的雙重作用已成國際上的共識,而當今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廣度和深度都不夠、態度比較冷淡,缺乏動力。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缺乏有力的財政和政策支持;企業注重經濟利益,短期行為嚴重;保障機制不夠完善,現有政策沒有落實到位;職業院校自身的吸引力較弱等。因此如何構建合理的激勵機制,推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需要把握以下幾個問題:
1、理念優化
我們國家長期受到“學而優則仕”的思想的指引,大家比較重視學科性的教育,比較重視知識性的教育,形成了“重學術、理論,輕技能、應用”的文化傳統,技能勞動者在收入分配、經濟地位上現在仍處于弱勢,遏制了職業教育的發展。
在《規劃綱要》中,國家重申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加大對有突出貢獻的高技能人才給予表彰獎勵的力度,引導全社會形成“行行出狀元”的良好社會風尚。為此,作為學校,要做好宣傳工作,大力轉變思想和觀念,特別是改革封閉式教育觀念,樹立促進科技經濟發展,主動適應企業需要的開放式教育理念。作為企業,要更新用人觀念,改變重學歷、輕技能的人才高消費情況,注重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培養職業精神。思想觀念的轉變,是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思想保證。
2、政府支持
我國現有《教育法》《職業教育法》《國務院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及《規劃綱要》等法規、政策,但現有政策沒有落實到位,保障機制不夠完善,需要政府和有關部門制定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和管理辦法,以形成促進發展、保障發展并逐步制度化的機制。
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首先要體現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用法律的形式體現國家的意志,要求企業承擔起社會責任,鼓勵和引導企業喚起社會責任感。企業參與過程中確實有付出,國家要考慮到企業的利益要求,制定優惠政策,補償企業在承擔這個責任過程中的某種經濟損失,同時給予相應的非經濟利益等,從而進一步調動企業的積極性,促進企業參與高職教育并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
歷史經驗表明,政府的支持是校企合作發展的第一推動力,特別在中國這樣一個以政府為改革和發展主導的國家,國家的法律、政策的支持將會成為推動我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強大動力。
3、利益驅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機制是推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動力和維系其良性運作的紐帶。由于受到短期化思想的影響,加上現代企業用工制度不夠完善,國家也沒有明確規定企業必須承擔培養技能人才的任務,因而企業覺得培養技能型人才是職業院校的事。推動企業界參與職業教育,關鍵在于能否讓企業從校企合作中享受到實惠,給他們帶來經濟利益,目前這種合作的條件正在逐漸具備。《規劃綱要》中有一條專門寫到要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改革辦學模式,積極支持鼓勵行業企業舉辦職業教育或者是參與舉辦職業教育;依托行業企業建立教師培養培訓的基地,鼓勵教師到企業進行實踐;加大相關優惠政策的傾斜力度,支持企業更多的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服務等,為發展職業教育指出了非常明確的方向。在新的歷史階段,新一代的企業家應當有長遠的目光,積極參與職業教育,只要安排得當,管理到位,企業和學校均能從合作中獲益,這完全符合企業追逐經濟利益的根本目標。
4、組織保障
行業組織由于集中代表了本行業的共同利益,其對行業內企業有一種天然的約束力,因此,建立行業組織并由其行使一定的管理監督職能無疑有利于校企合作的順利進行。德國“雙元制”的產生,實際上正是通過發揮行業組織的規范和引導作用,促使企業擺脫不規范的傳統學徒制度,建立理論與實踐相溝通的現代學徒制。由行業協會搭建橋梁推進校企合作是企業界參與職業教育的重要途徑,職業院校應當充分利用這樣的渠道,拓展自身的合作空間。因此,推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不要僅僅將行業協會作為為企業服務的松散型機構,而是將行業協會打造成為學校和企業進行交流的平臺,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從組織上保證企業對職業教育的影響力。
5、質量立校
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是以技能的高低作為核心質量評價體系,職業院校能否吸引企業的目光,必須依靠學校的“產品”——學生。只要職業院校牢固樹立服務意識,根據企業需求,努力轉變職業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提升自身人才培養水平,與時俱進,緊貼社會需求,必然能吸引企業參與到職業教育中來。特別在現階段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短缺的情況下,職業院校應當以企業或用人單位的質量要求為標準,以勝任崗位需要為目標,以受訓人員能力培養為主線來建設專業,形成專業課程和相應的內容,因此培養的高技能型人才很快適應社會需求,必然深受企業的歡迎和青睞。同時,職業院校可以利用人才、科技、信息等方面的優勢,主動為企業排憂解難,解決技術、管理、經營等方面的難題,企業在校企合作中嘗到了甜頭,獲得了利益,必然強化長期合作的動機與動力。
校企合作是高職教育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趨勢,構建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激勵機制在于企業需更新用人觀念、關注企業的經濟利益需求、由國家提供法規和政策的支持、職業院校自身提高人才培養水平,同時培育強有力的行業組織等多方面,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學校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在新的歷史時期,只要抓住機遇,引導企業主動參與職業教育,建立利益共享關系,真正讓職業院校成為企業的智力支撐,讓企業成為職業院校的辦學依托。
作者簡介:
李鳳英 煙臺職業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