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失職官員的“復出熱”標志著”問責后階段”的到來,公眾對問責官員復出的一系列質疑反映了當前官員復出的現實困境,本文著重分析了困境出現的原因并據此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問責后階段 官員復出 困境 對策
近年來,部分“工作不力””的官員均被免職以來,我國官員問責制作為重塑責任政府與誠信政府的一種制度性機制在我國行政體制內逐漸建立起來,成為繼黨內民主和村民選舉之后推動我國政治發展的又一顯著性標志。但隨著后來不少被問責官員的陸續低調復出,官員問責的公正性、合理性、合法性及可信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有人聲稱,這標志著”問責后階段”的到來。
一、現實困境
2010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行政監察法修正案草案,草案規定:受處分人的處分期限滿了,監察機關要及時解除處分,其今后的晉升、晉級不再受處分的影響。這標志著,問責官員的復出程序將通過立法加以規范。這一“執政為民”的制度化舉措大大推進了我國官員問責的制度化和法制化進程,因而這些變化值得我們稱贊,但是”問責后階段”就我國被問責官員復出方面依然存在諸多現實困境,突出表現在:
(一)問責官員復出缺乏程序性。當前我國問責官員復出還處于行政性階段,缺乏一定的程序性。行政性的特征是:1、官員復出的依據是行政性的,官員復出的條件、時間等或者比較模糊或者沒有明確的規定,只有行政性文件或行政首長的臨時性決策作為復出的依據,官員復出的彈性過大;2、在權力配置方面,復出程序的啟動取決于行政領導的意志,而不是根據法律來決定是否可以復出,隨意性很大,沒有形成一種規范性程序性的制度。
(二)問責官員復出缺乏類別差。對干部的處理是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但對問責官員的復出問題應特別慎重。黨政官員違規有三種類別:一是官員職務不作為,表現為不盡領導責任,決策嚴重失誤、用人管人失察等。二是官員違規違紀,表現為官員個人或集體違反黨和政府的各項規章制度,群眾疾苦不能及時解決,黨和政府形象受到重大傷害。三是官員職務犯罪,表現為利用職務方便貪污受賄、瀆職失職,使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損失。對這三種類別的問責官員的復出應區別對待,而我們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缺乏類別差。
二、原因分析
(一)從社會管理意識來看,“官本位”思想嚴重。“官本位”實質上是一種權力崇拜,是封建政治權力結構中的一種以官為本、官貴民賤的社會群體政治心理。由于文化的傳承性,這種“官本位”心理至今在人們的潛意識中還有殘留。當前我國問責官員的行政性復出就是典型的例子,公民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行政首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二)從社會管理模式來看,傳統代議制政府對政務信息的控制導致信息不對稱。委托—代理模型(Principal-Agent Model)建立在兩個假設前提之上:一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存在目標沖突;二是代理人比他們的委托人擁有更多的信息,導致雙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基于這種分析,傳統代議制政府會有這樣的道德風險:為了最大程度地謀求自身利益,在公共行政管理中只對上級負責,忽視與公眾進行信息的交流與反饋,從而做出損害委托人利益的行為。當前眾多問責官員的復出只在行政系統內部通過,政府行為與群眾認知之間存在錯位,這樣不僅導致政府活動效率的降低,而且必然影響政府的公信力和合法性。
三、對策研究
(一)推進法制建設,完善問責官員復出的法制支撐。1、在復出原則上完善法制支撐。在復出原則上的法制完善要堅持從嚴要求的標準,堅持間隔時間標準、從低安排標準、堅持領導職務該任非領導職務標準、堅持公開透明標準。2、在復出條件上完善法制支撐。對問責官員復出的條件要給予法制上的明確規定,同時應結合問責的類別差,對因不同原因被問責的官員給予不同的復出條件,像利用職務之便貪污受賄、挪用公款、瀆職失職的職務犯罪型官員的復出條件應更加苛刻嚴格。
(二)建設新型政治文化,完善問責官員復出的文化支撐。大力加強與問責官員復出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建設是推動”問責后階段”官員問責制發展的必然選擇。1、促進傳統政治文化的現代轉型。“中國傳統政治文化所提供的政治價值體系和主流導向根本不同于以民主和法治精神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文化的發展取向。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武器和現代科學理性對傳統政治文化進行剖析,實現其現代轉型,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包含人民主權等在內的現代民主與法治觀念。2、優化公民政治社會化機制。政治社會化過程其實就是公民政治素養和政治文化提高的過程,優化政治社會化機制在完善問責官員復出的文化支撐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加強大眾傳媒的引導、健全公民政治參與渠道等手段,培養公民的政治主人翁意識,加強公民對問責官員復出程序正義的監督熱情。
(三)加強行政倫理建構,完善問責官員復出的倫理支撐。法律和制度永遠無法把行政行為固定在某些一成不變的模式之中,它總會為行政行為留下一定的自由空間,而正是這個空間凸顯了行政倫理建構的重要性。溫家寶總理在兩會記者會上說:“一個正確的經濟學同高尚的倫理學是不可分離的。”同樣,一個正確的政治學同高尚的倫理學也是不可分離的。1、加強問責官員的倫理意識。加強問責官員的倫理意識就是要重塑官員的行政價值和道德意識。在具體實踐中,要按照胡錦濤同志提出的“八榮八恥”對官員進行教育,使得問責官員在復出之前能夠捫心自問,自己的道德素養與行政倫理意識是否達到了作為一名人民公仆的要求,否則就應該主動拒絕復出。2、加強問責官員的倫理監督。倫理作為一種社會控制手段,其本質特征在于主體的自覺和自律,但主體的自覺與自律不會自發形成,需要有強有力的社會監督。因此,在加強行政倫理立法的基礎之上,多元問責主體要加強倫理監督,特別是社會輿論的監督,通過輿論形成社會壓力,迫使問責官員倫理意識的增強。
參考文獻:
[1]朱衛兵.韋定廣.加強與政府官員問責制相適應的政治文化建設[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8,(1).
[2]周承.制度安排與倫理建構:官員問責制完善的路徑選擇[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6,(3).
[3]姚軼蓉.我國官員問責制的反思與構建[J].前沿,2005,(9).
[4]阮愛鶯.從公共職責理論看我國官員問責制的優化[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6,(2).
作者簡介:
張添翼,1986.10出生,現為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軍隊政治理論教育一系七隊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