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勛瑋 陳 渝
【摘 要】貧困大學生是我國轉型時期的一個社會性問題,貧困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形成主要源于大學生家庭的經濟貧困,拮據的生活狀態和同學形成強烈的對比。貧困大學生心理危機主要表現在自閉心理、偏激心理、自卑心理,從而導致嚴重的人際關系危機,如不及時進行疏導和調適,很容易造成極端的后果。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 心理危機 表現及成因
“貧困大學生”這一群體出現的標志性時間是1998年。這一年,教育部宣布擴大高校招生規模,直接帶來了高效貧困生的大規模增加。據國家教育部統計:截止2005年8月,全國共有貧困大學生405萬人,如果加上民辦高校、高職高專、人數應該在500萬人。貧困大學生的分布也存在不同的趨勢,中西部高校的貧困大學生總數超過30%,特困生超過10%。
經濟上的貧困導致了貧困大學生心理上的危機。心理危機,是指個體心理狀態的嚴重失調,心理矛盾激烈沖突難以解決,或者精神失常等心理問題。而這種心理危機得不到很好的疏導,往往會造成激烈的后果。2004年云南大學大學生馬加爵殘忍殺害四個同學的惡性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據寧夏大學對在校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73.27%的貧困生對現狀不滿意,64.51%的貧困生沒有體會到生活的幸福,52.53%貧困生存在壓抑狀態或者抑郁傾向。
貧困大學生主要來自廣大農村和城市中的低保家庭。在農村上中學時,由于同學之間差別不大,雖然生活清貧,心理上也沒有太多不平衡。當學生經過努力考上大學,走進城市里德高校,面對與以前完全不同的生活環境,面對經濟條件優越的同學的時候,就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危機,這些危機主要表現在:
一、嚴重的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貧困大學生的一個重要心理危機。由于家庭的經濟困難,貧困生的生活相當拮據,從穿著、伙食、玩樂甚至到交學費,都顯得是那么力不從心。和身邊經濟狀況好的同學相比,貧困生難免會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現在能力、自身價值等方面低估自己,并且認為自己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同,因而終日憂慮不安乃至于自暴自棄,產生退縮性思想和情緒。這種自卑心理對貧困生的損害時相當大的,貧困生如果一味沉浸在自己這種自卑的消極情緒里而不能自拔,心理很容易失去平衡。
二、嚴重的孤僻性格和自閉心理
孤僻性格和自閉心理的大學生并不少見,以前主要是大學生在少年時代就已經有了這種傾向。而擴招之后,這種情況則多出現在貧困大學生之中。他們將自己隔離于同學和學校之外,人及關系淡漠,甚至產生恐懼心理;缺乏獲得安慰、支持的環境和宣泄專一的條件。因此,在遭受挫折和打擊的時候,得不到別人的安慰和幫助,不良情緒得不到宣泄和釋放,導致心情郁悶,嚴重者會以自殺作為解脫。那些貧困家庭出來的學生,進入高校后,強烈的感受到自己與他人的差距,常常會因為貧困,經濟拮據感到自卑,又羞于接受他人的幫助。即使得到別人的幫助,也會悲傷沉重的心理包袱,認為自己虧錢了同學的情誼,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同時,他們又對社會和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十分在意,極其敏感,慢慢將自己自覺與不自覺地封閉起來,遠離人群,形成自閉心理和孤僻性格。
三、心理極度偏激
一些家庭經濟貧困的學生心理和行為常常比較偏激。家庭的貧困,往往使他們比一般同學早熟,他們對社會上對待窮人的白眼和各種世態炎涼都極其敏感,由此產生嚴重的心理不平衡。他們覺得世事不公,容易養成憤世嫉俗,或者玩世不恭的人生觀。由于自卑心理作祟,他們看問題走極端,心理偏激。周圍人們的一點異樣的目光往往會被無限放大,與人發生沖突的時候,容易采取國際的行為,造成嚴重的后果。
四、人際關系不良
貧困大學生人及交往不良主要指大學生在于他人相處和交往過程中表現出的不適、自閉、逃避,以及難以調和與他人關系的不良心理狀態和行為表現。造成貧困大學生人際關系不良的原因固然很多,淡由于經濟困難和由此產生的自我認知偏差時很重要的一個原因。這些學生常常為自己的貧困出生而自卑、痛苦,他們對自己沒有信心,總覺得低人一等,自慚形穢,郁郁寡歡。不少人因為害怕被別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閉,不予同學交流,回避與老師的溝通,對集體活動沒有興趣,顧影自憐從而造成人際關系不良。
五、嚴重的心理抑郁
相當一部分貧困大學生有抑郁心理。抑郁是指人長期受到消極因素的刺激后,心理無法承受而出現的不良情緒反應。貧困大學生由于家庭困難,各方面條件不如同學,總覺得事事不如意,低人一等,心理常常感到極度郁悶和痛苦,長此以往,形成心理抑郁。表現為對日常活動興趣顯著消退,感到生活無意義,對前途悲觀失望,遇到事情總是朝消極的方面想,精神不振,自我評價下降,不愿與別人主動交流。由于缺乏應有的關心和支持,這種抑郁的心理會惡性循環,一步步嚴重起來,直至產生輕生的念頭,或者報復同學,報復社會。心理抑郁已經成為一個危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已經不再是單個的學生或者學生家庭的問題,它已經成為社會和高校一個不容回避的話題。怎樣幫助和完善貧困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預防和干預,以提高貧困大學生的心里自理能力,使他們以樂觀、自信、堅強的態度面對困境,順利完成學業,立足社會,是一個值得各方面認真思考的問題,它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切實解決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問題。
參考文獻:
[1] 郝麗萍.高校貧困生消極心理現狀分析及調適思路 [J]杭州電子工業學院學報,2000、5
[2] 孫心.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及調適[J]當代青年研究[J],1996、06
[3] 徐秀琴,劉川.高校貧困生問題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04
作者簡介:
陳勛瑋,(1980——),四川眉山人,學士學位,碩士在讀,樂山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高校教育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陳渝 ,四川樂山人,畢業于四川師范大學,樂山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