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瑪加
【摘 要】青海省海北州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自治州,全州總人口27.18萬人,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63.3%,各民族藝術精彩紛呈,民族舞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民族舞蹈的創作正在面臨一個新時期。這為我們步入全新的創作期創造了良好的的條件。把握這樣一個機遇,是我們每一位舞蹈同仁的心聲。本文欲通過重新探討民族舞蹈創編中的民族性問題,來更深刻地把握當代創作的若干特征。
【關鍵詞】民族性 舞蹈 發展
一、正確理解和把握舞蹈創作的民族性
民族藝術中賦有最豐富多彩的瑰寶,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熱愛生活的真情實感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同民族的舞蹈有著不同的本質特點和美學特征,這是由各民族不同的歷史文化、審美觀念、風俗習慣、地域特征、自然條件決定的,表現在民族舞蹈上就呈現為舞蹈內容和形式風格上的紛繁多樣性。正因為它表現了人民的愿望和情感,才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和喜愛。
所謂舞蹈民族性的靈魂和核心是舞蹈承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識。由于一個民族長期生活在同一地域,過著統一的政治經濟生活,接受著共同的語言和文化傳統教育,形成了統一生活習慣,積淀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因此形成了本民族舞蹈在形式、內容和特有的審美意識上深刻的民族性。舞蹈內容的民族性自然會由于主題內容的千差萬別而呈現出不盡相同的形態,也就是說不同民族以不同的民俗表達出了不同的舞蹈內容。所謂“民俗”,它的內容包括一個民族傳統風俗習慣、信仰、民間故事、歌謠、諺語等等。正因為如此,在民族文化背景下產生的民間舞蹈便具有了很強的“故事性”和“戲劇性”的特征,是一種“劇情”化的舞蹈藝術結構形態。但其共同的基本要素則應是流貫于其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識。對此,俄國著名作家果戈里在《關于普希金的幾句話》里就曾指出:“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寫農婦穿的無袖長衫,而在表現民族精神本身。”巴民族精神、民族意識視為舞蹈民族性的核心和靈魂,正是為了我們能夠通過努力貼近真實的民族生活和鮮活的民族人物,準確地用舞蹈藝術反映出民族現實社會的沉思和對美好生活的企盼。
把握好舞蹈創作中的民族性是作品成敗的關鍵,這需要以下幾個方面的條件準備:(1)創作者深厚的民族生活積累。無論是居住、觀察還是參與某民族的活動,應該對其文化有深刻的認識和全面的積累。(2)民族舞蹈語匯的積累和理解。(3)對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識的反復感悟。(4)敏銳的觀察力。(5)深厚的民族情感培養等。三人舞(牛背搖籃)通過兩男(扮牛)一女(藏族姑娘)的表演,表現了藏族人民樸實的生活場景和對生活無限熱愛之情。另外,舞蹈的民族性最外觀的體現是舞蹈不同樣式的風格。英國藝術史家克萊夫.貝爾就曾進說過:“藝術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藝術的本質特點和精神實質必須通過獨特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柔美的傣族舞與粗狂的藏族舞無論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著明顯的不同。傣族舞蹈語言十分含蓄、柔美,它善用身體的曲線和具有雕塑性的舞姿以及柔中帶剛的動作韻律來表現濃郁的南國民族風情。傣族舞蹈中典型的民間舞蹈是模仿孔雀的舞,其中的舞蹈動作和造型表現了孔雀溫和的性格,同時也象征著傣族人民的美麗、善良、智慧和才能。楊麗萍自編自演的傣族舞《雀之靈》便是準確把握傣族風格特性的典型作品。舞蹈中哪一個個細微的動作把傣族人與孔雀均表現的淋漓盡致、惟妙惟肖。
由此可見,把握好舞蹈創作中的民族性,必須將舞蹈表現形式與民族精神緊密結合起來。也只有把藝術形式與民族精神完美結合的民族舞蹈,才能真正表達出該民族人民對生命的理解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才能夠成為最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優秀作品。
二、民族舞蹈創作中“發展觀”的建立
在理解和把握舞蹈創作的民族性同時,更有必要考慮的是民族舞蹈創作后的發展問題。民族性的內核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識,民族形式一個民族的精神和民族意識長期歷史積淀的結果,它也會隨著是極愛你的推移而發生變化。一個民族社會的變化與發展是歷史的必然,是人類進步的要求。鄧小平先生說:發展才是硬道理。正是看到了世界發展的趨勢,正是綜觀了人類發展的長河,高瞻遠矚 ,帶領中華民族進入了改革開放時代,帶來了中國歷史上發展的新高峰。從歷史上看,正是有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與周邊四夷的文化交流,才有了后來隋唐時期的中國藝術的繁榮與發展:也正是數個時代中國與西方各國文化之間的充分交流,才有了如今舞蹈藝術的百花齊放。如今,在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文化發展、各種思想意識的快速更新和新潮流的頻頻涌動,使我們面臨著新的挑戰。作為一名舞蹈演員必須以舞蹈發展為使命,任何固步自封、自以為是和自命不凡都會落入消亡的死谷。因此,我們因該在機遇和挑戰面前,樹立積極的發展觀。同時,這種挑戰對于中國傳統民族舞蹈藝術發展來說是不可多得的良機,它可為我們探索“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提供寶貴的實踐經驗。
三、在發展中把握民族性
在發展中把握民族性是舞蹈創作的宗旨。以上所論,發展觀是我們每一個創作者必須具有的創作觀。但是,失去了民族性,發展便無立足之地。因此,如何把握發展中的民族性就是把握好繼承和發展這對矛盾的關鍵。創作中除了從發展觀的角度出發,還要站在繼承傳統的立場把握,這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編導在創作中應不斷環顧于二者,平衡地運行在發展與繼承的雙軌上,采取兼顧方式把握。
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多元萬化的頻繁交流,為我們的發展提供了素材和動力。西方文化的統斥及現代文化思潮的沖擊,各民族舞蹈藝術借助現代傳播媒體爭相上臺,輪番表演,帶來了多元民族藝術的蓬勃發展與融合。全國各民族舞蹈大賽、民族舞蹈的電視節目與宣傳等都為舞蹈發展搭建了平臺。創作手法的借鑒、創作風格的模仿、創作思想的交流、創作思路的變化,均構成了發展的條件。然而,更重要的是激發了我們的創作靈感,培養了我們的創作精神,加快了我們的創作步伐。
另一方面,民族舞蹈的發展性穿過應在充分繼承的基礎上開展。深刻挖掘民族文化的民族性事成功發展、勇于創新的根本保障。深入田野,融合與民眾之間,大量掌握和理解民族舞蹈語匯,善于平常生活中發現和提煉,善悟多思,融會貫通,深刻領悟民族精神,挖掘其文化精髓,以實踐為本,扎實民族舞蹈創作的基本功等,這都是把握民族性的根本所在。也只有把握住了民族性,才能有更好的創新和發展。
總之,只有對民族性的準確把握,才能使創作的舞蹈作品具有靈魂;只有對民族性的不斷挖掘,才能產生巨大的創造力;只有從實踐中不斷地總結經驗,不斷用發展的眼光放眼世界,才能在舞蹈作品中真正體現“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一偉大理念,并使之災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