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枝
(孝感學院政治與法律學院,湖北孝感432000)
湖北山區新農村建設的SWOT分析①
——以麻城市為例
陳桂枝
(孝感學院政治與法律學院,湖北孝感432000)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舉措。近年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雖已取得了重大成就,然而有些地方在新農村建設中,或走形式主義,或簡單機械模仿。新農村建設應因地制宜。
新農村建設;SWOT分析;湖北山區;麻城
2006年,中共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部署。此后,全國各地搞規劃、整頓村容村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城鎮化、工業化戰略等模式建設新農村。然而有些地方在新農村建設中,或走形式主義,或簡單機械模仿,背離了新農村建設本意。我國農村的異質性較大,各地在歷史傳統、經濟發展程度、自然條件和人文特征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而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各地需要因地制宜,選擇不同路徑,采取不同策略。本文以SWOT方法分析湖北山區新農村建設。
1)優越的地理位置。麻城市位于湖北省東北部、大別山中段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處,處于武漢、鄭州、合肥三角經濟區域中心,緊鄰省城武漢,是長江經濟開發帶和京九經濟增長帶的“十字中心”地帶,是大別山地區人流、物流的集散地。麻城地理位置優越,地處中國的腹地。以麻城為圓心,以1000公里為半徑畫圓,能覆蓋到全國80%以上的大中城市,這就是麻城的“中心區位”優勢。
2)豐富的自然資源。麻城有耕地100余萬畝,林地近300萬畝,水域4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4.7%。玄武巖、大理石、金、銅等礦產儲量很大。野生動物100多種,植物1000余種,大宗特產有桑蠶、板栗、菊花、油茶、柿子、銀杏等,還有大量天麻、杜仲等珍貴中藥材。
3)特色的旅游資源。麻城風景名勝、文物古跡、革命遺址、古戰場和古文化遺址隨處可見,著名的風景名勝有龜峰旭日、柏子秋蔭、麻姑仙洞、五腦山森林公園和浮橋河度假村等景點。近年來,麻城杜鵑花海成為大別山旅游中最美麗、最經典的景觀。2009年4月16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在龜峰山風景區為麻城現場頒發《中國面積最大的古杜鵑(映山紅)群落》證書。
1)經濟基礎薄弱,結構不合理。革命老區麻城是國家級貧困縣市,也是一個農業大市,農業人口98.81萬人,占總人口的85.81%。2006年全市生產總值520 718萬元中,農業總產值占315 008萬元,第二、三產業不發達。[1]麻城市經濟總量偏小,產業結構不合理,工業化水平較低,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在農業產業內部,農、林、牧、漁結構不合理,農業比重大,林、牧、漁業比重過小,農業結構調整緩慢。農業產業化水平低,農產品加工業滯后,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實力弱,農產品價值增殖慢等。不合理的經濟結構,薄弱的經濟基礎導致農民收入低下,貧困人口較多。從新農村建設前的2005年到新農村建設后的2008年,麻城農民人均純收入遠遠低于全國水平(見表1)。

表1
2)農村勞動力素質低,大批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調查資料顯示,2008年百戶農戶勞動力中,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占29.59%,初中文化程度的52.81%,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0.49%,大中專文化程度的僅占2.62%。而外出打工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占了百戶農戶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勞動力的51.43%。麻城勞動力外出人數達24萬人。農村勞動力素質低和大批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使新農村建設面臨困難。一是新技術推廣應用緩慢。留在麻城當地的勞動力由于自身文化素質有限,對農業生產中出現的新產品、新技術的認知有限,導致農業科技難以迅速推廣。二是農村基礎建設受阻。農村剩下的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勞動能力有限,農村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各項開發建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響。三是城鎮化進程受阻。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甚至舉家外遷后,形成了農村的“空心化”,對麻城的城鎮化建設帶來一定的影響。
3)農村基礎設施滯后。麻城市山區、丘陵地區占80%,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任務重。麻城各類水庫大多數興建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現在水庫面臨許多問題:設施老化,渠道不暢,排灌能力減小,抗御災害的能力減弱等。在公路建設方面,麻城市全市公路總里程中,4級以上的公路僅占38%,有一些山區村不通公路。
1)“中部崛起”和“武漢城市圈”戰略。2006年4月,國務院出臺的《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改善農業生產和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交通運輸樞紐地位,促進商貿流通旅游業發展等。國家啟動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為麻城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新動力。
其次,麻城已被規劃為武漢城市圈地區性中心城市。根據“武漢城市圈”戰略部署,麻城將借助武漢的各種平臺、產業優勢、人才資源、市場潛力和對外影響,服務武漢,融入武漢,把麻城建設成“五基地一樞紐”(即:建設武漢城市圈汽車產業配套協作基地、旅游服務基地、商貿物流基地、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高素質勞動力培訓基地和綜合性交通樞紐)。[2]
2)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國務院辦公廳于2007年1月10日以國辦函[2007]2號文件下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中部六省比照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和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范圍的通知》。麻城屬于比照實施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的縣市,這將是麻城市爭取國家財政轉移支付和各類項目國家投資,加快市域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機遇。
3)湖北高等教育與農業科技優勢。湖北高等教育發達。2008年,普通高校在鄂錄取學生31.5萬人,高考錄取率為60.1%,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27.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8個百分點。2008年全省有普通高等學校87所、試辦獨立學院31所。在成人職業教育和培訓方面,2008年,全省有職業技術培訓學校3109所,其中職工技術培訓學校96所,農村成人文化技術培訓學校2792所。[3]湖北又是一個農業科技優勢明顯的省份。湖北高等教育與農業科技優勢如果與新農村建設實踐形成有效對接,將迸發巨大潛力。
1)人才流失嚴重。麻城是一個欠發達城市,對有能力的人沒有足夠的吸引力,造成麻城人才流失嚴重。麻城的人才隊伍建設受到較大沖擊,對經濟的發展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特別是現在農村許多有能力的鄉鎮、村干部都出外打工,造成了農村優秀人才的流失。
2)農村市場發育不健全。由于農村市場體系不健全,麻城農產品“賣難”的問題十分突出,賣不出價錢、賣不掉的現象十分普遍。位于農村的許多小型企業或手工作坊,其發展形勢也不容樂觀。麻城農村市場體系不健全首先表現為農村市場主體規模小、實力弱,大市場與小生產的矛盾突出。大量的農村市場主體是松散的農民個體,其經營方式落后,專業化素質低。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規模小、實力弱,市場覆蓋率低,農民組織化水平偏低。農民進入流通領域依舊是散兵游勇、各自為戰,難以適應市場變化的需要。其次,信息、就業、流通和金融等市場不完善。由于信息的閉塞,農副產品小規模短距離流通較多,缺乏跨區域流動。
1)以建設交通運輸樞紐為契機,促進新農村建設。麻城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結合中部崛起戰略中提出的要把中部建成全國重要的交通運輸樞紐的目標和武漢城市圈戰略中麻城“五基地一樞紐”目標定位,麻城可以此為契機,通過優化交通資源配置,加快鐵路網和機場建設,完善公路干線網絡,提高水運、管道運輸能力,強化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地位,為新農村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
2)以開發自然和旅游資源為重心,推進新農村建設。三大戰略的實施為麻城市新農村建設帶來了極大的機遇。一方面,麻城市交通樞紐地位能直接帶動經濟發展,加快城市化進程,提高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吸納勞動力就業;另一方面,麻城交通的改善,為自然資源和旅游資源的開發奠定了基礎。麻城市豐富的資源有一定程度的開發,但是其價值還遠遠未顯現出來。基于麻城市城鎮化、工業化水平不高,“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能力弱現狀,麻城的新農村建設在一定時期內應以開發自然資源和旅游資源為重心。在這方面,湖北高等教育與農業科技優勢可為其提供有力的保障。具體而言,應大力發展桑蠶、板栗、菊花、油茶、柿子、銀杏、天麻、杜仲等特產和中藥材,開發玄武巖、大理石等礦產資源,大力發展特色旅游業等。
1)優化經濟結構,加快第二、三產業的發展。麻城市工業化水平落后的現實使其在短期內無法實現“以工促農,以城帶鄉”,但從長遠來看,這是我國建設新農村的最佳戰略。由此,麻城市可依據武漢城市圈戰略,圍繞汽車配件、冶金機械、花崗石材、電力能源、醫藥化工等加快工業發展;圍繞交通區位優勢,發展商貿物流業,開發新興服務業,推動服務經濟蓬勃發展。一方面,通過發展第二、三產業,增加經濟總量,增強市級財政實力,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物質保障;另一方面,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可以通過直接吸納大量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等方式有力推進新農村建設。
2)調整農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調整農業結構和農業產業化是推動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麻城市新農村建設中,要在以水稻為主要農作物基礎上,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林業和畜牧業,使農林牧副漁結構趨于合理;充分利用山區的林地,推動山地、山林、水面的集約化經營;在農業產業化方面,積極扶持龍頭產業和農產品加工業,促進板栗、蠶繭、蔬菜、菊花、畜禽、藥材、茶葉、老米酒等產業發展。
3)利用湖北教育資源,提高農民素質。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抓農民培訓,著力提高勞動力素質是麻城新農村建設的當務之急。充分利用湖北教育資源,加大對農民科技文化知識、農村實用技術、職業技能和經營管理知識的教育培訓,著力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最大限度地培養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4)抓住國家扶貧政策機遇,完善農業基礎設施。麻城市是革命老區、貧困山區,在新農村建設的資金來源上,有用于開發、建設、利用、補貼、扶助、扶貧、救災、救援、救助等專項資金,有比照實施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而獲得的國家財政轉移支付和各類項目國家投資。麻城市應抓住機遇,加快水庫整險加固、高產農田、大型商品糧基地、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等一大批重大項目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不斷完善農業基礎設施。
1)推動制度完善,吸引人才回歸。麻城雖有豐富的資源,但因制度的不健全,導致人才流失,由此資源得不到有效開發。為此,麻城新農村建設需重視制度的完善。首先,要深化土地政策改革。在鞏固農村土地二輪延包改革成果的基礎上,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支持和鼓勵農民工依法轉讓或出租承包地經營權,加快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促進規模經營的發展。要優化政策環境,鼓勵回鄉人員以獨資、股份、參股,聯營等多種形式租賃承包山林、水面及村組基地發展種養業,支持回鄉人員參與企業改制,并優先享有購買、租賃、承包經營權。要優化融資環境,協助銀行或信用社優先貸款,扶持他們把產業做大做強。
2)健全農村市場體系,促進資源開發。不健全的農村市場體系既不利于保障農民的利益,也不利于資源合理有效的開發。在麻城新農村建設中,要增強農民的市場意識,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要加快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建設,成立專門的組織從事農產品供求、價格和主要批發市場運行狀況等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和預測工作,通過互聯網等各種信息傳播渠道及時向農產品市場供求雙方發布信息,并提供相應的咨詢服務和指導;要加快新型流通組織的發展,在農村市場流通業中發展連鎖經營組織,打破區域和行業界限,加快物流資源整合,合理進行物流產業規劃布局,建立和完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只有建立了完備的農村市場體系,才能促進資源的有效開發。
1)化劣勢為優勢。麻城大批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給新農村建設帶來不利的一面,但如果合理利用,可轉化為有利的一面。如外出務工人數的增加,為打破土地分散經營,實現集約經營,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提供契機;打工者收入帶回家鄉,用于本地農村的生產投入和生活消費,成為新農村建設物質和資金投入的重要源泉;農民帶著項目、資金回鄉創業,將帶動本地農民就業和區域經濟發展;農民利用打工收入進城鎮,有助于推動城鎮建設。
2)化威脅為機遇。由于相似的旅游環境和資源,麻城與周邊縣市的新農村建設舉措有較大的相似性。如在自然資源開發方面,麻城板栗、茶葉等與羅田、英山競爭激烈,與紅安、大悟等地都打出紅色旅游的招牌。在農村市場發育不健全的基礎上,這種趨同競爭常常損害了各方的利益。如果各方加強合作、共同開發,則既有利于抵御市場風險,又有利于擴大市場份額,實現各方共贏。
基于上述對麻城市新農村建設的SWOT分析,筆者以為,在麻城市的新農村建設中,一方面要利用外部機遇,發揮自身優勢;另一方要避開和減少內部弱點及外部威脅,并促進弱點、威脅向優勢、機遇轉變,從而形成自己特有的建設模式。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麻城新農村建設或走進規劃風、蓋房風的形式主義,或走進城市化、工業化的機械模仿誤區。
[1] 2006年麻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0-05-20)[2007-08-03].http://www.macheng.gov.cn.
[2] 麻城市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EB/OL].(2010-05-20)[2009-03-05].http://www.macheng.gov.cn.
[3] 2008年湖北教育事業發展概況[EB/OL].(2010-05-20)[2009-03-05].http://www.hbe.gov.cn.
Abstract: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to build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o solve the“three rural”issues.In recent years,China has achieved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n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but in some places,people take the formalism,or take simple mechanical imitation on the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New rural construction should be built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In this paper,“SWOT Theory”is applied i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mountain areas in Hubei province.
Key Words:new rural construction;SWOT analysis;mountain areas in Hubei province;Macheng
SWOT Analysis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Rural Mountain Areas in Hubei:a Case Study on Macheng City
Chen Guizhi
(School ofPolitics and L aw,Xiaogan 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
F202
A
1671-2544(2010)05-0110-04
2010-06-18
陳桂枝(1971— ),女,湖北鄂州人,孝感學院政治與法律學院講師,碩士。
①SWOT分析是通過了解組織本身的優勢(strength)與劣勢(weakness),掌握外部機會(opportunity),規避威脅(threat),從而制定良好戰略的方法。
(責任編輯:胡先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