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強 中鐵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100040
汽車坡道處支護結構的設計
張義強 中鐵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100040
對于地下停車庫,坡道是主要的垂直運輸設施,也是通往地面很重要的一個渠道。本文通過對某工程主體結構外側汽車坡道處支護結構設計的優選,簡要說明在進行類似工程的施工中如何從支護結構的安全、經濟和環保等方面的進行分析。
汽車坡道; 基坑支護
擬建場區地處交通要塞,人流量大。南側為前門西大街,距規劃紅線約70m,北側距規劃紅線約15m,東西兩側均為市政道路,相距分別為30m和65m。場區內自然地面與±0.000等高(±0.000對應的絕對標高為45.800m)。基坑開挖深度為11.32m和14.61m。基坑東西長約225m,南北寬約100m,基坑的開挖面積較大。擬建筑工程地上七層,地下兩層。
根據勘察報告,本工程土層按成因類型、沉積年代初步劃分為人工堆積層、新近沉積層和第四紀沉積層三大類。按巖性和工程特性暫劃分為5個大層及亞層,現簡述如下:
表層為人工堆積的厚度為6.30~9.70m的房渣土、碎石填土①層,粉質粘土填土、粘質粉土填土①1層,細砂填土①2層及淤泥質土填土①3層;
人工堆積層以下為新近沉積的砂質粉土、粘質粉土②層,細砂、粉砂②1層。
新近沉積層以下為第四紀沉積的卵石、圓礫③層及細砂、中砂③1層;粉質粘土、重粉質粘土④層,粘質粉土、砂質粉土④1層,粘土、重粉質粘土④2層及粉砂、細砂④3層;卵石⑤層及細砂、中砂⑤1層。
根據階段勘察報告,有3層地下水,地下水類型及實測的地下水位情況參見表1。

表1 地下水位量測情況
擬建場區1959年最高地下水位標高為41.10m左右,近3~5年最高地下水位標高為32.10m左右(不含上層滯水)。地下水水質對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均無腐蝕性。
坡道在地下停車庫中的位置,取決于庫內水平交通的組織情況和地下與地面之間的交通聯系。概括起來,基本上有兩種情況,在主體建筑之內和在主體建筑之外。
本工程西南角處的汽車坡道位于主體結構外側(詳見圖1)。該坡道駛出地面部分深度相對較淺,支護結構可采用放坡,然后面層噴射混凝土即可。與主體結構相鄰的部位因深度相對較深,需進行進一步支護結構的設計(該部分也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內容)。根據現場情況,其可采取如下的兩種支護結構。

圖1 汽車坡道平面圖
方案一
采用樁錨支護結構將汽車坡道全部包含進支護結構內(詳見支護平結構面圖2和剖面圖3)。

圖2 樁錨支護結構平面圖
采用該支護方案,其整體的安全性較好。汽車坡道可與主體結構同時施工。坡道的南半部分在施工至坡道口時,需將3根護坡樁破除至坡道底板標高。

圖3 方案一樁錨支護剖面圖
方案二
在主體結構外側存在汽車坡道時,坡道一般不與主體結構同時施工。待主體結構施工到一定程度時(一般是施工到±0.00),再進行汽車坡道的施工。據此,支護結構可主要分為前后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采用樁錨支護結構。此階段不考慮汽車坡道的位置,只沿主體結構外墻布置護坡樁。樁錨支護結構的參數與方案一完全相同。待主體結構施工至±0.00(其主要按照主體結構施工的安排),沿著汽車坡道的坡度將護坡樁破碎至坡道底標高以下0.50m。將破碎后的護坡樁按照冠梁的方法進行施工。在土方開挖及護坡樁破碎的同時,進行第二階段支護結構的施工。
第二階段采用土釘墻支護結構。土釘墻坡度為1:0.49(詳見土釘墻支護平面圖4和剖面圖5)。

圖4 土釘墻支護平面圖
由于擬建場區上部回填土層較厚,其直接影響到土釘成孔,若采用土釘墻支護,就可能出現土釘長度不滿足設計的要求。此外,根據勘察報告顯示,整個基坑的上層滯水較豐富,水的作用將大大的影響支護的質量。考慮到本工程地處交通要塞,人流量大,本著保證安全的原則,此處采用方案一樁錨支護結構較為合理。

圖5 土釘墻支護剖面圖
4.1 工程造價方面比較
方案一:
坡道包入護坡樁支護結構內,其工程總造價見下表2。

表2 方案一工程總造價
方案二:
坡道不包入護坡樁支護結構內,其工程總造價見下表3。

表3 方案二工程總造價
采用方案二比方案一高出53031元。該高出部分只占整個工程造價的很小一部分,可以忽略不計。但是,經濟性方面還應考慮工期因素,要分析工期提前或滯后對整個工程的影響,經濟效益要進行綜合分析確定。
4.2 施工方面比較
方案二,在第二階段施工時,需要破碎第一階段施工完畢的護坡樁。由于此時主體結構的外墻已施工完成一部分,采用機械破碎護坡樁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品保護的難度。對于施工土釘墻,由于該汽車坡道的寬度僅為5.10m,該距離不能滿足大型挖掘機所需的工作面。采用小型挖掘機能夠開挖該處的土方,但其效率將受到嚴格的限制,大大影響其施工的進程。因此,從此方面考慮,選用方案一較為合理。
同時,本工程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其對環境的要求極為苛刻,而土方是產生污染的主要來源,因而,從文明施工角度考慮,盡量在前期就將土方施工完畢最為合理,最好不要形成二次施工。
綜上,從支護設計、造價和施工三方面作比較后可知,方案一比方案二更合理,更經濟,更宜于施工。
工程上所采用的支護系統首先在理論上應是合理的、實際應用上是可行的。在選擇支護體系時,應對施工場地、施工工期等各影響因素進行綜合考慮,選出適合工程的最佳施工方案。
[1] 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 (JGJ120-99) [S].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 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02) [S].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3] 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 [S].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4] 尉希成,周美玲.支擋結構設計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5] 劉建航,侯學淵.基坑工程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4.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