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程昊 郁洋
文/趙清純
江澤民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生產力是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構成社會的基本矛盾。這個基本矛盾的運動,決定著社會性質的變化和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方向。”
江澤民指出:“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先進生產力不斷取代落后生產力的歷史進程。”縱觀中國歷史發展,足以證明馬克思、恩格斯,鄧小平,江澤民同志有關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決定歷史變化的英明論斷。
中國歷史上三皇之首伏羲是對中國生產力和中國歷史第一個作出重大貢獻的人。早在公元前5000年以前,他就發現了五谷雜糧,開始了種植業并結束了人類多少萬年單純依靠打獵為生的生活;他發明了音樂、記號文字、漁網,建筑房屋,劃分了中國春夏秋冬四季、夏至天最長、冬至天最短;他總結出了方向圖、氣象圖和萬物的陰陽關系,用陰陽解釋萬物的變化,被考古和歷史學家稱為哲學理論的起源;他還總結了五大星球運動對地球的影響,地球運動對人的影響、通過八卦圖表示。而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就是創造了父系社會。他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部落制王朝——伏羲王朝。因此,中國和世界考古學家、人文歷史學家稱伏羲是人類文明的鼻祖。

伏羲文化的出現是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生產力發展最快的第一個時期。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推動了社會的快速發展,使中國提前進入遠古時代,由新石器時期跨入青銅器時期。
從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是中國歷史上青銅器時期。這個時期經歷了神農氏王朝和五帝時期,直到夏朝建立后的2000多年。青銅器時期是與新石器并存的時代。這個時期農工業、建筑業、陶瓷業,包括人類對天文、地理、氣候變化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有了治理大自然的能力(如大禹治水),并且中國文字已基本形成,生產力較新石器時期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大約在公元前2200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廢除了延續幾千年的部落制。
從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256年,奴隸社會歷經夏、商、周三個朝代近2000年。在這2000年中,生產力較前兩個時期又有了較大發展。如夏朝,農業生產已占主導地位,已經對日食有了觀測能力。商朝畜牧業已占重要地位;青銅器制造水平相當高,手工業已經比較發達,對鐵已經有了認識,開始皮革加工,絲帛編織和釀酒也已生產;并且對天文觀測有了一定能力,開始了立法研究。到了西周,已經推行了奴隸井田制,農業發展更快;現在的主要的農作物那時都有,并且出現了金屬農業;手工業發展更快,號稱百種;天文學高速發展,已出現了最早的天文觀測儀器,比歐洲早800多年,并且有天文歷法的官員。
到了東周春秋時期,生產力發展更快。已經使用鐵器和牛進行農業耕種,已基本形成了農業、手工業和建筑業為主的三大產業;天文學、醫藥學理論已基本形成,天文歷法有了新發展,創立了五行星運行28宿體系,對彗星開始觀測;測定了一年四季節氣。到了戰國時期,中國第一部主要醫藥著作《醫藥內經》問世。
隨著奴隸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朝代的變遷,奴隸主對奴隸的壓迫越來越嚴重。到了東周,奴隸制開始衰敗。再加上社會制度的腐朽,上層建筑的殘酷和腐敗已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也就是說生產關系嚴重的阻礙和破壞了生產力的發展,最后導致奴隸社會徹底滅亡和國家的分裂。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并建立了第一個封建制國家秦朝。
從公元前221年秦朝的建立到1911年10月10日,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社會最后一個王朝清朝;封建社會歷經了2132年。從社會制度講,封建社會比奴隸社會有較大進步,更有利于生產力發展。在宋朝以前,已形成了中國古代科學的四大支柱、四大發明和三大技術。
在漢代,中國已形成了以天文學、數學、醫藥學和農學為主的四大支柱。東漢初年(公元8年)的《九章數學》記載了數學、代數和幾何學等知識,比歐洲早600多年。另外,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均比歐洲早幾百年。四大發明不但推動了中國生產力和文化的發展,同時也推動了世界生產力和文化的發展。
中國封建社會的陶瓷、絲織和建筑三大技術一直到中世紀后期在世界都占有領先地位。
生產力的發展必然推動社會的進步,中國的封建社會曾幾度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就是到了清朝的初期康熙年間,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然而到了清朝的中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科學技術、工業、國防、商業等高速發展,已趕上和超過中國。可清政府還老大自居,搞閉關自守,造成生產力停止不前,再加上上層建筑腐敗無能,國家多次被西方列強侵略,中國大面積領土被沙俄侵占,香港、澳門、臺灣和上海等城市被英國等帝國主義占領,變成了殖民地國家。同時,統治階級殘酷對農民剝削,生產關系日趨緊張,農民多次起義,反抗勢力不斷增強。
1912年,孫中山建立了中華民國,中國進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雖然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但并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命運。尤其是孫中山逝世后,國民黨的領導權和國家的命運被資產階級、封建地主和買辦階級的代表蔣介石奪取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日益加深,中國的經濟命脈基本被四大家族等少數貴族壟斷,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生產力停止不前,教育、科學技術、農業、國防遠遠落后于先進國家。
這種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必然導致社會的變革。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代表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需求,代表了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經過28年的艱苦卓絕的努力,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0月,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并且應該創造出更高的生產力。事實也證明,社會主義的確創造出了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生產力。比如:蘇聯50年的社會主義趕上了資本主義200多年的發展;中國2003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000美元,是用了50年時間,比美國快一倍以上。
江澤民同志曾指出:“我們進行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使我國各個方面都形成比較成熟和比較定型的制度。”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黨的新時期基本路線。從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到1992年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十六屆四中全會確立了“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中國的改革不斷在深入。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七大,中央不斷地在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上層建筑不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矛盾,極大地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從1978年到200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3645億元增加到24.95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8%,是同時期世界經濟年增長率的三倍多,我國經濟總量上升為世界第四位;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穩定解決了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我國主要農產品和工業品產品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水力、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進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進,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改革開放30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最快,得到實惠最多,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從1978年到2007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實際增長6.5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實際增長6.3倍;農村貧困人口由2.5億減少到1400多萬。城市人均住宅面積和農村人均住房面積成倍增加。群眾家庭財產普遍增多,吃穿住行水平明顯提高。改革開放前長期困擾我們的短缺經濟狀況已經從根本上得到改變。
我們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水平顯著提高,國際競爭力不斷增長。從1978年到2007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從206億美元提高到21737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三,外匯貯備躍居世界第一,對外投資大幅增長,實際使用外匯額累計近10000億美元。廣泛深入的國際合作加快了我國經濟發展,也為世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30年改革成果實現了我國的生產關系不斷地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上層建筑不斷地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的根本目的,更加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