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上期)
19 世紀中葉,西方醫學通過各種渠道迅速地傳人我國,豐富了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內容。東方醫學與西方醫學在科學技術上的結合,本應起到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積極作用,但當時醫學界的少數人缺乏歷史唯物觀點,錯誤地認為“中醫不科學,應當取締”,而當政者又支持這種錯誤的觀點,從而嚴重地限制了中醫藥的發展。北平地區中醫藥界的先輩們在這種極其不利的情況下,和全國中醫藥界人士同道一起進行了艱苦的抗爭,取得了一次次的勝利,這些活動對中醫藥學延續和發展起了關鍵的作用,在中醫藥學發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一、北洋政府時期北平中醫界反對廢止中醫藥的斗爭
北洋政府時期,中醫學的發展受到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影響,一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政局不穩,經濟極度落后;二是受在自然科學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現代醫學沖擊,一部分學者提出了“廢止中醫”的觀點,而政府當局極力支持“廢止中醫”的觀點。此段時期,中醫的生死存亡到了最危險的關頭,本就很少的正規中醫教育機構沒有了,原有的中醫醫療機構停辦了。作為受北洋政府統治的最近地區“天子腳下”——北平則是受影響最深重的地區之一,當時的兩大中醫醫療機構內城官醫院、外城官醫院以中醫為主的醫療逐漸被現代醫療所取代,分布于大街、小巷、家室的診所開業也受到限制。“在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醫學是延續、發展還是取消”是當時每個中醫從業者和愛好中醫的人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北平地區的中醫先驅們作出了最堅定、最明智的選擇:中醫學要延續,要發展,國粹堅決不能丟!他們通過聯合請愿、堅持用中醫藥診療疾病,與廢止中醫者進行了各種不同形式的斗爭。
1.北洋政府的中醫政策引發的抗爭
(1)北洋政府頒布取消中醫發展的教育規程
自甲午戰爭以后,很多人認識到學習先進文化的必要性,中國的留日學生逐漸地增多,思想文化領域也廣泛地吸收了經日本譯介的西方文化。進入20 世紀,留日學生返國者較以往更是與日俱增,對國內政治生活及中醫學的影響也隨之增加。此時,中國醫學界有人提出了“改良醫學”的口號,由此形成了“保存國粹”、“廢止中醫,全盤西化”及介乎兩者之間的形形色色的觀點。北洋政府則是“廢止中醫,全盤西化”的支持者。1912 年7 月,北洋政府舉行教育會議,并于1912~1913 年參照“廢止皇漢醫學”推行西洋醫學的學制,無視祖國醫學優秀文化遺產——中醫學的存在,制定了《壬子癸丑學制》。
1912 年7 月10 日~8 月10 日,教育部召開第一屆臨時教育會議,到會議員80 余人,提案92 件。同年9 月3 日教育部正式公布學校系統,其后陸續頒布各科學校令,即《中華民國教育新法令》。
1912 年11 月22 日,北洋政府頒布《中華民國教育新法令》第25 號令《醫學專門學校規程》,該規程強調:“醫學專門學校以養成醫學專業人才為宗旨。”“本科修業年限為四年。”“凡公立、私立醫學專科學校,除遵照專門學校令及公私專門學校外,概以本規程辦理。”“醫學專門學校應設備各項實習室及應用圖書器械標本等。”具體學科安排為:“學科設德語、化學、物理學、系統解剖學、局部解剖學、組織學、胎生學、生理學、醫化學、衛生學、微生物學、病理學、病理解剖學、藥物學、診斷學……”基礎醫學以下并設臨床各科及實習科目共48 門。《中華民國教育新法令》第26 號《藥學專門規程令》學科共計有德語等31門,醫學、藥學兩學科均缺中醫、中藥,把中醫、中藥兩門課程完全排斥在醫學教育系統之外。
我國教育立法雖取法日本,但日本明治維新以后各縣醫學校仍設中醫一科,而非完全取締,而北洋政府所頒布規程則采取取締的措施。
(2)北平中醫界的各種抗議活動
北洋政府的教育政策立即遭到北平中醫界的強烈反對,當時中醫較多的內城官醫院反應尤為強烈。據馮曉華老中醫口述,當時任內城官醫院內科醫長的袁鶴儕中醫師曾聯合十幾人上書教育部表示反對,要求醫學專門學校增設中醫課程,其老師王可曉曾是聯名人之一。但由于影響較小,沒有引起當局的重視。北洋政府的錯誤政策反使北平中醫界人士加強了聯系,他們到處奔走相告,及時傳遞信息,相互支持鼓勵,并及時把活動情況通報全國各地中醫界同仁,希望得到支持,當時惲薇蓀、趙文魁、陳春園、易炳如、馬紹高、袁鶴儕、王清泉、吳煥臣等中醫從業人員是最積極的活動者。
北洋政府不但在教育方面反對中醫藥的傳播,還多方面限制中醫藥的發展。1913 年10 月,北平開業中醫派易炳如、全誠齋等為代表向北洋政府教育部申請準予北平中醫學會注冊,教育總長汪大燮等以“吾國醫毫無科學概要根據”為由,決定廢止中醫開業和廢除中草藥,不予準許。北平政府這一決定立即遭到北平中醫界的強烈反對。代表們立即行動起來,先傳告中醫、中藥從業人員較多的內城官醫院,再將這一消息通報各大小中醫醫療診所,中醫界群情激奮,他們紛紛表示抗議,并聯合了中藥界北平同仁堂、西鶴年堂、長春堂、樂仁堂、萬全堂、千芝堂、德壽堂等在北平地區影響較大的中藥機構。中醫界歷來門派林立,各執己見。而此時,中醫界多年的門戶之見消除了,彼此間的溝壑好像很快填平了,多年的異己開始了聯系繼而又變成了朋友,中醫、中藥界達到了空前的團結。他們一致表示要上書抗議、請愿,聯名上書請愿簽名的中醫、中藥從業人員達到100 多人,當時所有聯絡上的知名中醫(如趙文魁、劉惟一、易贊庭、袁鶴儕、蕭龍友)都簽了名。
北平中醫藥界人士不但在北平舉行抗議活動,還迅速地將教育部漏列中醫事件傳布到全國其他地區中醫藥界同道。全國中醫藥界人士得知這一消息后,迅速地作出了與北平地區相同的反應:“教育部定章于中醫學校之課程,刪中醫課目,棄圣經若敝屣,視吾輩若贅施,是可忍,孰不可忍。”北平地區中醫藥界和全國各地中醫藥界聯系,準備舉行聯合抗議行動。
2.北平中醫藥界對北洋政府的請愿活動
北平中藥醫界的抗議行動后來融入了全國的抗議活動之中。1913 年10 月,上海醫藥總會會長余伯陶聯合19 個省、市的中醫藥界同業組織了“醫藥救亡請愿團”,北平市中醫代表占主要代表7 人中的3 人,他們是惲薇蓀、陳春園、易炳如,藥業代表則主要是北平藥業同仁堂、西鶴年堂的代表。
1913 年11 月23 日,全 國19 個 省市的中醫藥界請愿代表到京,北平中醫藥界人士除派代表參加外,還積極地與代表團配合,組織中醫界聯合請愿簽名、張貼海報,參與編寫審定請愿書(具體秉筆人為李晉臣太史暨徐相宸),組織接待各地來京請愿代表,負責請愿活動中與各地的聯絡,直接遞交請愿書向北洋政府當局請愿……
請愿書由上海代表余伯陶最后審定。其標題為:懇請提倡中醫中藥準予另設中學(中醫、藥學)醫藥專門學校以重民命而順輿情事。請愿書大意為:中醫藥數千年的歷史功績人所共睹。民國建元以來各項事業多援西方以自強,但政府所訂醫學課程,獨取西法,不及中學,并非我國“醫學之不善”,實由當局者之偏見和立法失誤。醫藥健身乃強民的要素,關系國計民生。政府如欲迅速整頓中醫藥則可,取締中醫藥則萬萬不可。
請愿書從五個方面說明必須提倡中醫藥的理由:一是從學理上中醫、西醫各有短長,應相互淬瀝,不可廢除中醫的經驗。二是從體質上中、西兩方人種族不同,稟賦懸殊,疾病的防治也不盡相同,不可一味照搬西方醫學。三是從心理上民間相信中醫者多,求治于中醫者多于西醫十倍,“政策決策,當視民心之向背”。四是從國情考慮,若重西醫、西藥,則需要十萬以上的西醫及年數億元的西醫費,此項巨款,按我國當時的狀況絕難籌措。五是從當時國家財政狀況考慮,中藥資源豐富,每年外銷至少四億元。若倚重西醫,則所有西藥全部依賴進口,中藥棄而不用,商民及國家利益受損。
請愿書呼吁政府統籌全局,除已頒布西法學校規程外,再制定中醫藥科目,另頒中(醫)學醫、中藥專門學校規程。“一方以西法補助中學,一方以中學補助西法,相輔而行,互為砥礪,可以富國,可以強種,實于國計民生大有裨益。”請愿書最后列舉了8 條具體措施:①設立中國醫藥書編輯社;②開設中西醫并重的醫院,以便中醫、西醫交流;③分設補習學校,培養預科人才;④制定診療程序,常規,刪補丸、散、膏、丹各種藥品,收藏常規中藥;⑤設立醫藥藏書樓;⑥建立國藥藥品陳列所;⑦建立藥品化驗所,實驗室;⑧編輯醫學報刊等。

“醫藥救亡請愿團”的請愿書由北平代表惲薇蓀遞交給當時任教育總長汪大燮,但汪大燮堅拒不納,代表們義憤填膺,只得重抄一份,送交北洋政府國務院。
“醫藥救亡請愿團”在北平請愿期間,北平中醫藥界人士積極地配合行動,把請愿的有關情況及時地向全國中醫界人士通報。這些抗議行動立即得到了全國的支持,廣州九善堂七十二行商、香港“藥材商行”均致電北洋政府表示抗議。
民國政府政局不穩,教育總長汪大燮任職時雖執政不足兩年的時間,已接連換幾屆教育總長。1912 年任命蔡元培為教育總長、景耀月為教育次長,1913年9 月1 日任命汪大燮為教育總長。
請愿書遞交一個月,1913 年12 月29 日,汪大燮接見要求為學會立案的北平醫學會代表時對代表說:“余決意今后廢去中醫,不用中藥,所謂立案一節,難以照準。”
汪大燮的發言立即遭到北平及全國中醫人士的更強烈抗議,當時上海的中醫雜志《神州醫藥學報》記述了這方面的部分信息,中醫人士沈智民在《論教育部廢棄中醫,不用中藥之謬妄》一文中,談及中醫界人士得此消息后“不覺仰天蹌地,呼號大叫,騖心動魄,若病若狂”。痛斥汪大燮把我國歷代醫藥家所發明的精深醫理悉數廢棄,并指責政府把醫藥看成“小道”,不加重視,聽任庸流混雜,阻撓中醫的進步。北平中藥界有署名頑鐵的發表感言:追溯我國民族自古至今,傳衍數千年,豈非中醫保存之力?如說中醫、中藥不符合潮流,則為什么洋人搜羅吾古醫學書籍,不惜巨資且攜以回國?若謂大黃無效力,則為什么每歲輸出大黃數百萬?該文章也表明:中醫藥界確實存在較深的舊習慣勢力,政府若能“考選之,改革之,取締之,此政府之責也,吾儕之所樂從耳!”但現在卻不論是非,將全部中醫、中藥廢棄,這是因噎廢食。他痛心疾首地指出:“不知汪總長抱何種方針,何種計劃?我無以名之,名之曰:‘洋洋之尤者’。這不僅使醫藥界受害,且有損于國人的健康。”
3.中醫藥界請愿活動的勝利
1913 年1 月,教育部公布大學規程,大學共分文、理、法、商、工、農、醫七類。醫類分醫學和藥學兩門。醫學之科目,共計51 門;藥學之科目,共計有52 科,仍沒有把中醫中藥學科列入。這更激起了中醫界的強烈反對,廣東、南京等地紛紛發電表示抗議,并利用報紙雜志進行宣傳,抗議活動在不斷地擴大。
全國的抗議活動像一股股激流在各地涌動,北平則是這一股股激流中的漩渦,北平地區中醫藥界人士又是這些激流中的主流之一。一股股激流形成了一種潮流,這種潮流雖然水勢不大,沒有形成波瀾壯闊的宏偉局面,但持續不斷地向前流動,推動著當時風雨飄搖中的中國執政軸心——北洋政府,要求北洋政府:中醫中藥不能廢棄,中醫教育仍要延續。
在北平等19 個省、市中醫、中藥界人士的請愿和抗議下,北洋政府不得不作出了讓步。1941 年1 月汪大燮的一段議論已有了部分松動:“按日本明治維新已數十年,其醫學之發達,較之我國不啻天壤,乃日本鄉間仍用中醫者。我國欲全廢中醫,恐一時難達目的,且我國所有西醫不敷全國之用也。”
1914 年1 月8 日,北洋政府在北平及各地中醫、中藥界人士抗議活動的壓力下,函復了“醫藥救亡請愿團”的請愿書:中國醫藥學自黃帝、神農以來,歷代都有許多名醫,治療過許多重病,活人不少。如能溝通中西,以科學方法研究古代醫書,在醫界必將有更大造詣。你團研究之心,用心甚善,惟世界大同,科學日精,凡是講課的都要以最新學說為標準。故本部所定醫學專業學校課程,從解剖、化驗入手。此項規程系由臨時教育會議公決,并延聘醫學專家詳細討論,始行頒布。對于醫學,只期學術完備,合乎世界化之趨勢,使檢疫衛生諸政,可以推行無礙,并非于中醫、西醫有所歧視也。所請各節,事關內務行政,須候內務部指示。國務院于1 月26 日也發了正式復文,開始一段與教育部復函大致相同,接著陳述:部定的醫學課程,專取西法,可以不至于走歧路,所以只能先其所急,不能兼采中西兩法,并無廢棄中醫的意見。“來呈陳述理由五點,尚屬持之有故,擬辦各事也具有條理。除限制中醫課程一節,暫從緩議外,其余各節,準予分別籌辦。望隨時呈明當地行政長官,俾資考查,而便維護。”
教育部和國務院的答復,基本答應了“醫藥代表請愿團”的要求,雖則對中醫藥學校課程要暫緩議定,但原則上已表示準許,并肯定了中醫藥學在中國歷史上的貢獻。
以后,教育總長又幾易其人,“1941年2 月20 日汪大燮免職,特任嚴修為教育總長。嚴修未到任之前由蔡儒楷暫行署理,同年5 月1 日又特任湯化龍為教育總長。1916 年4 月23 日特任張國淦為教育總長,同年7 月12 日特任范耀濂教育總長。1921 年12 月25 日特任黃炎培為教育總長,黃未到任之前,特任齊耀珊為教育總長……”教育總長雖經連續改換,但在北平及全國各地中醫藥界的強烈呼吁下已逐步向中醫界讓步,1915年上海丁甘仁設立上海中醫藥專門學校呈文內務部立案獲準,1917 年廣東盧乃潼赴北平遞交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立案申請書亦獲照準。上海、廣州兩地申請辦學的立案成功,極大地鼓舞了各地中醫藥界人士繼續作不懈努力。1922 年在上海成立的中醫改進社等民間教育組織也給予了有力的支持,后人評述:“中華教育改進社在民國11 年至民國15 年(1922~1926)之交,于中國教育之改進,功績甚大。”1925 年10 月全國教育聯合會在長沙決議:將中醫劃入學校系統。這些均不同程度地表明,中醫藥界的請愿和抗議獲得了階段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