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早期,梁保和創辦了“中國醫藥專門學校”,對中醫教育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其后創立的北平國醫學院、華北國醫學院是院校教育的主流,其他形式如講習會起到了輔助作用。
1.晚清中醫院校教育對民國中醫教育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1)官辦中醫院校教育對民國中醫教育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清代末年受西方醫學教育的影響,清政府開始籌劃改進醫學學校,光緒二十四年(1898),德宗皇帝決心變法,對醫學下諭:“醫學一門,應另立學堂,考求中西醫理,歸大學堂兼轄,以期醫學精進。”于是“京師大學堂醫學館”得以開辦。“京師大學堂醫學館”是中華民國以前最正式的醫學學校,它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中醫人才,當時的名醫袁鶴儕、馮濟卿、瞿文樓均是京師大學堂的學生。北平是清朝的都城,清末中醫藥學院校教育對中華民國時期北平中醫藥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作用,“京師大學堂醫學館”培養的中醫學生在中華民國時期既是北平中醫醫療的中堅力量,也大都成了兩大國醫學院的教師。
(2)民辦中醫教育為中華民國中醫教育開了先河
清末也出現了私立中醫藥學校,大學士惲薇蓀協同御史徐定超、宗人府府承朱益藩等,集議籌辦了醫學研究會,其學會實際為中醫學校,但沒有固定的校舍,主要講授中西醫學,以中醫學為主,西醫學為輔,聘請精通醫學的教員,分門講授醫學課目。從1908 ~1910 年,醫學研究會共開辦四學期,頗見成效。
宣統二年(1910)9 月,惲毓鼎專折奏學部準其醫學研究會立案,并設中醫學堂,學部批文曰:翰林院侍讀學士惲毓鼎奏,京城創辦醫學研究會,設立旨意在使業醫之人于診察之余暇研究學術,使理論與學術二者并進,用意甚善,自應準其立案,查該會系借用宇館房屋成立,地勢甚隘,不合學堂之用,設備亦未能完全,至其所招生徒,均未經中學堂畢業,與醫學堂章程尚不符,應先令其肄習普通學五年,俟合中學堂畢業程度再進習專門醫學,以符定章。
從學部批文可知,京師醫學研究會的辦學宗旨非常明確,只是由于該會設備未能完全,其所招徒未經中學畢業,故與醫學堂章程不符暫未能立案。盡管學部未批準京師醫學研究會辦學,但惲毓鼎仍是年年添招新班,并進行考試。其課程年限獎勵各規則,與中學堂相等。惲學士辦學的校舍、師資等各種條件均難與后來的學校相比,但他開創了私立中醫教育的先例,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學校延續了四年之久,為后來中華民國時期中醫藥學校的開辦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2.梁保和對中華民國早期中醫院校教育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進入中華民國時代以后,由于傳統的中醫學受到現代科學的嚴重沖擊,“廢止國醫”論有較深的影響,所以北平建起了較具規模的西醫院校,即協和學院、北平清華大學醫預科、北平燕京大學預科,但卻沒有一所中醫院校。
中華民國早期曾有人嘗試開辦中醫院校,梁保和是代表人物之一。梁保和,名文藻,號菏汀,1876 年生。其祖父梁琦、父親梁虹橋均行醫于北平,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又有很深的理論造詣。
1900 年,八國聯軍入侵北平,東四一帶尤為混亂,梁保和忍恨遷往南城。當時國難當頭,人民慘遭涂炭。梁保和受“教育救國”思想的影響毅然投身教育,啟迪民智,喚起青年。經部門批準成立了私立第四十七育正國民學校,初期即收學員數十人。學校除教授文化課及部分醫學課外,并灌輸愛國思想,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盡快成為有用人才。建校十余年,其中學有建樹者不下一二百人,在當時社會上產生一定影響。
梁保和在醫學教育方面,為培養后學不遺余力。在20 世紀20 年代,西醫日臻昌盛,中醫日趨衰落之際,他極為不安,思中國醫藥學術,乃我祖先數千年從實踐中積累的經驗結晶,是我國文化遺產的一部分,為勞動人民防病治病,為人類繁衍昌盛,做出了重大貢獻。我輩身為黃帝后裔,豈能坐視?除自己悉心研究外,還應大力培養后學,增加新生力量,壯大中醫隊伍。于是梁保和與同道一起創辦了“中國醫藥專門學校”,校址設于宣外大街校場。當時名譽校長和董事長均為社會明流江朝宗,特聘梁保和為該校教授,并負責編纂教材,后執教內科、婦科、兒科數年。
教學之余梁保和還帶學生診治病人,進行臨證實踐。梁保和的診所也是學校實習基地。由于他醫術高超,從醫者甚多,除市區患者外,京南一帶各縣危重病人,也常車載遠道而來。梁保和不但醫術精湛,而且醫德高尚。對于貧窮患者,他免收診費,甚至慷慨資助藥費。當時,梁保和在藥店立有“專摺”,無力購藥者,可免費取藥。他終日繁忙,年節也不例外,不論嚴寒酷暑,夜間出診,從不拒絕,而且不收診金,以示不為酬勞而來。每遇危重病人,梁保和從不臨陣推脫,只有搶救病人之心,而無顧慮個人名利之念。梁保和常說:“病人生死關頭,責在醫生,要大膽、謹慎、靈活。”在梁保和創辦的“育正國民學校”中,年齡較大的學生多投入梁保和門下學醫,他為國家培養了一批醫學人員。
梁保和畢生致力于臨床實踐,常教導其學生:祖國醫學理論必須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強調治病務求實效,應博采古今諸家之長。他說:“證分輕重,治有緩急,證情多變,選方不泥,理法一致,藥證合拍,諸病可愈”。他出診時遇見很多疑難病證,經其診治,屢收立竿見影之效。“中國醫藥專門學校”斷續開辦6年,后因經費不足,培養了一批中醫藥人才。
3.北平國醫學院、華北國醫學院是中華民國中醫院校教育的主流
時至20 世紀30 年代,以蕭龍友、孔伯華、施今墨為代表的北平名醫,深慮醫術之貧乏,“慨乎中國醫學之寢微,先哲偉業之將墮”,深感“非振興中醫,決不足以自存”,決心艱苦奮斗,開辦中醫學校。這兩所在古都北平的中醫院校的建立,給將被廢止的中醫賦予了勃勃生機。
兩所中醫學院開辦后,中醫藥界的有識之士仍為學校教育的完善發展呼吁,《中國醫藥月刊》發表評論說:“提倡中醫教育必須打破以往醫人授徒之制。故一般先達之士,因有中醫學校之創設,將一向秘傳之中醫學術,作公開之討論,以造就優秀人才,使之普及于社會,實為中醫界奮勉圖強,努力前進之現象,教育當局理應加以倡導,予以維護,反而不準中醫學校立案,復令改校稱社,后經群起力爭之結果,雖有中醫條例之公布,改校稱社之命令則未見收回,中醫學校則仍不準予立案。而中醫條例第一條第三款‘在中醫學校畢業(衛生署規定須教部立之學校)得有證書者’為領取中醫資格之一,則實形同虛設矣!后又幾經波折,民國二十七年(1938)始有準許學校列入教育系統,教育規程交教育部會同衛生署中醫委員會擬定之議案,在前南京中政會通過,事變后毫無聞之,至于中醫學校之近狀,則除所在地淪于戰區一部停辦外,尚有一部繼續上課。該校負責之人在此環境之下,以私人這力,艱難困苦,努力支撐,此種百折不回之精神至堪欽佩,今后凡我同道仍宜繼續努力請示當局準予立案,以達成功之目的。而醫校本身亦應反躬自省,詳為檢討,是否合于立案條件,對于創設之初衷是否相合,畢業諸生是否能造福社會為人群解除痛苦。”
兩所院校成功開辦后,汪逢春為首的北平名醫又倡導開創了“天安門醫學講習所”。“講習所”是一所業余夜校形式的中醫院校,對兩大國醫學院教育起到了輔助作用。至民國晚期,中醫院校除非官辦外,形式基本完備,建國后的中醫院校教育也是這些教育形式的延續。
北平國醫學院是中華民國時期北平地區開辦的兩所私立高等中醫藥學校之一。北平是名醫比較集中的地區,著名中醫蕭龍友、孔伯華、施今墨等均是熱心的中醫教育家,在反對“廢止國醫案”,振興中醫藥的一片呼聲之中,蕭龍友、孔伯華、施今墨三人應北平地區廣大中醫從業人員及愛好者之需求,共同商討而成功地開辦了北平國醫學院。該學院實行多層次辦學,因人施教,招收的學生分研究班、醫科班、預科班3 種班次。學制4 年,學員畢業后跟師學習1 年。1944 年該學院因不顧日偽政府接管而停辦。該學院的開辦打破了中華民國時期北平沒有高等中醫學府的局面,在全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學院歷時15 年,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中醫藥人才,積累了豐富的中醫藥教學經驗和管理經驗,為中醫藥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北平國醫學院的開辦在北平是一種創舉,雖然以前北平地區有私立中醫藥學校,但其在性質方面難與北平國醫學院相提并論。該學院在學制、教師、課程、管理等方面堪稱是一所正規化的中醫高等教育機構。許多學院早期的學生成了后來華北國醫學院及建國后開辦的中醫藥學校的骨干。而今健在的北平國醫學院學生已進入北京乃至全國最有名望的中醫耆老之列,追古思今,這些老人話當年時感慨萬千,有些老中醫用顫抖的手拿出當年實物時熱淚盈眶。他們作為歷史的見證人傾吐了當年的親身經歷,追憶了為學到中醫藥知識艱苦求索的蹉跎歲月,暢談了學有所成的喜悅。根據他們所談及整理的文獻草成此文,以獻當世人及后人。
1.學院的創建與發展
(1)學院的創建
①抗擊“廢止國醫案”的勝利為學院的創辦提供了條件
1929 年2 月23 ~26 日,中華國民政府衛生部在南京召開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行政會議,會議討論并通過了余云岫等提出的四個廢止中醫案,合并為“規定舊醫登記原則”,該原則分為甲、乙、丙三項,其中乙項為“禁止舊醫學校”。同年4 月29 日,中華國民政府教育部布告第八號飭令中醫學校改稱傳習所,此項傳習所不在學制系統之內。
全國中醫藥界人士對這一提案極為憤慨,紛紛地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抗議活動。在上海成立了“全國醫藥團體聯合會”,聯合會的中醫界代表到南京政府據理力爭,在代表們的努力和強大的社會輿論下,國民黨政府被迫收回成命,同意成立中央國醫館,中醫藥界的抗爭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中醫學校改稱傳習所”的飭令是國民黨政府教育部、衛生部兩部公開壓制中醫辦教育的直接表現,對受西醫影響剛處萌芽狀態的中醫教育造成了嚴重危害,給中華民國時期的中醫藥繼續辦學更增添了極大的困難。在這重重障礙下,全國及北平中醫藥界的有識之士均認識到中醫藥要自救,必須克服困難,盡可能多地培養中醫藥人才。培養人才必須先從興辦中醫教育入手,壯大中醫藥從業人員的隊伍,提高人才素質,中醫藥才能獲得生存和發展。但當時華北乃至北平地區幾乎沒有一所中醫藥學校,開辦中醫藥學校比全國其他地區更為需要。隨著抗擊“廢止國醫案”斗爭的節節勝利,中醫藥從業人員振興中醫的呼聲漸漸增高,這些給中醫藥辦學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②從“北平國醫學校”到“北平國醫學院”的過渡
1930 年,以蕭龍友、孔伯華、施今墨為首的北平地區享有崇高聲望的老中醫聯合京都中醫界名流共同倡議設立“國醫學院”,最初命名為“北平國醫學校”,創辦的學校設址在宣武門外永光寺中街西單轆轤把胡同,后遷至紅廟胡同,最后搬至豐盛胡同阜成門內巡捕廳14 號。1931 年南京中央國醫館成立,焦易堂任館長,來北平視察后建議改名為“北平國醫學院”。此后即改名為“北平國醫學院”。至此,中華民國時期北平地區的第一個中醫高等學校宣告創辦成功。
學校在中央國醫館備案,蕭龍友任董事長,董事有楊浩如、張菊人、金書田、左季云、汪逢春、韓一齋、劉松云(一峰)等。公推孔伯華為院長。后來蕭龍友任院長,孔伯華、施今墨任副院長。數月后,由于孔伯華與施今墨二人的辦院方針不一,故施今墨辭卻副院長職務,另立“華北國醫學院”。從此京都有兩所高級中醫學府,并駕齊驅造就中醫藥人才。蕭龍友改任北平國醫學院董事長,孔伯華任院長。施今墨離去后雖對學校有一定的影響,但對學校突出中醫辦學原則的順利實施十分有利。
(2)學院在困難中發展
①學院早期的發展
北平國醫學院在艱難中創業,發展過程中亦歷經危難。當時,由于西醫教育興起,教育行政部門重視西醫院校,對于國醫學院根本不予以承認,妄稱中醫學“不屬于科學范圍,故未編入大學學系”。以孔伯華為首的中醫界人士多次呼吁,要求“最高教育機關將國醫學術加入大學學系中,與西醫學術放在相等的位置,以保國粹”,但均無濟于事。因此,國醫學院四年學習畢業后尚不能正式行醫,必須經政府考試取得開業執照后才能行醫。雖然如此艱辛,由于師生的共同努力,終于堅持下來,并有所發展。1937 年孔伯華為《北平國醫學院同學錄》題詞時說:“承同人推選為本院院長……幸同人熱心贊助,各生亦自知競進,七年以來,幸能存在,五衷竊慰,國醫從此或可少存一線之生機也。”
②分院的開辦
北平國醫學院開辦初期,招生人員甚多,1934 年是北平國醫學院的鼎盛時期,新生入學達130 人,導致課室不敷使用,學院另租轆轤把胡同某房開辦了北平國醫學院第一分院。1935 年為了擴大中醫藥的影響,更大規模地培養中醫藥人才,聘請李寶臣為新院董事,聯合天津醫藥界增設天津分院為第二分院,故北平國醫學院實跨平津兩地,兩分院發展艱難,但也一直延續至1944 年停辦。
③學院后期的發展
“七七”事變以后,偽政府開始干預北平國醫學院的教學事務,要學院開放教學擴大對日方的中醫藥交流,受到學院師生們的抵制。日偽當局心尤不甘,他們假冒偽善,軟硬兼施,威脅利誘達數年之久,僅校址就被迫三遷,蓄意擾亂教學秩序。這時候辦學費用嚴重不足,學校到了最為困難的時期。孔伯華回憶說:“弟財力不足,所需費用皆由蕭龍友并余自任,彼時政權不聞問,遂又辦董事會以濟之。伯華既奔走業務,又辦教育,所收費用除養家外,皆盡力于是。”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北平國醫學院的師生員工們懷著對中醫藥事業的熱愛,對學業的執著追求,仍堅持教書、學習。
有些學生在家境困難、衣食無著的情況下堅持了下來,這是很值得稱頌的。張作舟就是當時困難的學生之一。他回憶往事時說:“1939 年9 月,我考中了北平國醫學院,從此結束了四年的學徒生涯與老師告別。開學的前一天,哈老師(哈銳川)來到石缸胡同家里,將學費交到我姐姐手中,我如愿以償地成為北平國醫學院第九屆學生……在國醫學院學習期間,正值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侵略,當時我父親在后方工作,遠離家鄉,由于交通阻斷,我失去了與父母的聯系,也失去了生活來源,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張作舟幸得胞姐的支持渡過了這段難忘的歲月。“環境的艱苦反而會激發人的斗志,促使我加倍刻苦地學習。我十分珍惜在國醫學院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每天總是早到校,課上如饑似渴地聽老師講課,課下認真完成作業。”
④學院因不滿日偽政府接管而停辦
孔伯華回憶說:“蕭君年老為辭,伯華自任,更屬艱難。”此段時間,學院的主要經費除部分學生的學費外,蕭龍友雖告退仍在資助學校,余部分由孔伯華出診費資助。孔家大院既是應診的孔氏診所,又是學院臨床實習的園地。孔伯華是當時北平最知名的中醫之一,又長年累月坐堂應診,只是抽出部分時間管理學院事務。孔家大院每日車水馬龍,就診病人應接不暇,國醫學院的高年級學生幫助孔伯華抄錄常用方劑,整理病案,處理其他事務,以提高孔伯華的就診率,也間接增加了學院的收入。
1939 年蕭龍友已達70 高齡,每日還要診治各種患者,再處理日常事務和日偽當局周旋已感力不從心,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蕭龍友因年邁告退,學院的事務只有孔一人和諸董事支撐。
1940 年后日偽當局擾亂學校秩序的事件逐漸增多,欲接管北平國醫學院,學院開辦日趨艱難。學院并沒有屈服于日偽當政的壓制,直至1944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孔伯華毅然將北平國醫學院停辦,表現出高尚的民族氣節。孔伯華后來回憶此段經歷說:“日本侵領北平,欲收醫學院為‘國立’,余以兢營十五年之學業,不欲委之外人,遂自行停辦,以待時機。”
華北國醫學院是中華民國時期北平地區的一所中醫院校,它創立于最需要發展中醫藥教育的時期。學院開辦時間達18 年之久,是民國時期北平開辦時間最長的中醫院校,學院為北平地區培養了一大批中醫藥人才,積累了豐富的中醫藥教學經驗,許多現代中醫藥院校部分地延續了華北國醫學院的教學模式和方法。華北國醫學院對北平中醫藥學的發展特別是中醫藥教育的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研究它的發展歷程,對新時期的中醫藥學教育,中醫藥人才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
1.學院的創建與發展
(1)學院是有識之士為振興中醫而創辦
北平國醫學院是在反擊“廢止國醫案”勝利的基礎上開辦的,華北國醫學院則是有識之士為振興中醫而創辦的。1929 年后北平中醫藥界人士對余云岫等提出的四個廢止中醫案極為憤慨,他們以不同形式表達了對反動提案的抗議。許多有識之士認識到要振興中醫藥,必須興辦中醫藥教育,這種認識后來成了多數中醫從業者的共識。1930 年孔伯華、蕭龍友、施今墨等在北平地區享有崇高聲望的中醫開辦了中華民國時期第一個中醫高等學校——北平國醫學院,給中醫藥辦學提供了成功的經驗。由于對辦學方針的認識不同,施今墨又組織有關人員開辦了另外一所高等中醫藥學校——華北國醫學院。該學院每年招收一期,學制4 年,考生必須具有高中或同等學歷,考生主要來自北平、天津、察哈爾等地;還招收了部分女學員。該學院辦學的主要特色是:提倡中西醫匯通,重視醫德教育,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中醫課程與西醫課程之比為7:3。該學院聘請了北平知名的中醫、西醫的專家任教,后期還有北平國醫學院、華北國醫學院畢業生任教。1944年以后,“北平國醫學院”被迫停辦,“華北國醫學院”成了北平唯一的中醫高等學府,繼續為北平中醫藥界人士培養人才。1950年2月,該學院被衛生部接管。該學院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優秀的中醫藥人才,充實了當時北平的醫療隊伍,許多畢業生成為當時及建國后中醫藥教育、醫療、研究機構的骨干,學院從成功創建到教學轉型,延續達18 年之久,是中華民國時期北平開辦時間最長的中醫院校。
(2)學院在困難中發展
①早期的發展
華北國醫學院創辦一年后,因校舍不敷應用,遷至宣武門內大麻線胡同8 號,同年秋天成立附屬診所,為學院學生臨床實習基地。雖然學院已在中央國醫館備案,但中央國醫館不負擔學院的任何費用,除創建時期外,學院的各項支出大部分靠學院的學費支持。學院創辦不久,學院的經費已入不敷出,施今墨常自己出診或帶學生出診,以診金資助學院開支。
學院人員深切地認識到中醫的傳統教育方法落后的門戶之見嚴重限制著中醫藥學的發展,“興學培養人才,是振興中醫的根本措施”,發展現代中醫藥教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1940 年由華北國醫學院主辦的《中國醫藥月刊》發表評論說“每種學術之進步與衰落,皆視其教育程度之如何,中醫有數千年之歷史,何至今日萎靡不振者,亦即乏團體之研究不重視教育故也。蓋以中醫學術數千年來已憂私傳密授之制,每有發見決不公開,專以自利為前提,不顧學術之發展,因之九傳七,七傳五,而四而三,以致歷史雖久今人反不如古人,若干年后恐怕更加不如今人矣!”
施今墨在《華北國醫學院第二屆畢業紀念刊·序言》中說:“中醫之生命,不在外人,不在官府,而在學術也,學術成否,當然在乎學校……這種振興中醫藥學的堅強信念激勵著學院的師生員工們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使學院工作堅持了下來,他們安貧樂道,齊心協力,為辦好學院而奮斗。20 世紀30 年代的北平地區戰亂不斷,農村連年饑荒,一些學生被迫退學,其中第二期學員在1936年畢業時只剩下26人,女生6人只剩1人,但大部分的學生仍繼續完成了學業。”
1937 年秋,第7 期學生畢業,第8期學生入學后,施今墨因在中央國醫館任職,并身兼多職,加之診務繁忙,故不克兼顧院務,遂公推黃傅霖(濟國)任院長。由于學員人數逐年增加,遂于1940 年遷至宣武門外西磚胡同36 號。20世紀40 年代后期施今墨復任院長,直至1949 年2 月。
②后期的發展
1946 ~1949 年,受國內戰爭及時局的影響,教務幾乎停滯,招收學生數量大為減少,1949 年2 月,華北國醫學院又組織了教務會,于道濟為教務長,馬繼興、張作舟為教務委員會委員,學院院長施今墨為新的教務會發了聘書。此后施今墨任名譽院長,不再擔任院長職務,推舉楊醫亞為院長,董德懋為副院長。學院通過北大醫學院教授、共產黨地下工作者孟昭威引薦,請了許多名教授來講課,還向社會聘請名醫授課,并擴大招生。由于正值北平建國前夕,所以這種繁榮現象沒能持續多久,很快就又陷入停滯狀態之中。
1949 年10 月1 日,北平地區和平建國后,原華北國醫學院的校友和一些熱心中醫事業的同道,楊醫亞、董德懋、于道濟、馬繼興、馬毅青、張作舟等開始商議振興華北國醫學院的有關事宜。學院招收了一批學生,以上人員又積極與當時新政府協商,由孟昭威與衛生部聯系,希望由政府接辦。1950 年2 月,衛生部接管學院,直接負責的是醫政處鮑敬桓。校址從宣武區西磚胡同遷入西市馬大街56 號,改名為“北平中醫進修學校”,該校辦學任務是提高開業中醫師的水平。至此,華北國醫學院完成了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