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懷柔區第一醫院(101400)魏靖
國際大型的糖尿病控制和并發癥試驗(DCCT)和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結果證實,糖尿病強化胰島素治療能有效控制血糖,顯著降低其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Ⅱ型糖尿病隨著病情的發展,胰島B細胞功能逐漸衰竭,而持續高血糖是誘發和加重胰島B細胞功能衰竭的最重要因素[1]。胰島素強化治療包括多次皮下注射(nsⅡ)和持續皮下輸注(csⅡ)兩種方法。CSⅡ能模擬正常人體胰島素生理分泌模式。可以在短期內獲得理想血糖控制,逆轉高血糖毒性作用,改善B細胞功能[2]。本研究對初發Ⅱ型糖尿病應用csⅡ治療也獲得較好效果,除能較好控制血糖,改善胰島細胞功能外,對脂類代謝水平的改善也有明顯影響。
1.1 一般資料 2006年1月~2008年1月住院的初發Ⅱ型糖尿病患者,診斷符合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糖尿病診斷和分型標準,空腹血糖>11.1mmol/l,甘油三酯、血膽固醇均不同程度高于實驗室正常參考范圍。排除有急慢性并發癥,且未接受口服降糖藥,胰島素和降脂藥治療,共入選80例,csⅡ組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齡53歲,nsII組40例,男16例,女24例,平均年齡58歲。所有患者均給予相對固定的糖尿病飲食與運動并進行糖尿病宣教。
1.2 方法
1.2.1 給藥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第2天清晨空腹抽血檢測血糖、肝腎功能、血脂、空腹及餐后2小時胰島素水平。csⅡ組采用韓國丹納胰島素泵皮下埋置針頭,24小時皮下持續注射丹麥產諾和靈R,全天用量的50%為基礎輸注量,每小時基礎量的設定則參考由丹納泵提供的經臨床反復校正的24小時基礎分布法來擬定輸入,余50%平均三餐前追加輸注。nsII組采用丹麥產諾和靈R三餐前皮下注射,諾和靈N睡前皮下注射。
附表1 兩種治療方法對血糖的影響(±s)(mmol/l)

附表1 兩種治療方法對血糖的影響(±s)(mmol/l)
注: csII組與nsII組比較,P<0.05
時間 csII組(n=40) nsII組(n=40)調整期 穩定期 調整期 穩定期空 腹 13.3±1.7 6.4±1.9 13.6±2.1 7.6±1.5餐 后 17.1±1.5 7.9±2.3 18.7±2.6 9.4±2.1

附表2 兩種治療方法胰島素用量及低血糖發生率(平均u/d)

附表3 兩種方法對甘油三酯(TG)及總膽固醇(CHOL)的監測
1.2.2 血糖監測方法 患者均采用羅氏血糖儀監測血糖,每日三餐前、三餐后2小時及凌晨3時測指血血糖,根據血糖情況調整胰島素劑量,空腹血糖<7mmol/L,餐后血糖<10mmol/L為血糖達標,治療期間不加口服降糖藥及降脂藥,2周后停止胰島素泵治療,復查甘油三酯、血脂、總膽固醇。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RSS10.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單位以±s表示,組間數據比較用配對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兩種方法均可有效控制血糖(見附表1)同時可控制甘油三酯,總膽固醇,但csⅡ組比nsII組降血糖更快,更有效,胰島素用量減少,低血糖發生率下降(見附表2)TG,CHOL在短期內得到控制(見附表3)。
Ⅱ型糖尿病發病的兩個最主要因素是胰島B細胞功能衰竭和胰島素抵抗。近年很多研究表明,對伴有明顯高血糖(空腹血糖>11.1mmol/l)的初診Ⅱ型糖尿病及早給予胰島素強化治療,可以快速排除葡萄糖毒性,抑制脂肪合成,減輕脂毒性,抑制細胞因子和飽和脂肪酸引起的細胞凋亡,直接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對保護并促進胰島B細胞功能的恢復,及早控制并延緩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有深遠的臨床意義。
筆者通過兩種胰島素強化治療,使初發的Ⅱ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得到快速確實的控制。csⅡ組通過模擬正常人胰島素分泌模式,持續24小時基礎胰島素輸注抑制肝糖輸出,提供平穩的無峰值的基礎胰島素分泌曲線,并通過調整夜間基礎量,避免夜間低血糖,清晨“黎明現象”及Somogyi現象發生,使血糖更易得到理想控制。同時對血脂的改善也相當明顯,治療后TG,CHOL均明顯下降。該方案縮短控制血糖時間,減少低血糖發生率,血糖變異性小。故目前在胰島素強化治療方案中列為首選,但因費用較貴,其應用受到很大限制。
令人欣慰的是,在本研究中,csⅡ治療與nsⅡ治療對初診Ⅱ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均能有效控制。部分初發Ⅱ型糖尿病患者,經過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可使患者長期血糖控制良好,不需服用任何降糖藥。
據上述研究結果,筆者認為,對初診Ⅱ型糖尿病患者應盡早進行胰島素強化治療,恢復或改善胰島細胞功能及胰島素抵抗,糾正脂質代謝紊亂,控制并延緩并發癥發生。有條件的患者宜首選csⅡ治療,經濟條件差的患者采用多次胰島素注射方法,也可以取得好的血糖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