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明縣婦幼保健院(274500)胡辰生
原發性痛經是發病率較高的婦科常見病,在未婚女青年中常有發生。筆者近5年采用中、西醫治療原發性痛經,并進行療效觀察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60例患者均為未婚女青年,年齡17~25歲,平均21歲;病程最短3年,最長11年。治療組穴位針灸加自擬痛經湯治療30例;對照組顱通定肌內注射加“消炎痛”口服治療30例。治療組與對照組在年齡、文化程度、樣本例數上基本匹配,具有可比性。
1.2 臨床表現 疼痛時間為月經來半小時左右來診,其中,經前期(經期前1天)腹痛15例,經期第1~2天腹痛40例,經期后腹痛5例。絕大多數為陣發性下腹部或腰骶部脹痛,嚴重時臉色蒼白,出冷汗,四肢厥冷,時伴惡心、嘔吐、胸悶、心慌、頭痛、全身無力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學習和生活。
1.3 治療方法
1.3.1 中醫中藥治療 ①針刺加艾灸療法。取主穴:關元、氣海、中極、三陰交;配穴:肝郁氣滯者,加太沖穴;肝腎虧損者,加肝俞、腎俞)。操作:選用32號1.5寸毫針,穴位常規消毒,針刺上述穴位,行平補平瀉手法,腹部穴得氣后,針感向會陰部放射者為佳,下肢穴位,針感以上傳者為佳,留針20min,出針后,在原針刺穴位加用艾條點燃后溫灸10min。每于行經前1~2天進行針灸治療,經期用艾條溫灸(按上取穴位),連用3個月經周期。②中藥治療。取用自擬痛經湯:益母草120g、艾葉30g、煨熟生姜30g、紅糖60g。熬取三碗,分三次熱服,經期每日服之連服3個月經周期。③西藥治療。處方:痛經時取顱通定60mg肌內注射一次,口服消炎痛25mg,每日三次,痛經消失時停服,連服3個月經周期。
2.1 療效判斷標準 參照《中華婦產科學》[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規定[2]。痊愈:治療后腹痛及其他癥狀消失,停藥后連續3個月經周期未復發。顯效:治療后腹痛明顯減輕,其他癥狀消失或減輕。有效:治療后腹痛減輕,其他癥狀好轉。無效:經治療后腹痛及其他癥狀無改變。
2.2 治療結果 治療組有效率96.67%;對照組有效率76.67%。經χ2檢驗,P<0.05,兩者比較有明顯差異(見附表)。
原發性痛經是婦科臨床常見癥狀之一,尤其是女青年正值經期,發生痛經較為多見。中醫認為馮經多由寒邪凝滯、氣滯血瘀、肝氣瘀結、氣血虛弱和肝腎虧損等原因所致。其發病機制主要是月經期間受到寒邪、生冷、情志郁結,導致沖任瘀阻或寒凝經脈,使氣血運行不暢,胞脈經血流通受礙,以致“不通則病”或沖任胞脈失于濡養致“不榮則痛”。針對以上病因、病機,采用針灸加自擬痛經湯治療其原理是通經活絡,祛風散寒,以達到局部氣血流暢,疼痛可除的目的。

附表 原發性痛經兩組治療方法療效對比 [例(%)]
從針灸選穴上,以關元、氣海、三陰交為主,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是肝、脾、腎經的交會穴,統治三陰經所主治的病癥,具有調理肝腎,疏肝理氣,活血化瘀之效;中極為任脈經穴,可通調沖任脈之氣,散寒行氣;關元、氣海為任脈經穴,可暖下焦,溫調沖任。
從自擬痛經湯藥理作用看,單方單味藥經藥理研究,其對痛經的現代病理、生理特點頗有針對性,如《本草綱目》益母草“活血破血,調經解毒”,本品確有辛開苦泄,活血祛瘀以通經,實為通經之良藥;生姜“生用發散,熟用和中”煨熟生姜對胃寒嘔吐能溫胃和中;艾葉主要作用于下焦虛寒,腹中冷痛,月經不調,經行腹痛,本品生用能溫通經脈,逐寒濕而止冷痛。針灸加自擬痛經湯治療痛經,有效率達96.67%。與馬向明[3],針灸治療原發性痛經65例,總有效率96.9%基本一致。與杜嫦燕[4]采用“失笑散加味”治療68例,總有效率92.65%基本相同。實踐證明,中醫藥治療原發性痛經療效肯定,作用持久,實為治療原發性痛經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