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醫科大學(300070)張紅梅 王世民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腦血管病的常見并發癥,其原因多樣、機制復雜。關于 PSD的病因目前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認為 PSD是腦卒中繼發神經功能缺損后患者的一種心理反應[1][2],另一種則認為是卒中導致的腦結構和功能損害繼發了PSD[3][4]。關于PSD與腦梗死病灶部位關系的相關性研究較多,但結論不盡相同。筆者就PSD與腦梗死病灶位置的相關性進行回顧性分析。
1.1 對象 2004 年1 月~2008 年12 月入院首次患腦梗死的患者340 例,其中,169 例并發PSD,男性80例,女性89 例,年齡45~73 歲,平均61.8歲。入選標準:首次發病,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卒中診斷要點,經頭顱CT或MRI證實為腦梗死,并且為單發病灶;神志清楚或經治療后轉清;無嚴重影響生活能力的伴發疾病;病程超過2周,半球病變者選右利手者。排除標準:卒中后嚴重失語,正服用抗抑郁藥物,嚴重視聽障礙,卒中前有抑郁癥或精神疾病史,既往有癡呆、帕金森病等可能影響抑郁狀態評分的患者。
1.2 方法 腦卒中部位依據CT或MRI確定,由本院同一名專職心理治療師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對340例患者進行評定,確診PSD169名,比較不同腦卒中部位發生抑郁的概率。
1.3 統計學處理 統計學處理中采用χ2檢驗,比較差異的顯著性。
2.1 PSD與部位關系 見附表。
2.2 PSD患病與腦梗死部位的關系 額葉卒中患者和其他部位卒中患者 PSD的患病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66.7%和47.3%,χ2=5.51,P=0.02)。見附表 。
該研究顯示,腦梗死患者 PSD的患病率為49.7%,高于Burvil[5[等得出的24%的PSD患病率,但與 Kolita[6]等得出的54%的PSD患病率相近。PSD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并不十分清楚,有報道PSD與以下因素有關:性別,女性多于男性[7],與本研究所見相同;病程:2月~1 年發病率最高,本研究之所以在2周以后評價,是為盡量排除患者面對急性疾病的心理應激因素,而突出疾病本身的解剖生理因素的影響度(遺傳、家族史、家庭社會環境、文化程度以及腦卒中部位、病殘程度、腦卒中性質等)。但各因素對PSD的影響程度爭議較多,PSD的發病機制仍未明了。
本研究主要對腦梗死部位與PSD患病的相關性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額葉腦梗死患者PSD患病率顯著高于其他部位腦梗死患者,而且在調整其他因素后,額葉腦梗死患者的PSD患病率仍顯著高于其他部位腦梗死患者。未發現PSD患病與卒中部位在左、右或雙側大腦半球顯著相關。Singh和 Kim[8]的研究也表明: PSD與額葉或額顳葉卒中有關,而與病灶在左或右半球無獨立的危險因素。已知額葉的主要功能與隨意運動及高級精神活動有關,臨床上額葉損害的患者可出現人格改變,表現為表情淡漠、反應遲鈍、呈無欲狀及行為幼稚等。因此,額葉卒中患者PSD較高患病率可能與額葉的功能解剖有關。
總之,本研究說明PSD 很大程度上有腦部解剖生理學原因,同時與其他諸因素誘發有關。治療上除給予患者心理及人文介入外,更應注重腦部疾病本身的恰當治療。

附表 不同部位卒中患者PSD患病率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