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區醫院(102200)韓彥菊
慢性心力衰竭是嚴重危害健康的疾病,現已成為發達國家的首要死因[1]。目前心衰的治療模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其治療目的不僅是減輕癥狀,而更著重于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壽命[2]。因此,筆者對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進行早期護理干預,開展健康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7月~2009年7月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102例,心功能NYHA分級2~4級,其中,男性66例,女性56例,年齡39~85歲。
1.2 方法
1.2.1 護理干預實施程序 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和糖尿病足知識調查問卷,結合每一個患者住院期間的自我管理能力,制訂個體化的自我管理教育內容,并做好出院指導。干預實施程序包括住院期間系統健康教育、出院時指導和出院后隨訪指導。
首先將常規的護理程序與病人的個性特征相結合,制定出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①講解心衰危險因素、引起心衰加重的誘因;②生活方式的改變:戒煙、戒酒、適量運動、低鹽低脂飲食;③運動干預:進行有氧運動,護士根據病情制訂運動訓練計劃,循序漸進地進行適度運動;④服藥干預:指導患者正確掌握用藥方法及藥物的副作用;⑤限鹽限水干預:指導患者正確掌握鈉鹽和水分的攝入量,每日監測體重;⑥指導病人正確地進行自我管理:進行自我評估,避免誘發因素,堅持服藥,監測藥物的不良反應,定期隨訪、監測體重、報告異常情況。出院時指導,即做到六會:①會控制飲食;②會識別心衰的危險因素;③會運動的方法;④會應用口服藥及掌握藥物的副作用;⑤會自測血壓、脈搏、識別心衰的癥狀及簡單地處理;⑥會監測體重。出院后隨訪指導,1個月內進行一次電話隨訪,門診復查1次,以后每月1次門診復查,患者也可隨時電話咨詢,依據病情再次進行教育并修訂教育方案。
1.2.2 自我管理評價 出院1年后,通過自行設計的自我護理能力調查表,進行自我管護行為問卷調查,并統計1年內再次住院的次數及病死率。
1.3 統計學方法 對收集的資料采用SPSS10.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配對t檢驗,結果用±s及百分數表示。
2.1 干預前后自我護理能力比較 見附表。
2.2 出院后再次住院及病死率情況 在被觀察的102例糖尿病病人中,78例病情基本穩定,5人因急性心衰、呼吸衰竭死亡,11例再次住院,其原因為8人因急性心衰發作住院,3例合并冠心病、高血壓。
3.1 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對自我護理的認識 健康教育是通過增強病人對疾病的認識和自我護理的技能來影響其對健康的態度和行為,以達到維持和提高健康水平的過程[3]。心衰的反復發作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和沉重的精神負擔,而增強病人的自我護理能力有助于控制癥狀和預防復發。從附表看出,護理干預后,識別心衰的危險因素、飲食控制、按時服藥、合理運動、按時檢查等較干預前有明顯改善,說明護理干預能明顯提高自我護理能力。
3.2 健康教育對臨床療效的影響 慢性心衰是一個慢性和反復發作的過程,導致患者不能嚴格遵循醫囑致使病情難以控制,病情加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危險因素[4]。本研究顯示進行規范化教育,即通過住院教育、出院指導和院外隨訪,使其掌握自我護理技巧,培養患者進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監護的能力,使之無論何時都能夠積極地參與自己的治療計劃,使疾病達到滿意的控制、減慢和延緩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生存質量[5]。改變了不良的生活方式,避免了心衰的誘發因素,從而提高了長期治療的依從性,住院次數明顯減少。
綜上所述,早期護理干預,可明顯提高患者對心衰防治知識的認識水平和對治療的依從性,提高自我護理能力,從而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附表 干預前后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比較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