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艷芳
用“實嚴愛”三字打造優秀支部
文/田艷芳
一個有著57年歷史的支部,一個目前僅有18名黨員的民革基層組織,連續6年被民革銀川市委會評為先進集體、2年被民革寧夏區委會評為參政議政先進集體。是什么讓這個支部如此充滿活力、散發魅力,吸引觀者的目光?
民革銀川市永寧支部不斷實踐、總結著自己的經驗和做法。

民革永寧支部開展支部學習活動。
2010年7月,在民革寧夏基層組織主委培訓班上,永寧支部介紹自己組織建設的經驗和做法后,吳忠支部主委劉洋說了這樣一番話:“聽了永寧支部工作介紹,我感到很慚愧。他們講的我們都知道,只是自己在工作中沒有落實。支部工作不在于有多少創新,而在于將這些工作很好地落實”。這也代表了大多數基層組織主委的感觸。
俗話說,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中央、區、市級組織有許多的工作目標和任務,最終都要通過基層組織來落實和完成。一絲不茍地落實好這些工作目標和任務,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事情,正是永寧支部一貫的做法。
為確保思想教育活動取得實效,永寧支部制定了嚴格的活動考勤制度,并且每年給黨員發一本筆記本,用來抄寫學習筆記、做開會記錄,同時規定每位黨員每年撰寫3篇以上主題學習心得。于細微處見真章,正是每個黨員通過這不起眼的一個本子、一筆一劃記下了自己的民革經歷,也寫就了支部歷史。思想教育就這樣于無聲中潤入黨員心間。近年來,支部多位黨員先后被民革寧夏區委會孫中山研究會和銀川市委會分會聘為會員,撰寫和發表了相關理論研究文章。其中,《讀“愛國、革命、不斷進步——中山精神讀本”有感》一文發表在 《寧夏民革》2009年第3期,獲得好評。
為了抓好參政議政工作,永寧支部給在人大、政府、政協中任職的黨員下“死任務”,要求他們充分發揮信息廣、參政議政能力強、對政府的中心工作比較熟悉的優勢,牽頭寫出高質量的提案;要求每位黨員每年至少寫1份建議或者提案。近年來,支部完成專題調研報告6篇,以個人或支部的名義提交提案或建議42件。其中被立案10多件,《關于建議盡快維修革新橋的提案》被永寧縣政協列為“一號提案”進行了重點辦理;《關于我縣農村教師工作生活現狀及建議》得到縣委、政府的重視,不久研究出臺了提高農村教師待遇的相關政策,為穩定農村教師隊伍,提高農村教育質量提供了保障;《關于教育優先發展,做好學校布局調整的建議》、《關于打造回族文化特色旅游產業、帶動服務業發展的調研報告》中有關建議被寫進了永寧縣政府工作報告,等等,都有效地推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為了做實社會服務工作,永寧支部的送醫、送藥、送科技等下鄉活動,不僅送在大街上,更多的是送進校園、送到田間、送到需要服務的人群當中。支部多次組織黨員到偏遠的小學了解情況,指導當地教育教學工作;支部組織有專業特長的黨員,深入到田間地頭為農民朋友宣講作物新品種特征特性、栽培技術要點,并就田間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現場答疑解惑,作技術指導;老黨員劉志鵬退休后在家中辦起了免費書法培訓班,常年為附近村莊的青少年進行書法指導,同時還為永寧回民高級中學、通橋中學的青年教師無償培訓。劉志鵬的行為得到了很多人的敬重,他的事跡在永寧縣流傳很廣,受到各界好評。
永寧支部還不斷總結經驗,將對口聯系單位制度落到實處。其三點經驗為:一是主動聯系,凡支部主要活動,主動請對口聯系單位主管領導共同參與;二是經常聯系,相互之間經常通過工作簡報、網絡信息進行工作交流;三是協商聯系,針對專題調研報告內容共同協商、討論。通過這三方面聯系,避免了以往有事聯系、無事不聯系的不規范狀況,為支部開展調查研究工作暢通了渠道。
如何使這些工作長期落到實處?建立嚴格的制度,形成規范的秩序,是永寧支部給出的答案。通過規范有序的制度約束和激勵人,使優秀者做得更加出色,平淡者有了前進的動力,落后者再無后退的理由。
支部先后建立了學習、考勤、檔案管理、黨費收繳、經費支出公開等制度,并在銀川市民革中率先制定并實施了 《黨員綜合考核辦法》。規范的制度,有力地保障了永寧支部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持續增強。尤其是黨員綜合考核辦法,為支部管理黨員提供了量化依據,使黨員們感到壓力的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動力。
在組織發展中,支部嚴格組織發展程序,加強組織發展的嚴肅性。先由支部委員或黨員對有意向加入民革組織的人,進行談心交流,再發給黨章讓其學習,寫出入黨申請書,使其對民革章程、歷史和傳統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端正入黨動機。入黨后,通過參加組織生活和老黨員的傳、幫、帶,使其加深對民革組織的了解,逐步提高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重要性認識。同時,注重發展對象的綜合素質、個人品行和業務能力,提高黨員發展的質量。支部因年齡、界別、人品等問題數次婉拒不符合要求的人員加入民革組織。其中有一位教師申請加入民革組織,經支部考察,其工作能力差,工作態度不端正,就給拒絕了。支部認為,一個黨員的表現不僅代表他個人,更重要的是代表組織整體形象。本著堅持好中選優、寧缺毋濫、不突擊、不降低標準的原則,永寧支部近年來僅發展了4名黨員,但這4名黨員分別來自農業、衛生、交通、社會保障4個部門,改變了原來黨員結構僅為教育界的單一狀況,也改變了黨員性別、年齡和知識結構。事實證明,這4名思想覺悟高、業務素質過硬的新人的加入,為永寧支部增添了活力與生氣,拓寬了支部參政議政和社會服務工作的領域。
在抓實事、求實效,嚴要求、嚴標準的基礎上,永寧支部通過愛來凝聚人心與力量。
支部不僅從精神上關心黨員,而且從生活上給黨員以幫助,令大家時時感受到組織的關懷和溫暖。逢年過節,支部都會給老黨員送去慰問品和少量的現金;有黨員生病住院,支部就會去看望;黨員生活中遇到了困難,支部就會盡最大努力幫助解決。老黨員劉志鵬病重期間,支部黨員一一去醫院看望,在老人病逝前期,黨員們輪流在醫院看護,老人去逝后,支部又協助家人安排后事。近年來,支部有3位老黨員先后病逝,支部主委、副主委都親自到場送花圈和慰籍品。支部如此細微、人性化的關懷,感動了黨員家屬及親人,在社會上引起了一定的反響。這些舉措,讓每一位黨員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組織的溫暖。在永寧支部,黨員們都有一種家的感覺,并在互幫互助中體會到一種兄弟般的情義,使得大家更加愿意積極地參加支部的各項活動,支部的凝聚力與日俱增。
這里,還有一種愛不得不言說,那就是黨員對支部的愛、對民革事業的熱愛。一次,民革寧夏區委會工作人員打電話找永寧支部曹彥龍提供一些支部資料,結果連打了好幾遍手機都無人接聽,直到第二天晚上才等到回復。原來那天早晨曹彥龍在照顧完正在住院看病的孩子后,急著上班把手機落下了,當天單位又有急事加班沒有回家。第二天晚上看到手機來電,第一時間就回復了電話,說他馬上就找資料。區委會工作人員抱歉地說,“你太辛苦了”。曹彥龍誠懇地說,“沒什么,這是我應該做的,從加入民革組織那一天,我就做好了奉獻的準備”。
支部在職黨員大多是各自單位的骨干,比如,曹彥龍就承擔著春小麥新品種選育工作和小麥“五圃”提純復壯子課題試驗;劉光先、王占平、王泉都是畢業班的骨干教師,多次被評為市縣級優秀教師、模范班主任,等等。支部的組織生活、調研、社會服務活動、撰寫參政議政材料等多數都是利用業余時間完成的,這就需要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曹彥龍樸實的一句話,道出了對民革工作的熱愛,對支部的熱愛,也鑄就了民革的事業。
(田艷芳,民革寧夏區委會組宣處主任科員/責編 盧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