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收治了一名典型的重度顱面復合傷患者,最終經顱面創傷中心多科專家共同努力,患者的容貌完全恢復。
術前詳細檢查結果顯示,患者頭面部有一縱向的軟組織裂傷,自左額弧形向下經前額、鼻根、鼻背至上唇,形成長約25cm 的不規則、放射狀傷口;左顳、右內眥兩處均有長約5cm 的皮膚裂傷;顱骨、眼眶、鼻骨、顴弓、上下頜骨等多處發生粉碎性骨折、塌陷。根據傷情,專家們立即討論商定了手術救治方案。
由于患者顱面多處部位出現嚴重創傷,創傷中心組織多科進行綜合救治。首先,神經外科對患者進行傷口清創,清除傷口內的壞死組織及異物,沖洗術野,并將粉碎性物質取出,清除黏膜,對顱骨破裂處進行反復沖洗、止血、固定;隨即,口腔科對上下頜骨骨折部位進行固定修復,逐層縫合顳肌等部位;最后,鼻科對鼻背斷裂傷口進行修復縫合。傷者經撞擊已經面目全非,手術難度可想而知,僅固定顱面骨折的螺絲就用了70余枚。
經過整整17 個小時的持續奮戰,手術成功完成,患者被轉入ICU 病房。目前患者傷口愈合情況良好,身體各項指標也正在逐漸恢復。
(李新萍 宮小飛)
日前,中國康復研究中心脊柱脊髓神經功能重建科主任杜良杰博士與東南大學射頻與光電集成電路研究所王志功博士攜手,通過“微電子神經橋”和3G 無線互聯網傳輸系統成功進行了相隔1000 多公里的兩只蟾蜍的坐骨神經信號相互感應實驗。該實驗在探索截癱病人新的康復訓練方法上具有重要意義。
實驗開始前,在東南大學射頻與光電集成電路研究所實驗室和中國康復研究中心脊柱脊髓損傷實驗室各制備一只去頭蟾蜍,使其俯臥。實驗開始后,位于南京的東南大學的參加實驗的專家們用滴管將0.05ml 的5%醋酸溶液滴到作為信號源的去頭蟾蜍的左腳腳趾上,由于條件反射,該蟾蜍的左腿坐骨神經會誘發神經信號,左腿作出縮腿的動作。此時,在該蟾蜍坐骨神經上安裝的、具有信號采集作用的電極檢測到蟾蜍左腿坐骨神經上的神經信號后,通過電腦的3G 移動通信無線端口與互聯網接通,設在千里之遙的北京中國康復研究中心脊柱脊髓損傷實驗室內的電腦則通過3G 移動通信無線端口接收來自互聯網的信號,并經再生電路放大處理使之成為受控去頭蟾蜍功能電激勵用信號源,刺激受控去頭蟾蜍的左腿坐骨神經,北京的去頭蟾蜍左腿同步產生了與南京蟾蜍類似的縮腿動作。
本實驗的最終構想是將健康人運動相關的神經信號探測出來,通過“微電子神經橋”和無線傳輸技術與癱瘓病人的運動控制神經系統聯系起來,從而使癱瘓的病人的肢體在健康人的動作相關神經信號的控制下,完成類似的和諧動作,達到康復鍛煉的目的。

(陳亞偉)
日前,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腰椎專業組采用脊柱節段切除截骨、雙軸旋轉矯形固定技術,成功地為一名嚴重脊柱角狀后凸畸形患者實施了矯形手術。術后,患者不但挺直了腰板,身高還增加了11 厘米。
患者因嚴重脊柱畸形造成身體重心失衡,輾轉多家醫院后入住北醫三院骨科病房。檢查結果顯示,嚴重的脊椎后突畸形使患者的胸腰段脊柱拐了個S 形彎,手術治療稍有不慎便會造成神經損傷和癱瘓。這樣的病例目前在世界上還沒有相關報道,以往的手術方法無效。骨科胸腰椎專業組經過精心的準備,決定采用自主創新的脊柱節段切除截骨、雙軸旋轉矯形固定技術為患者實施手術。術中發現,患者的脊椎是三維畸形,脊椎不但后凸、側彎,而且畸形的兩端不在一條直線上,斷端完全錯開呈S 形。嚴重的后凸畸形使脊椎失去了正常結構,難以判斷解剖結構,手術難度和風險超乎醫生的想象。最終,手術醫生憑著豐富的經驗,將畸形椎體切除,游離出脊髓、椎體兩側的節段血管和神經根,將不在一條直線上的斷端拉到一起進行矯形固定,并植入人工椎體,完成器械固定,使患者的脊柱畸形成功得到矯正。
北醫三院科胸腰椎專業組自主創新的節段切除截骨、雙軸旋轉矯形固定植骨融合技術可使手術部位后凸頂點顯著向后突出,脊髓和局部的椎體可從側面直視,術者能夠從后路清楚地進行前方松解,并可同時切除后凸節段多個椎體,使矯形在有控制地撐開前方截骨間隙下進行,近端和遠端脊柱各自進行旋轉。通過這一技術,脊髓不會發生顯著的短縮或堆積,也不會因撐開力而繃緊,從而降低了神經損傷的可能性,同時還能避免致死性的前方大血管損傷,并有效防止截骨區域的脫位或扭轉。
(張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