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齊/攝 足 奚/文
不該忘卻的青春悸動
——杭州知青赴大興安嶺大烏蘇林場40周年活動掠影
■陳建齊/攝 足 奚/文
10月23日,近200名杭州和上海的老知青聚集在杭州多瑙河假日酒店,參加”杭州知青赴大興安嶺大烏蘇林場40周年”紀念活動。近百名上海老知青專程從上海趕來杭州參加這次活動。
1970年10月14日,數千名年齡在十六七歲的杭州知青,響應祖國號召,告別父母和兄弟姐妹,來到了被稱為“高寒禁區”的黑龍江大興安嶺林區支邊。分配在大烏蘇林場的杭州知青有近200人;第二年,也有100多名上海知青來到了大烏蘇林場。這些知青,男的大多數成了伐木工;女的大多數成了養路工。他們住的是帳篷,吃的是高粱米飯、大餅子(用玉米面做成的餅子)、土豆和凍白菜,穿的是數年一換的羊皮大衣;長年累月在零下數十攝氏度的原始森林和冰天雪地中伐木、修路……
漫長的歲月里,知青們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共和國的建設事業。1979年前后,國家落實知青政策,大興安嶺的知青開始陸續返回杭州、上海。現在,這些老知青大多已是年近60的人了。女的幾乎都已退休,而男的也將陸續退休。
上山下鄉運動,其歷史功過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在那個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年代,是南方知青把南方的文明帶到了北方。其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功不可沒。另外,南方知青的價值觀也受到了北方人價值觀的影響,在這些老知青的身上,不乏北方人的那種耿直、豪爽與豁達……
圖片說明:
①老知青們冒雨趕來參加“40周年”的紀念活動。
②當年的女子養路連的知青們如今相聚在一起,分外親熱。
③杭州知青章蓮惠拿出老照片與大家分享。
④舉杯!為了在林海雪原結下的青春友誼。
⑤歲月不饒人,許多老知青現在已經升格為“爺爺”了。
⑥曾在林場文藝宣傳隊工作的杭州知青吳衛平,高歌一曲,祝福大家幸福快樂。
⑦由于下雨,近200人的合影只能在餐廳拍了。“只要有我的頭在就行了!”,擠在一起的老知青們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