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琳 陳麗珍
在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我國紡織服裝出口產業受到極大的影響,出口增長率一度出現下滑。2009年世界經濟脆弱性地恢復,意味著后金融危機時期的到來。紡織服裝業能否保持平穩較快的發展,直接關系到增加就業、擴大出口、繁榮市場等問題。文章具體分析了危機發生以來,我國紡織服裝出口現狀,并分析了當前我國紡織服裝出口所面臨的困難。在此基礎上,著重提出了后危機時期我國紡織服裝出口走出困境的對策和建議。
一、我國紡織服裝出口現狀
紡織服裝業一直是我國的傳統工業和優勢產業,在國際市場上已形成了一定的競爭優勢。然而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不僅影響到了金融行業,更是對我國的紡織服裝業造成了一定的打擊。2007年下半年以來,很多中小企業紛紛倒閉,我國紡織服裝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從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我國紡織服裝(服裝及衣著附件,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出口累計額為5594.9億美元。2008年服裝類同比增長4.1%、環比下降16.8%,紡織類同比增長16.6%、環比下降1.6%。2009年世界經濟呈現出了復蘇的跡象,專家學者提出后危機時代概念各國在后危機時期都面臨如何走出困境的問題。
雖然如此,2009年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形勢依然嚴峻,月度同比增長除了3月份和12月份,其他月份全為負增長。09年服裝類同比下降11%,環比下降15.1%,紡織類同比下降8.4%,環比下降25%。2010年一季度和二季度我國分別出口紡織服裝392.5億美元和496.5億美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5.2%和22%,其中浙江、廣東和江蘇位居出口前三位。但后危機時期對于紡織服裝企業來說既充滿機遇又充滿挑戰。一方面,金融危機的發生使得許多紡織服裝企業正在積極思考自身未來的發展方向,尋求轉型。例如江蘇盛虹集團是一家生產滌綸纖維的企業,它從07年就開始著手提高產品附加值,高附加值產品量從20%增加到了70%。結果至今盛虹集團不僅銷售沒有受到影響,而且利潤水平依舊和以前一樣,維持在11-12%左右的水平。另一方面,后危機時代人民幣升值等困難又會使紡織服裝企業出口進一步受阻。作為全國縣市中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完整的服裝名城江蘇常熟共有紡織服裝企業3500多家,2008年底因為宏觀調控、人民幣升值等原因,有近2500家企業開工不足,有的停產,有的已經轉產。據調查,我國紡織品服裝企業的平均純利潤率在3%至5%,有的企業甚至遠低于3%。我國紡織服裝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95%以上企業是生產中低端的貼牌產品,與國外廠商的議價能力很弱提價的可能性又幾乎為零。如果后危機時期中國迫于外界壓力,人民幣的升值幅度過大,將會對我國紡織服裝出口造成嚴重的打擊。
二、后危機時期我國紡織服裝出口面臨的困境
(一)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升溫
在金融危機爆發后的2009年至今,我國紡織品服裝遭到的貿易保護案件在不斷增多。據商務部統計,2009年全球與中國的紡織品服裝反傾銷有關的案件共45起,同比增長35%。反傾銷案件以產業用紡織品、化纖、家紡等行業為主,涉及產品包括聚酯短纖(長絲)、粘膠纖維、窗簾、簾子布、織帶等。2009年有關我國紡織品服裝特別保障調查案件數量有7起。2009年歐盟對中國紡織服裝類產品召回通報213項,同比增長294%;美國對中國紡織服裝類產品共召回通報24起,同比增長4%,召回通報的紡織品服裝類產品以兒童服裝和鞋為主。
據商務部數據,2010年1月至5月,全球針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產品的反傾銷案件立案11起。涉及主要產品包括西服套裝、牛仔布、合成纖維毯等。立案數量以歐美主要發達國家為多。2010年1至4月,美國對我國兒童服裝類產品召回16起。2010年4月份,歐盟宣布了多起全球召回信息,其中中國紡織服裝類產品17起。
從目前情況看來,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在后危機時期將不得不面臨相比以往更為嚴峻的貿易環境。貿易保護主義的直接后果是國際貿易的萎縮,而受影響最大的是那些對國際市場依賴性大的企業,這對于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出口來說是極其不利的。貿易保護案件太多,會直接導致企業出口下降。不僅如此,貿易保護主義還會使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公正的市場環境。而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剛從金融危機中有所恢復,面對貿易保護主義,有些企業會因為資金短缺的問題,無力應訴。還有不少企業遇到貿易保護主義便繞著走,這樣容易助長國外對我國的紡織服裝采取貿易保護措施。
(二)人民幣升值
人民幣匯率的上升,意味著用外幣表示的中國紡織服裝出口的相對價格上升,紡織服裝出口減少。紡織服裝本身屬于低附加值產品,人民幣的升值將使得這一利潤空間小的行業面臨較大的風險。反之,人民幣匯率下降,會使紡織服裝出口相應增加。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數據,從2009年1月人民幣對美元名義匯率為0.14618,2010年8月匯率為0.14738,人民幣升值幅度為0.82%。
人民幣的升值是對紡織服裝企業最大的威脅。我國紡織服裝企業90%以上都為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對人民幣升值非常敏感。企業將仍會面臨收入的增長,但受人民幣升值的影響,利潤會進一步受到擠壓。據有關研究估算,人民幣每升值1個百分點,紡織服裝行業的凈利潤率就將直接下降1個百分點。如果人民幣在一年之內升值幅度達3%,對于一些中小紡織服裝企業就已達到承受上限了。而且升值對行業的負面影響是客觀存在的,只能進行規避而無法克服。
(三)國外市場需求不穩定
紡織服裝業是典型的需求拉動型產業,金融危機使其外部市場惡化,從而使得紡織服裝出口下降。需求可以通過GDP來說明。根據美國商務部數據,2009年三季度美國GDP同比下降2.09%,2009年四季度同比增長率為0.74%,2010年一季度美國GDP同比增長率為2.7%,2010年二季度GDP增長2.4%。根據歐盟統計局數據,歐盟2009年GDP第三季度同比縮減4.3%,第四季度GDP同比降幅為2.3%,2010年一季度歐盟GDP同比增長率緩慢恢復至1.1%。但2010年第二季度,歐元區GDP下降了0.2%。歐盟貨幣事務委員會預計2010年GDP增幅僅為0.7%,增長疲軟而且容易受到干擾。
雖然美國經濟正在回暖,市場需求有所好轉,但受歐債危機的影響,出口市場歐洲的經濟依然不振。受外圍經濟環境影響,歐洲服裝銷售狀況趨于惡化,如德國服裝行業的銷售在2010年3月和4月接近零增長。而且許多企業表明,歐洲市場令人擔心,向來出價較高的歐洲客戶明顯減少。這一跡象為后危機時期我國紡織服裝出口走勢增添不少變數。
(四)原材料價格上揚
原材料價格的上升會使紡織服裝業利潤空間縮小,從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紡織服裝的出口。金融危機時期國際棉價強勢上揚,受此影響國內棉價迅速跟進,棉紗等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使紡織服裝出口企業在“保客戶”和“保利潤”之間進退兩難。氨綸和棉花原材料成本在不斷上升,尤其是棉花價格的上漲幅度很大。根據中國紡織經濟信息網數據顯示,08年11月份328級棉花價格為10830萬/噸,2010年7月份棉花價格為18313萬/噸,總體上升幅度達69.1%。而據統計局數據,2010年7月衣著類消費價格指數為99.2,同比下降了0.8%。
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在一定程度上吞噬了紡織服裝企業的盈利空間,加之衣著類消費價格的下降,使得紡織服裝企業的利潤空間進一步壓縮。許多紡織服裝企業計劃漲價,但從目前情形看來這一計劃不可行。從今年的廣交會情形來看,采購商不但不接受漲價,還企圖壓價,增加了成交的難度。很多企業認為原料價格上漲的風險只能靠自己消化,因為貨物的價格是早就有了協議的。如果報價太高,會失去以往的老客戶。
三、后危機時期我國紡織服裝出口走出困境應采取的措施
(一)合理選擇結算方式,規避匯率風險
我國大部分紡織服裝企業對人民幣幣值升值很敏感。我國紡織服裝類出口絕大多數是以美元結算的。如果進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無疑會很好地規避匯率帶來的風險。例如2010年6月21日企業向國外出口100萬美元貨物,當日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為6.8275,7月1日到達,此時匯率為6.7858。企業將損失4.17萬人民幣。而如果采用人民幣結算,就意味著海外的訂貨商承擔起了人民幣匯率的風險。對此,紡織服裝類企業須加強自身的議價能力。企業還可選擇英鎊等與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的貨幣,以避免人民幣匯率升值而帶來企業利潤的下降。另外,紡織服裝企業在早前議價時,可與外商商議好預留報價空間,這樣能更好地降低匯率風險。
(二)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企業出口競爭能力
目前,我國紡織品方面出口的大多是中低檔、薄利潤的產品,服裝出口則以貼牌加工作為生產銷售的主要方式,由于處于價值鏈的低端,無法形成競爭力,出口效益低微。這類企業通常議價能力低,抗風險能力不強。如果企業的產品附加值高,少量公司生產這樣的產品,其議價能力也增強了,人民幣升值和原材料上漲的風險可轉移給外商,遇到的貿易壁壘也會相應減少。上文提到的江蘇盛洪打造出來了超細纖維產品,企業自身競爭力增強,需求沒有減少,其議價能力也提高了。亞洲金融危機時,依靠提升附加值的寧波太平鳥服飾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太平鳥起步的第二年正趕上亞洲金融危機,正面臨著市場急劇萎縮、訂單大量流失等問題。而當時的太平鳥設計、生產、銷售,從頭做到底,一年的銷售額不到1000萬元。金融危機逼迫太平鳥走上了重點研發自主創新之路,它與中國紡織大學合作,成立了太平鳥時尚女裝設計開發中心。2008年太平鳥銷售額超越30億元,到2010年預計突破50億元。從亞洲金融危機中崛起,在此次金融海嘯中依然不受阻的太平鳥,給了許多紡織服裝企業很好的啟發。在后危機時期,紡織服裝企業應致力于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加快新品種研發,推動產品升級,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高轉變,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提升競爭優勢。
(三)實施“走出去”戰略,開拓國外新興市場
在后金融危機時期,我國紡織服裝企業應考慮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國家。但不意味著放棄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幾十年來辛苦打拼的歐美市場。企業在2010年應在鞏固歐美等傳統市場的同時,可考慮拓展如非洲、中美、東盟、拉美等新興市場,確保外貿出口穩定。這樣可以開辟新的營銷渠道,培育新的出口增長點,減少市場過于集中的不利,提高我國紡織服裝類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例如,越美集團在非洲市場建立自己的貿易公司、加工工廠、配套產業鏈直至工業園區。不僅自主掌握銷路、銷量,而且成功規避了種種國際貿易壁壘和匯率波動風險。越美集團在當地開辦生產型企業,融入了當地社會,很好地規避了當地的進口貿易壁壘。另外,通過境外辦廠,還能獲得美元貸款,減少企業利潤損失。
(四)參與國際并購,擴大海外市場
美國次貸危機的發生,對歐美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很多企業紛紛陷入財務危機,瀕臨倒閉。而這對于我國自身競爭能力強、資金較為雄厚的企業來說,是進入歐美市場的好機會。浙江美邦紡織公司產品因為受配額限制,進入美國市場非常困難。但自2010年并購了兩家美國無縫時裝公司后,美邦紡織成功地進駐了美國市場,收購金額不高,但值錢的是公司在美國房產和品牌,而美邦紡織也想趁此機會將產品從中高端提升到高端。并購之前,企業也須考慮到并購后,母公司能否消化并購要素。同樣是浙江的一家本土企業,因兩年前并購海外公司而身陷其中,并最終導致母公司破產,就是因為后期整合困難無法形成合力所致。總的來說,企業參與并購仍需視企業自身能力、條件而定,包括資金、人才、管理方面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