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30 周的高齡產婦李女士因患慢性高血壓合并子癇前期(重度)、妊娠期糖尿病、高齡初產,胎兒生長受限,在北京友誼醫院婦產科經剖宮產產出一體重800g 女嬰。因胎齡小、體重低、生活能力低下,女嬰以“早產兒、高危兒”轉入該院兒科觀察。在近80 天的救治過程中,北京友誼醫院醫務處、放射科、檢驗科、肝病中心、核醫學科、血庫中心、超聲心動室通力協作,兒科醫護人員精心進行治療和護理,使乳兒歷經體重下降、肺部感染、先天性肺發育不良、重度貧血、低蛋白血癥、膽汁淤積等一次次考驗,經過氣管插管、呼吸機以及20 余天的PICC 靜脈高營養等治療后終于得以生還,至出院時體重已增至2400g。
女嬰入院時偶有屏氣發作,入院第2 天皮膚出現黃染;第3 天起經胃管持續泵入稀釋奶后,患兒出現胃腸不耐受;第16 天復查血常規提示患兒存在貧血,第21 天時復查血常規提示貧血加重;第19 天復查示血常規白細胞總數較高,復查床旁胸片提示肺炎;第31 天患兒出現雙下肢輕度水腫;第36天患兒突然出現呼吸停止、心率減慢;第42 天復查血生化提示直接膽紅素增高;第48 天時直接膽紅素較前明顯升高;第49 天尿常規可見膽紅素;第55天復查肝功,確診為膽汁淤積。經會診,考慮乳兒肝炎可能性大,經采取保肝利膽、活血化瘀的中藥治療方案,女嬰病情逐漸好轉。第69 天時體重增長至2000g……
(鄭楊)

22 歲的男性患者因受涼咳嗽、咳痰伴胸痛輾轉多家醫院,先后考慮機化性肺炎、支原體肺炎、病毒性肺炎、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均未取得良好效果。后患者到北京協和醫院求治,因重癥肺炎、嚴重呼吸衰竭轉入ICU。患者病情進一步加重,肝腎功能也進行性惡化。機械通氣條件已幾乎達到極限支持水平:PEEP20cmHg,PS32cmHg,FIO2100%,但患者的血氧飽和度僅能維持在87%~93%。
多科會診一致認為患者目前基礎疾病診斷不清,病情進展迅速,預后極差。值此危局,醫院立即啟動加強醫療科視頻會診系統,組織全科對此病例進行會商。劉大為教授在詳細了解病情,仔細閱讀胸片及CT,并細致觀察痰液性狀后,決定對患者進行更積極的生命支持——嘗試用體外膜氧合技術(ECMO)維持患者血氧飽合度。醫院綜合辦、醫務處、器材處、住院處立即開放生命綠色通道,在最短時間內使ECMO 所需耗材到位,順利完成穿刺后,ECMO 開始工作,患者血氧飽和度迅速由87%上升到100%。
參加會診的感染科大夫大膽提出患者原發疾病可能為Q 熱。醫院感染辦立即行動,聯系中國疾控中心,經檢驗證實為Q 熱。ICU 團隊大膽應用ECMO 支持同時有效肺復張及維持肺開放策略、機械通氣保護性肺通氣策略、目標指導下肺部物理治療及痰液引流策略,患者病情逐步好轉。
(段文麗)
日前,北京同仁醫院耳科專家在法國專家Alexis 和奧地利專家Prinzl 的指導下,成功實施了國內首例振動聲橋植入手術。來自湖南衡陽的覃女士成為該項技術的首位受益者。
覃女士今年35歲,兩年前右耳突發聾,近日左耳也突然喪失聽力,曾在當地醫院就診,醫生建議到北京同仁醫院求治。耳科專家經研究討論,決定應用中耳植入設備——振動聲橋,讓患者回歸有聲世界。
振動聲橋是一種新型的中耳植入裝置,相對于其他助聽設備,適用范圍更加廣泛。主要適用于中度到重度的感應神經性聾、傳導性聾和混合性聾的成人和兒童。振動聲橋與助聽器不同,助聽器只是簡單地放大聲音,而振動聲橋則是把聲音轉化為機械振動;振動聲橋也不同于人工耳蝸,人工耳蝸通過發送電信號刺激神經纖維,而振動聲橋則是產生機械振動并傳送到中耳結構(如聽骨鏈)或直接傳送到內耳。
振動聲橋是由佩戴于體外的聽覺處理器和植入體兩部分組成的,在歐美市場應用已經超過12 年,被公認為目前最成功的中耳植入設備。據一些植入者描述,通過振動聲橋所聽到的語言和其他聲音信號(包括自身的聲音)清晰,并且具有良好的聲音質量;即使在復雜的聽力環境中, 如存在較大的背景噪音時,也能無障礙地進行交流;還可以聽見更輕微、更高頻率的聲音,如兒童的說話聲,小提琴的演奏聲。與此同時,振動聲橋植入后患者外耳道完全開放,消除了由于耳道封閉所帶來的阻塞感和其他不適感;佩戴時,聽覺處理器借助磁力吸附固定在耳后的頭發下,也很舒適美觀。
北京同仁醫院韓德民教授表示,隨著振動聲橋植入技術的廣泛開展,將有越來越多的耳聾患者徹底與無聲告別,共享動聽世界。
(李新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