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屈洪梅
近年來,涉藥舉報投訴數量一直居高不下,但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經查證屬實。筆者試圖通過對房山區近三年的數據進行分析,探尋藥品無效舉報投訴的成因,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群眾舉報的社會監督作用,提高行政執法效能。
從內容上看,藥品類舉報投訴主要由質量問題、違反GSP、無證經營、廣告宣傳等四個部分構成。各部分之間分配并不均衡,每年80%以上的舉報投訴都集中在質量問題上,這種不均衡性在3 年的統計時段內保持相對穩定。
從查處情況看,經查實處罰的微乎其微,特別是投訴數量上占絕對優勢的藥品質量問題,每年都有90%以上屬于無效、重復或不實的舉報投訴(見附表1)。
從藥品處罰案件的構成來看,案件來源為舉報投訴的比例遠低于執法部門主動進行的監督檢查和藥品抽驗比例(見附表2)。
可見,執法部門通過舉報投訴獲得的藥品違法線索雖然數量多,但準確性低,對查處假劣藥所起的助力作用不大。
公眾普乏對醫藥衛生知識和政策法規的了解。這是造成無效舉報和盲目投訴的根本原因。由附表3 可見,無效舉報投訴主要分布在郵購藥品、對經營企業的投訴、對醫療機構藥品使用的投訴以及其他等四個方面。
很多慢性病和疑難雜癥患者不了解國家對藥品營銷的規定而選擇郵購,由此引發的大量投訴因違法分子捏造機構名稱和地址而得不到有效查處。
與醫療機構相比,零售藥店具有藥物品種多、消費者自主性強、無需經過有償診療步驟等優勢,但消費者普遍欠缺醫藥專業知識,單純以價格為導向,藥店為追逐經濟利益又有意弱化自身的藥學服務職能,從而出現了很多因發生不良反應、配伍禁忌而質疑藥品質量的投訴,這也是每年藥品經營企業被投訴的比率都高于使用單位的原因所在。
無效舉報投訴還包括把消字號、健用字號甚至食字號產品誤當作藥品進行投訴,或將“屬地管理”原則理解為向舉報人所在地的執法部門投訴。另外,還有部分消費者缺乏警惕,不注意索取購藥憑證、保留藥品包裝等證據,甚至表述不清被舉報單位的名稱、地址。
方法不當。《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條關于“十倍賠償”的規定在為公眾注入了強大的維權動力的同時,也促使一部分人的消費心理發生了改變。這也輻射性地影響到藥品終端市場,出現了很多因退貨索賠糾紛而引發的投訴。舉報人大多混淆了行政執法機構與司法審判、消費者權益保護部門之間的職能,要求藥監局居中裁斷或調解,其中不乏起因于服務態度、藥品價格等超出藥監部門權限的維權投訴;少數人更以舉報為名,意圖借執法機構向對方施壓,使維權行為在無效投訴中占據了相當比重。
受理條件寬泛。這使得執法部門淪為一小撮兒惡意投訴者報復泄憤的工具。在藥事管理領域,只要反映的問題是屬于藥監局管轄的,均予以受理,這在方便了群眾的同時,也為濫用監督權的惡意投訴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多頭舉報、多次投訴的背后往往投射出同業競爭、勞務糾紛等其他利益沖突,雖然數量不多,但破壞力極強,不僅侵害被投訴單位的合法利益,更是對政府部門的欺騙和對行政資源的浪費。但現行法律在懲處上呈現嚴重的缺陷:一方面,它不符合妨害公務罪以暴力或暴力相威脅的前提;另一方面,它不同于誣告陷害,上升不到接受刑罰制裁或治安管理處罰的高度。

附表1 2007 ~2009 年度藥品舉報投訴查處表(件)

附表2 2007 ~2009 年度藥品處罰案件來源構成表(件)

附表3 藥品無效舉報投訴分布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