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學教育是教育的另一種形式,大凡有成就的大家,均有自學的經歷,縱橫家蘇秦既有從師鬼谷的經歷,“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回家后受到“妻不下纴,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的冷遇后,“讀書欲睡,引錐刺其股,血流至足”,說動六國散橫以抑強秦。刻苦自學經歷傳為千古佳話,燭壁螢光亦為自學典范。著名的中醫學者也是自學的能手,不勝枚舉。自學者必須有一定的文史和其他相關學科的基礎,必須有刻苦學習、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和勇于創新的精神。這種精神在他們的醫療實踐中發揚光大,并促使他們在醫療中取得更大的成就。本文僅就自學而成名的醫者進行研究分析。
刻苦學習中醫理論,并聯系實際,重視臨床實踐,在臨床治驗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提高治療技術水平,為廣大人民解除疾苦,逐步在人民群眾中樹立威信,擴大影響,這是歷代名醫成功的主要途徑。
有些學中醫者受文化基礎的影響,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學習成醫有一定的困難。他們醫術的獲得全靠自己的刻苦努力,在臨證實踐中探索。實踐顯得更為重要,他們善于體察經濟基礎較差之勞苦大眾的疾苦,容易和廣大的貧苦大眾打成一片,丁德恩是最值得推崇的學中醫者之一。
丁德恩,回族,一名慶三。他出身于最底層的勞動者家庭,少年時生活困難,在德勝門外馬甸牧羊。丁家家底雖不算殷實,但祖上為使丁德恩出人頭地,在牧羊之余,供他讀過兩年書,丁德恩成年后,迫于生計曾于崇文門外一羊肉案掌案。丁德恩從小崇尚醫道,素喜瘍科,利用有限的學識研讀《外科正宗》等醫學著作,經刻苦努力,出口能誦。他運用所學的知識自制白降丹等外科瘡瘍用藥,義務為回民治病,因屬外用藥物治病,毒副作用相對為少,便于實踐應用,且當時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也樂于接受,故丁德恩的舉動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丁德恩后在北平北羊市口開設“善德醫堂”診所,開始以醫學業,人稱丁家小樓外科。
丁德恩雖名為外科,但實以治療瘍科為業,擅治搭背、串腰龍、疔毒、惡瘡等病,他對貧苦患者不收醫藥費,甚或資助他們。丁德恩學習《外科正宗》等醫書治療瘡瘍的手術療法,并在實踐中進行探索,若有瘡瘍患者需手術治療,而又無錢糊口者不但不收任何費用,還資助其飯費,讓其飽腹后再行手術。“丁氏馬褂”當時曾傳為佳話。丁德恩有一馬褂,如有人困難急需救濟,自己卻沒錢相幫,他就命人將此衣送交關帝廟天興當鋪,將當來的錢助人。自己留下當票,日后贖出,如此之行,不計其數,當鋪人均識此馬褂。
光緒末年某日清晨,他在街上見到一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的小男孩在燒餅爐旁以余熱取暖,詢問此孩為孤兒,已幾天未得飽食,遂領至醫室給其飲食。談話間覺得此小兒頗有才氣,便留在家中收為門人,盡心傳授,此小孩即后來名醫趙炳南。丁氏門人還有哈銳川、金光甲、仉伯賢及其子孫。
1.從儒轉醫
自古儒醫相通,“不為良相,當為良醫”,歷史上柳宗元、劉禹錫、蘇東坡、曹雪芹既是文學家,同時又是醫學家。精讀與博覽是儒轉醫的主要學習方法,也是我國歷代名醫重要的治學方法,精讀就是對重點醫籍進行深入仔細的理解研究,以深得其意旨。博覽指閱讀除重點需要精讀的醫籍之外書籍。
從精于一科,再經過博集多學科的知識達到精,集各學科的精達到某一方面更高水平的精,這是儒轉醫的一條基本公式。中華民國時期北平地區從儒轉醫的人員最多,他們大都具備相關學科的深厚基礎。代表人物為張文祥、張菊人、金書田、王石清、趙樹屏、關月波。
張文祥,一名守義,河北滿城人。他自幼尋文,讀私塾10 年,后研讀醫學。1911 年張文祥到北平,在東便門外做生意,同時義務行醫,以針灸治療聞名。“七七事變”后,張文祥遷入城內下堂子胡同,乃以行醫為業,日求診者多達百人,下午出診。凡有急癥則先行治療,不計較收費,對貧苦患者予以免費治療。其精研《針灸大成》、《醫宗金鑒》,推崇王清任治療氣血的方法。
一失語者,經多方醫治無效,求診于張文祥,為其刺啞門、風府、百會等處,立能發音;一臌脹患者,腹部脹大,青筋暴露,氣脹疼痛,性情暴躁,身倦乏力,醫均以為難治,張文祥采用針藥并施而獲痊愈。他對中風病的治療亦頗有療效。
傳人有其三子張興華、四子張興瑞、孫凱之、孫凱明、孫凱富、曾連龍。弟子有季信、于書莊、張繼嚴。
張漢卿,字菊人,江蘇淮安縣人。張菊人青年時放棄學業學習中醫,后自行開業行醫。他于1910 年到北平,曾在外城官醫院任醫官,擔任過北平中醫資格考試主考官;北平國醫學院董事及教授;北平養浩廬中醫院副院長。在中華國民政府欲廢棄中醫之際,他被北平中醫界人士推為代表,并親自去南京請愿。建國后,他在北平市第二門診部任顧問。張菊人診病時根據北平地區的特點,多因時、因地、因人而治療疾病。
北平春季多風,傷風者風邪多郁肺經,常以辛涼之劑宣化;夏季多暑,因風暑襲肺者為多,常以辛涼參以芳香解暑之味治療;初秋多風邪兼挾暑濕穢濁之氣,多在芳香化濁基礎上加利濕化濕之品,深秋多為風燥之氣,治療多以清泄七燥為主;冬季多風寒之氣,治療多采用散寒化風之法。張菊人認為:北平地處北方,冬季室外寒燥,室內爐火溫暖,故冬季感冒多出現外感挾內熱之證,并自創新加減銀翹散,散外寒而兼清里熱。
對伏熱較重之人,偶感外邪,最易化熱,故張菊人認為辛散之劑要慎重使用。對內傷眩暈中風之證,張菊人認為近代陰虛陽元者居多,根據初起、病甚及類中之時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1956 年張菊人受聘于北平中醫醫院,并在內科門診應診,曾任北平中醫醫院副院長、顧問,北平市政協常委、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北平市中醫學會耆宿顧問;著有《菊人醫話》一書。
金書田,字耆康,北平市人,前清皇族愛新覺羅后裔。幼年時家道中落,于京師幼師學堂畢業后,移居后海廣化寺中深研岐黃,施診濟世。1928 年他任北平國醫館醫學股主任。1930 年任北平國醫學院董事兼內科教員,講授溫病。
金書田曾與蒙醫洛佛座談醫事,交流學術于雍和宮。他對文學經史亦研究有素,常對其門人背講《左傳》,法學家張友漁曾多次往訪。
金書田平生對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八十一難經》頗有研究。他十分贊賞徐大椿所著《醫學源流論》、《蘭臺軌范》及所批《臨證指南醫案》,以及王世雄《溫熱經緯》等古醫籍。他還認為,治虛證《理虛元鑒》當參,而不可拘泥于小建中一法,治中風《金蕢翼》宜考,而不能偏執于小續命一方。在溫病研究上,對于傳染病的辨證論治頗有新意。
王石清,北平清河人。早年在清河師范學校任教。時值兵亂頻仍,時疫流行,無論老少強弱多旋踵而亡,遂潛心岐黃,焚膏繼晷,《黃帝內經·靈樞》、《黃帝內經·素問》、《八十一難經》和張仲景、王叔和的學術思想,無不披閱,尤注意疑難急切之癥。因治好一“啞巴痧癥”而名噪鄉里,求醫者踵至,遂不得不棄教從醫而懸壺于清河。
中年至京,嘗與當時醫界耆宿蕭龍友、汪逢春、瞿文樓、張菊人、趙樹屏、安亁卿等于午門朝房設“醫學講習會”講述醫理。
王石清專長內科,每于臨床思求醫旨,探其病源,審其病因,四診合參而辨證,投藥則更審慎,方必有從,藥必有據,遵古不泥古,經方時方并用。
“七七事變”后,北平淪陷,瘟疫、傷寒、天花、霍亂流行甚烈,而肺炎、猩紅熱、白喉、肺結核等亦甚猖獗。當時敵寇嚴禁上述病人就醫,一經發現,或焚化,或用白石灰掩埋。他不顧個人安危,每遇是癥,驅車往救,經治者不敢留跡,但每投必中,并自備“時疫丹”,免費急用。王石清著有《中風總論》一書。
趙樹屏,江蘇武進人,寄居北平。趙樹屏之父趙云卿為儒醫,曾任京兆醫會會長,兼掌醫學講壇。趙樹屏自幼浸濡家學,嗜讀醫書。他在青年時期受“科學救國論”、“進化論”等新學影響,曾奮志攻讀外語。1914 年他畢業于順天高等師范英文系(即今師范大學前身)后,初從事教育工作,業余時間則協從乃父翻檢群書,編寫醫學講義。
當時,正值西醫業臻昌盛,中醫日趨衰落之際,趙樹屏感到,中醫藥為我國祖先數千年來從實踐中積累的經驗結晶,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它的真正價值和實際作用是不可磨滅的。于是毅然放棄外語,專事中醫學。
趙樹屏自學醫之日起,晝夜隨父侍診,夜晚則精研醫理,學習所得則隨時信筆著錄。曾備有三種筆記:一為《讀書札記》,專記學習《黃帝內經》、《八十一難經》、《傷寒論》等經典著作之心得體會以及質疑等。二為《困學從叢錄》,專記先賢的學說主張、治療方法、師承傳授,以及所見所聞的零星重要資料。1924 年正式考取中醫,其后又師事蕭龍友。
1925 年,為振興中醫,趙樹屏擬有“改進醫學芻議”一文,提出重訂臟腑圖說,取近世解剖圖說,參以中醫氣化之理,并主張整理古代醫籍,參酌中西,為求學說之昌明。
1931 年以后,趙樹屏專心致力于講課授徒,曾在北平國醫學院、醫學講習會等處講學,其臨證特點為,取各家之長,融會貫通,不拘一格,自成體系。
關月波,北平人,青年時期精通古文及儒學,曾創辦私塾,自任教師并自學中醫成才。關月波在北平行醫40 余年,擅長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及針灸各科,尤以內科及婦科為長。臨證強調氣血辨證。關月波認為:人之所有者,無非氣與血。人體臟腑經絡、四肢百骸的生理及病理變化,無不與氣血息息相關。其表現有氣分、血分之不同。有的疾病屬氣分病;有的疾病屬血分病,有的病發于氣而受病于血,有的病發于血而受病于氣,有的則是氣血同病。故此,辨證治療時,他多從氣血兩個方向加以考慮。氣病求之于血,血病求之于氣,治氣時照顧到血,治血時照顧到氣。這里,他所講的氣血辨證與溫病學中的衛、氣、營、血辨證有狹義與廣義之分。后者氣分病,血分病只反映了溫病發展的不同層次和證候類型。前者則是疾病歸屬的兩大范疇。他曾說:“臨床辨證,初求于六淫八綱,衛氣管血、三焦臟腑,而深求于氣血,不能淺學輒止。”可見,他所講的氣血辨證,是在繼承前人辨證方法的基礎上,又更深入了一層。
關月波將診所稱為“樂道堂”。除治療一些常見病癥外,他對肝硬變腹水有獨到的療效,并對天花、麻疹、猩紅熱等時疫急癥頗有療效,如其自制的“瘟疫靈丹”等藥。為治療時疫急癥時加藥引子服用的。關月波的傳人有關幼波等。
2.2.1 護士安全意識差、巡視不到位、工作責任心不強。從7例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的事間看,多發生于工作忙、人員少的中午及夜班。主要因值班護士忙于治療或對睡眠、病情平穩而下床活動病人主動巡視不夠所致。對患者進行治療護理時疏忽管道的固定:如護士為患者口腔護理、吸痰或翻身更換體位時,管道受牽拉、活動幅度大,不慎拉出。管道固定方法不到位,部分引流管沒有用縫線將引流管縫于皮膚。
2.從仕轉醫
從仕轉醫而成名醫者在歷史上不乏其人,相傳“醫圣”張仲景作過長沙太守,有“張長沙”之說。張景岳欲“乘長風破萬里浪”,壯年投筆從戎,奔波于我國東北各地,40 歲后卸職回京,以醫為業,創“醫易同源”,“中年修理,再振根基”的補腎學說,“新方八陣”,“補陣”,制定左、右歸丸,慣用熟地,“張熟地”之名為醫者所熟知。
由仕轉醫者還有宋代錢乙,他幼隨姑父學醫,治好神宗女兒疾病任命為翰林醫官,再升為太醫丞,后辭官專為平民看病。他除認真研究中醫古典醫籍外,對當時出現托名古代巫師所撰《顱鹵經》反復精讀深研,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摸索出了一套適應小兒用的五臟辨證法,編著了《小兒藥證直訣》一書,為中醫兒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蕭龍友是中華民國時期北平仕轉醫的主要代表。他自幼嚴受父教,熟讀經史諸子,詩賦帖括,弱冠后赴成都尊經書院讀詞章科,考試每獲第一,27 歲中丁西科拔貢,即在京充八旗官教習,八國聯軍進京后被扣留刷馬。后來到山東,任淄川、棗陽知縣等職,開始步入仕途。辛亥革命后,遷居濟南任閑職。1914 年他奉令調回北平,歷任財政、農商兩部秘書及經濟調查局參事、農商部有獎實業債券局總辦等職。因母病“血崩”,久治不愈,本“為人子者知醫”之義,遂發奮攻讀醫書,欲以醫為業,為官時曾醫病人無數,深受好評。1928 年中華民國政府南遷后棄官行醫。
當時人評價:“先生三任臨民,政平訟理,案無留牘,人懷去思。及乎晉參樞府帷幄,國計民生,復多獻替,當道嘉獎,屢欲畀升予省長關督等顯職,先生悉辭不就。甘愿混跡曹丞,力效襄贊,視富貴如浮云,竭精忠于實際,此其崇實黜名謙抑不滿之行深合于老孔之旨者一也。當民國十七年,政府南遷,各部之職員之隨同南下奉職者無不晉升有差,而蕭龍友獨棄官留京,絕心仕宦,以醫濟世,不戀榮利。”“不為良相為良醫,活人活國無差池,況君宰邑布惠政,帷幄運籌多茂施,十載郞潛無清暇,舊學商量自得師,豈知浴日補天手,累至千金乃不龜。”
蕭龍友研究醫理重視道與術的關系,所謂道即醫理,術即醫療實踐。他臨證主張四診合參,其中最重問診。對于方劑,如古方、驗方、秘方、小方,甚至食療方從不輕視;對于藥物,重炬制,擅長應用鮮藥,取其生發之氣,并擅長治虛勞雜病。
蕭龍友一貫致力于發展中醫教育事業,積極主張中醫辦學校。1930 年,他與孔伯華共同創辦北平國醫學院歷十余年,畢業數百人。并對學校課程的設置、教材的編寫,提出了具體的意見。建國后,在1954 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蕭龍友首次提案建立中醫專科大學,后被人民政府采納。蕭龍友曾任中國中醫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名譽院長、中華醫學會副會長、北平中醫學會耆宿顧問、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北平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顧問等職。建國后他曾被選為北京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一、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3.自學或學徒成醫
這部分成名醫者主要靠自學,在有了一定的中醫學基礎后又懷著濃厚的志趣投名醫求教。由于帶著問題學習,比純自學者或直接學醫者均有明顯優勢。代表人物是吳濟拯、趙錫武。
吳濟拯,字博仁,滿族,北平市人。吳濟拯12 歲畢業于八旗子弟小學堂,1912 年以優異成績被第二中學堂保送到北平大學預科,1915年,因家貧停學謀職,赴天津教學。
吳濟拯早在中學時期就研究醫書,后又師承御醫于興恒先生。1919 年他經北平警察廳考試合格,在外城官醫院實習,翌年,在北崗子寓所掛牌行醫。1941年在天安門西朝房參加中醫講習會,進修中西醫理論,2 年后結業。
吳濟拯深研《傷寒論》,擅治婦科、兒科及內科雜病,在南城一帶頗有名望。吳濟拯臨證處方量輕而價廉,凡貧困患者從不收診費,并免收藥費。龍須溝一販賣小金魚的小販張某,家無隔夜之糧,其妻產后病重奄奄一息,吳濟拯親自出診,診后不但未收診費,還贈其藥錢,病者痊愈后,感激之至。
趙錫武,原名趙仲祿,河南夏邑人。趙錫武出生在工人家庭,幼時隨父奔走四方,7 歲入私塾讀書,到15 歲時開始學中醫。他先從中藥學起,繼之學習《脈訣》及中醫經典著作,又從陶卿學醫5 年,27 歲在北平行醫。他曾在國醫公會辦的醫學講習所學習,還曾向施今墨、蕭龍友等名中醫求教。1943 年趙錫武在華北國醫學院任教,講授《傷寒論》等經典著作課程。參與發起組織了中醫的學術團體——中國醫藥學社,并廣泛開展學術活動。
趙錫武在中醫理論上有很深的造詣,對《傷寒論》、《金匱要略》、張仲景學術思想的研究有獨到見解。在醫療實踐中嚴格遵循中醫醫學理論體系辨證治病。在治療上,趙錫武強調辨病與辨證相結合,還強調整體觀念,并積極主張中西醫結合。他對冠心病、糖尿病、腎病、小兒中風等病的治療有獨特的療效。如對治療冠心病主張以補為主,以補為通,補通兼施,并提出六種治法。對于心肌梗死,他提出辛開溫通及采用有活血化瘀的大黃廑蟲丸的治療方法。
自學成名醫在中華民國時期北平中醫發展中雖占的比例不大,但認真分析后可知,每個成名中醫,或凡有成就的醫家無不有自學的經歷,中華民國時期北平地區自學教育成才僅是全國的縮影,但透過這一滴水也能映出太陽的光輝。我們今天對前人自學經驗進行深入的研究,使其古為今用,這對改進新時代的中醫藥的學習教育也很有必要。中華民國時期中醫自學經驗歸納有如下兩方面。
1.自學者有一定的文、史和其他相關學科的基礎
醫學是多門學科知識的綜合,要學好醫學成為名醫,必須具備相關學科的知識。注意讀閱經史、天文、歷史、地理、數學等,博覽群書,廣泛涉及,可以開闊視野,啟迪思維。俗言道:“仕入學‘大夫’,如快刀切豆腐。”可見,學習好相關知識的必要性。
古時儒與醫相通,名儒多是大醫,大醫如孫思邈、傅山,他們同時也是大儒。有了其他學科的基礎才能學習好醫學知識,進而成為一代蒼生大醫。如現代醫學與物理、化學緊密相連,物理、化學方法是檢查、診斷疾病的主要手段,藥物學則與化學知識更為密切。中醫學雖也屬于一門綜合學科,但涉及物理、化學知識相對現代醫學為少,主要是經驗的積累與總結,中醫書籍,特別是經典類書籍,不但醫理深奧,而且文理艱澀難以理解,在漫長的歷史時期融合了我國科技文化的許多內容,并包含著許多哲學思想,涉及一些天文、地理知識。要完整地、準確地、系統地掌握它,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史和其他相關學科的基礎。金書田京師幼師畢業,趙樹屏畢業于順天高等師范英文系,關月波青年時曾任儒學教師,張文祥曾讀十年私塾,王石清在北平清河師范學校任教,吳濟拯曾讀過北平大學預科,趙錫武讀過私塾,他們均具有古代文史及相關學科的知識,故通過自己努力學習而成為一代名醫。
2.自學者必須有刻苦學習、在實踐中積極探索的精神
認真學習中醫學理論并聯系實際,積極地在臨床實踐中探索,在臨床治驗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提高治療技術,為廣大人民解除疾苦,逐步地在人民群眾中樹立威信,擴大影響。這是民國時期北平地區名醫成功的主要途徑,更是自學成才者的主要途徑。
中華民國時期北平自學中醫成名醫者也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大家。丁德恩出身于勞動階層,文化基礎不算深厚,但他刻苦學習,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和廣大勞動群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免費為病人提供醫療服務,把病人的疾苦當成自己的疾苦,開刀時膿液不能流盡時用口吸吮,使之排盡,患者每次都十分感激。部分病人他還給與資助,這使得他有方便實踐鍛煉的基本條件,積累了豐富的醫療經驗。丁德恩不但自己成為一代中華民國時北平的外科大家,還帶出了趙炳南、哈銳川、丁光甲、仉伯賢等弟子。上述的其他幾位自學成才的代表人物也是刻苦學習、積極實踐探索的典范。
3.自學者必須有大膽質疑、勇于創新的精神
由疑而思,由思而新,釋穎而信,是獲得真理的途徑,質疑、創新是中醫自學成才的重要方法。“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歷代名醫大家都是對古人經驗大膽質疑,然后通過自己的實踐和創造,提出中醫學上創新的內容,從而成為一代宗師者。華佗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努力創新,終于以外科學的麻醉術與健身防老的五禽戲而聞名于世。金代劉河間在深研《黃帝內經》的基礎上,根據自已的臨床實踐,提出六氣多從火化的觀點,治病多用寒藥,創寒涼學派。張子和則對古人多用補法提出質疑,結合自己的經驗,創攻下派的新說。李東垣則在臨證過程中,發現不能生搬傷寒方用治時病,在深研《黃帝內經》的基礎上,創補土學說。朱丹溪在學術上從不自滿,取三家經驗之長,揚醫、《易經》、《黃帝內經》之旨,創滋陰學說。可見大膽質疑,努力創新,才使他們成為醫學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清代王清任是敢于大膽質疑和創新的代表,他對人體臟腑經絡三焦在古醫籍的記載大膽質疑,于是親自進行尸解和現場觀察,終于對人體臟腑三焦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創活血化瘀學說,所著《醫林改錯》一書,字雖不多,但在醫學史上卻有著重要的價值。
中華民國時期北平地區的自學中醫者也是對前人理論大膽質疑創新者。蕭龍友治療溫熱疾病,不拘泥于經典理論,錄于在運用中質疑探索,石膏劑量達數斤之多,收效甚好,實為創舉。楊浩如治療精神疾病力倡中西并論,創立多種方法,為后世治療此類疾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王景增則是治療肝炎有獨到經驗的醫家。他祖籍河北新安縣安州鄉,出身中醫世家,自幼耳聞目睹,對祖國醫學產生濃厚興趣,刻苦自學經典著作不倦。王景增15 歲時從老家來京,客居二祖父北平名醫王元甫家中,一面參加勞動料理家務,一面繼續刻苦自學中醫知識,攻讀中醫有關名著,又受二祖父親切教誨五年余,打下了牢固的理論基礎,并熟練掌握中醫的四診八綱、理法方藥等診治技法。在1942 年北平市政府舉行的中醫考試中通過考試,取得中醫師合格證書,獲準開業行醫。他診治肝炎疾病結合中醫理論,借助西醫檢查診斷,創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總之,自學成才是教育的一種重要補充手段,是任何成名醫家都要經歷的過程,如現代的研究生教育主要靠自學,繼續延續著這種教育方式。中華民國時期北平地區的自學中醫教育形式給現代的中醫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經驗。隨著現代技術的飛速發展,教育工具的改進,網絡教育將成為重要的一種教育形式,自學教育在中醫藥教育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