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磊,付少平,張雅茜
摘要:農業生產的特性、我國基本農業經營制度的局限性以及我國農業發展落后的現實等因素決定農業產業化必須有政府參與,實施政府引導。政府引導須要從思想、組織、規劃、技術、信息等方面展開,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農民意愿,尊重客觀規律,引導農民積極發展涉農產業,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實現農村經濟社會的大發展、大繁榮。
關鍵詞:政府引導;農民;農業產業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9-0038-03
農業產業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由于歷史的和現實的諸種原因,中國廣大農村仍然是小農經營占主導地位的傳統農業社會,農戶經營構成農業生產的基本單位,其數量多,規模小,組織松散,產業結構單一,抵御風險能力弱,生產力水平低下。因此,人們認為,只有發展設施農業,進行規模化生產,實行大型農場加企業等模式,才能實現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現代化。但從中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家庭經營最能適應中國農村和農業發展的要求。中國人多地少、資源匱乏的國情決定中國必須走有自己特色的農業現代化之路,必須堅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本形式的農業經營制度,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顯著特征。在現階段的中國,“農戶經營是最適宜的農業經營方式之一,農戶經營以其靈活和內部分工的協調性使其生產方式不僅適合傳統農業,也同樣適合現代農業,農戶有接納任何先進農業技術科技的潛力和機制”。[1]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并非必須消滅小農,并非必須大規模一體化,必須充分認識和肯定現階段小農經濟和農村家庭生產方式存在的必然性和現實合理性,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基本制度不動搖,在此基礎上大力發揮政府作用,引導農民積極探索,采用先進技術和先進管理方式來發展農業產業。
一、什么是政府引導
農村工作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地方政府在農村工作中存在著兩種現象,一種是得過且過,無所作為,對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結構調整沒有明確的思路,停留在文件和口號的層面,消極應付,使農業發展處于自發無序狀態。另一種是行政干預,包辦強制。層層下達指標,硬性推廣,沒有充分考慮當地實際情況和農民的意愿,損害農民利益。這兩種工作方式都不能調動農民積極性,不利于農村和農業發展,使得農民對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產業“在思想上有所疑慮,在行動上有所保留,結構調整的進展與形式發展的需要及政府的愿望之間存在較大差距”。[2]
政府引導是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職能之一,是對自由放任型和干預型政府職能的揚棄。政府引導的宗旨是在引導社會總體的進步和發展方面發揮積極的、主動的和創造性的功能。政府引導要求政府在社會管理中擔負起關鍵性的、實質性的引導功能,具有前瞻性并把握社會發展的方向,創造性地提出社會發展的規劃,站在社會發展的前沿來引領各種各樣社會的管理力量去實施對社會的全面管理。政府引導是一個自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通過發揮積極、主動、科學的引導功能,通過提供最優質的服務,擔負起建立和諧社會的歷史任務[3]。相應地,政府引導農民發展產業就是政府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采用提供信息、技術、規劃等涉農服務,發掘農業內部和農民內部的資源潛力,注重內部激活,通過提供服務來引導農民,通過引導來服務農民。通過采用現代科學技術逐漸改造傳統粗放的農業生產方式,以市場為導向,發展高效優質農業,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擴大農產品市場,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和農業農村社會發展。政府引導變傳統的“扶著農民走路”為“引導農民自己走路”,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注意發掘農村潛力,注重調動農民積極性,在工作方式上更加積極主動,更加富有靈活性。
二、政府引導的必要性
黨國英指出,三農問題就是“農業效率問題,農村就業問題,農民權利問題” [4],在中國的廣大農村,大量中青年勞力進城務工,造成城市中農村人口暴漲而農村勞動力外流,農村土地大量撂荒,新技術和新品種推廣緩慢。解決三農問題,消除城鄉二元,不能單純通過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就業,更要提高農業生產能力,改善農民生活條件。
中國共產黨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基礎地位。當前我國農業基礎薄弱,農民發展產業的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改造傳統農業,調動農民積極發展農業產業,提高農業生產力,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必須依靠政府,在政府的引導下采用先進技術,采取先進組織形式發展現代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具體而言,以下幾個方面原因決定在農民發展農業過程中政府引導的必要性。
(一)農業生產的特性要求政府引導
“農業是人類通過社會生產勞動,利用自然環境提供的條件,促進和控制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動過程取得人類社會所需要的產品的生產部門”。[1]農業生產與工業生產最大的區別在于,前者受到自然環境變化以及生物生命規律的顯著影響。盡管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但自然災害依然威脅著農業生產,使農業生產具有很大的風險性,這決定農業生產先天具有脆弱性。農業的風險性和周期性導致小農經營的中國農民在發展農業產業方面保守不前,嚴重影響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和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威脅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
農業的第二大特性是其具有準公共性。農業關系到人民的吃飯問題,是國家穩定的重要基石。縱觀歷史,饑荒總是引起社會大動蕩。“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穩定就沒有全國穩定,沒有農民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全面小康”。[5]農業的這些特性及重要性決定政府不能袖手旁觀,放任自流,必須引導。
(二)我國農業發展落后的現實需要政府引導
當今世界各國都制定出一系列優惠保護措施扶持農業,保護農民利益,保證農業生產穩定。相比之下,中國的農業問題更為突出,農業產業化才剛剛提上日程,13億人的吃飯問題始終對農業發展提出迫切要求。我國存在龐大的素質低下的農民數量,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生產技術條件落后、自然環境的惡化、災害頻發、耕地不斷受到侵占、城鄉二元結構深層次矛盾突出、農業生產效益低下、農民利益受損、生產積極性不高等諸多因素都使我國的農業生產形勢十分嚴峻。改變長期落后的農業生產狀況,營造質量高、產出大、效益好、保障有力、充滿生機活力的現代農業生產局面需要政府的引導,推動農業快速健康發展,改變我國農業在國際合作與競爭中面臨的新困難和新挑戰更需要政府引導。簡言之,改變農村、農業落后局面,實現國家宏觀目標要求政府引導。
(三)家庭經營的缺陷需要政府引導
我國農民數量眾多,農村發展相對落后,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本形式的農業經營制度比較好地適應了中國農業發展的要求,必須堅持這一基本制度。但毋庸置疑,該制度也存在很大缺陷。作為經營主體的農民分散原子化,力量薄弱,在市場化條件下不可避免處于弱勢地位,極容易受到市場風險的危害——分散的農民缺乏資金和技術,缺乏與市場博弈競爭的實力。在信息不透明的情況下,農民缺乏宏觀規劃的能力,發展生產往往盲目跟風,扎堆盲從,結果谷賤傷農,利益受到極大損害。為了規避風險,農民采取消極生產的策略來應對,嚴重制約農業先進技術的使用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阻礙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農民并非不想做大做強產業,也并非保守愚昧。相反,中國農民從來不缺乏創造力,一部波瀾壯闊改革開放史,既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創造史,也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史。從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冒著生命危險大包干,到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到小城鎮蓬勃發展,再到千百萬農民外出就業帶動億萬農民致富增收,無不是農民的創舉。
因此,在市場機制還不完善的條件下,在尊重市場機制作用的前提下,提供服務,降低風險,創造條件,激發農民積極性,政府責無旁貸。通過政府引導農民發展產業,可以彌補家庭經營制度的缺陷,降低農民在市場化條件下的風險,激發農民創造性,推動農業增產,實現農民增收,農村繁榮。
三、如何進行政府引導
政府引導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實行政府引導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思想引導
馬克思主義認為,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和動力,思想支配行動。有正確的思想才有正確的行動,有積極的思想才有積極的行動,有統一的思想才有統一的行動。培育新型農民,首先要從思想上入手,塑新農民精神風貌,培養頭腦靈活、有上進心的農民,把農民的致富愿望和應用先進技術、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效優質農業的需要結合起來。目前,政府的農村思想輿論工作形式單一,渠道不暢,缺乏感召力和親和力,不易為農民接受。要高度重視思想引導工作,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媒體,多渠道、多層次宣傳先進思想文化,使農民能夠接觸到先進思想文化,認識到改變傳統生產方式,利用先進技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思想上樹立農民的自主意識,主動意識,為開展工作打好堅實的思想基礎。
(二)特色引導
我國農產品市場已經進入賣方市場時期,競爭激烈的農產品市場催生了以特色求生存、求發展的特色農業。特色引導就是引導農民發展本地有優勢、有特色的農業產業,將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開發為區域內特有的名優產品,轉化為生產特色商品的現代農業。特色農業的關鍵之點就在于“特”,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特、與眾不同。引導農民發展特色產業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基礎工作:一是做好規劃研究。規劃要從本地自然地理環境等實際條件出發,引導農民發展本地切實可行的項目,切忌盲目模仿別人。二是做好市場研究。在認真研究本地實際情況基礎上,選擇那些銷路好、效益高、前景好、在市場上有優勢和有競爭力的項目。如果盲目引導農民搞特色,勢必事與愿違,損害農民利益,得不償失。
(三)技術引導
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農業科技,引導農民發展產業更離不開技術引導。農民掌握先進實用技術就會自覺自愿探索前進??梢杂烧峁┩茝V技術的平臺,通過技術推廣的催發帶動作用,引領農民發展產業。由于體制原因,我國長期是,一方面,農民缺乏技術,渴望技術;另一方面,我國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率低下,大量農業生產實用技術沒有通暢的途徑送到農民的手中。所以,政府應該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方針,根據本地實際和產業特色,主動出擊,與科研單位建立合作關系,積極尋求技術支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長期的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政府推動下,以大學為依托,基層農技力量為骨干農技推廣新模式”,結合區域農業主導產業發展需要,建立了一批試驗站及農村試驗示范基地,構建了大學科技推廣的集成平臺和科技成果進村入戶的快捷通道,做到了先進技術擁有者直接面對農民,加速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陜西省地方政府(例如白水縣),正是采用這種模式,積極和科研院校聯系,開展“校地合作”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蘋果產業,從而做大做強了本地產業。其次,群眾中蘊涵著無窮的智慧力量,要充分發掘群眾內部的力量,特別是把農村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各類鄉土人才組織起來,加強技術指導和技能培訓,培訓農民技術專家,使之成為技術骨干。鄉土人才來自群眾,來自生產實踐第一線,最容易推動先進實用技術在群眾中的推廣。第三,進行典型示范。農民有著眼見為實的樸素認識方式,典型示范對農民最有說服力,最能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通過示范,以點帶面,全面帶動。
(四)信息引導
在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及時準確的信息起著關鍵作用。信息決定市場,決定銷路,決定收益。我國農業信息服務落后,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盲目性較大,長期處于不利的競爭地位。為了改變信息混亂無序,政府應該充分利用其掌握全局信息資料的優勢,建立相關機構 ,完善信息服務機制,為農民提供詳細及時的信息。通過提供信息服務,引導農民理性規劃,有選擇地發展產業。在信息網絡建設中,要發掘多種渠道,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書籍覆蓋面廣的優點,同時注重新興網絡資源的開發利用,建立專門網站和數據庫,供農民了解相關資料,為農民決策提供參考。在信息引導方面,需要在三個方面下工夫,一要信息及時,二要信息準確,三要方便獲取,能被農民方便獲取。
(五)組織引導
在社會主義市場化條件下,農民已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問題在于我國農戶分散,經營規模小,分散的家庭經營缺乏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支撐,生產過程難以標準化,生產監控難度大,加上多部門多頭管理,各自為政,造成農業結構調整緩慢、新技術推廣困難、農產品質量問題頻發等問題。只有農民建立起自己的組織,使農民由一盤散沙變為組織起來的整體,才能彌補分散經營的不足,增強農戶抵御經營風險的能力。所以,政府必須積極引導,扶持農民建立自己的組織協會,對鄉村集體企業和生產大戶進行引導和扶持,通過協會將分散經營的農戶組織起來,提供信息、交流技術、開拓市場、打造品牌、開展深加工,進而實現自我服務和自我發展。在組織引導方面,首先要使農民個體意識到自身力量有限,使其基于自身利益的維護而自發聯合,主動自覺地組織化,由政府進行引導和監督,保證個體的意愿得到充分體現,個體權利得到充分保障,保證組織發展保持健康方向。通過組織引導推動組織建設,培育公共精神 ,積累社會資本,達到保障農民利益的目的。
四、小結
發展農業產業受到諸多制約,如何提高農業收益,如何解決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素質低下的問題,解決農業生產資金短缺、制度與政策不完善等問題,絕非簡單幾方面的工作就能解決。政府引導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在實施政府引導的過程中必須認真實踐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和統籌兼顧。一要深入了解當地實際情況、一切從實際出發,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下發揮能動性,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尊重農民意愿,汲取農民智慧,合理運用自然規律為農民服務。二要堅持解放思想,不斷推進改革創新,探索新思路、新方法,與時俱進,根據條件的改變改進引導方法。三要不斷加強政府職能建設。要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把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莊嚴使命。正確實施政府引導,帶動農民改造傳統農業,因地制宜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參考文獻:
[1] 朱啟臻,陳倩玉.農業特性的社會學思考[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8,(1):68-75.
[2] 李振堂.發揮政府引導作用 加快農業結構調整[J].改革與戰略,2001,(1):29-32.
[3] 劉瓊蓮.論引導型政府職能模式在和諧社會建構中的作用[J].鄭州大學學報,2005,(6):72-75.
[4] 黨國英.中國農村改革與發展模式的轉變——中國農村改革30年回顧與展望[J].社會科學戰線,2008,(2):8-24.
[5] 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8-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