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巖
摘要:《食品安全法》中確立了“十倍賠償”的懲罰性賠償制度,這有助于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并有效遏制食品侵權事件的發生。但該項制度實施以來,遇到了“舉證難”、“賠償數額不合理”等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基于對懲罰性賠償的法理分析,同時結合對相關實例的研究,旨在為這一制度的進一步發展略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懲罰性賠償;制度;法理基礎;完善
中圖分類號:X83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9-0149-02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食品安全法》以全新視角構建了食品安全法律保障制度,其確立的“十倍賠償”制度一直備受矚目。新制度增強了人們的消費信心,有利于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但是,各地出現類似糾紛時,處理過程中也遭遇了一些障礙。本文基于對懲罰性賠償的法理分析,同時結合對相關實例的研究,旨在為這一制度的進一步發展略盡綿薄之力。
二、“十倍賠償”制度的理論探究
“十倍賠償”屬于懲罰性賠償(punitive damages)。懲罰性賠償(punitive damages),也稱示范性賠償(exemplary damages) 或報復性賠償(vindictive damages),是指由法庭所作出的賠償數額超出實際損害數額的賠償[1] 。懲罰性賠償制度是英美法系中普通法的一種法律救濟措施[2]。最早確立于英美侵權行為法中,如今已在英美法系國家得到了廣泛認可,并且為諸多大陸法系國家所借鑒。
此前,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我國立法上應用范圍比較狹窄,而且在賠償數額方面僅規定為 “一倍”。此次《食品安全法》中“十倍賠償”的規定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立法實踐中都是很大的突破。實際上,在《食品安全法》中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具有其深層次的法理基礎。
(一)《食品安全法》中賠償責任的屬性
筆者認為,《食品安全法》中賠償責任的經濟法屬性,是在《食品安全法》中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最深層次的法理基礎。
市場經濟的一大特點就在于自由競爭,但如果經濟主體在競爭過程中過分地強調這種自由,就可能對其他經濟主體的利益造成損害。經濟法在立法時以維護公共利益為出發點,要求任何市場主體在進行市場行為時,不能一味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忽視對社會公共利益的關注,否則就要受到法律的追究。這一點是由經濟法堅持“社會本位”的屬性所決定的。
《食品安全法》是國家在規制食品經濟秩序的過程中制定的法律,其立法本意在于規制食品安全問題,保護消費者的身心健康,維護社會穩定。因此,《食品安全法》應歸屬于經濟法體系,而在食品安全法中規定的責任制度應是經濟法上的責任。這種責任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對受害者所受損失的補償,更重要的是著眼于社會安定,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和諧。
(二)法經濟學中的“定價制度”
在《食品安全法》中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另一個重要的法理基礎是源于法經濟學中的“定價制度”。從法經濟學角度來看,法律責任制度不過是定價制度而已。當侵權成本與侵權收益相當時,侵權人有可能無所顧忌地實施侵權行為。唯有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提高違法成本,才能體現法律責任的懲罰功能。
21世紀以來, 大公司和大企業蓬勃興起, 各種不合格的商品導致對消費者損害的案件也頻繁發生,懲罰性損害賠償逐漸適用于產品責任, 同時賠償的數額也不斷提高[3]。當生產者和銷售者違反《食品安全法》的規定生產和銷售了不合格產品時,從法經濟學的角度,也應讓其對所侵害的社會成本進行補償。經營者作為理性的經濟人,他們會平衡經濟效益和違法成本之間的關系,一旦出現違法成本高于經濟效益的情況,經營者就會自動減少違法行為。
三、“十倍賠償”制度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及分析
毫無疑問,《食品安全法》中的“十倍賠償”規定具有重大意義。但我們也應看到,該制度對具體的構成要件沒有進行規定,而且對數額的規定過于單一,因此,在消費者請求賠償過程中的指引作用并不是十分明顯。以下結合《食品安全法》中賠償制度的特征對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
(一)舉證難
按照《食品安全法》規定,十倍賠償前提是“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那什么情況才算是“明知”呢?在諸多案例中,商家都表示并不明知食品是有問題的。例如,一位消費者購買了真空包裝的鳳爪,出現質量問題后索賠時,超市并不認可。原因是:對真空包裝且有合格證明的食品,商家銷售前是不能“明知”其有質量問題的。
在以往,只要消費者出具了醫院的診療報告和保留了發票等證據之后,就可以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要求退一賠一,但現在如果要求十倍賠償,就意味著消費者要舉證商家“明知”食品變質而銷售的證據,這無疑提高了消費者舉證的難度。
(二)食品消費金額小,索賠成本高
食品因自身性質決定了消費者購買的數量不會太大,總價也不會太高。當發現食品不符合安全標準時,消費者的確可以上法庭主張十倍賠償,但是消費者必須先去鑒定食品有質量問題,或主張銷售者“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而且要支付律師費、訴訟費、交通費等費用,還要耗費很多時間和精力。索賠成本高,會使消費者索賠的積極性大大降低。事實上,要讓消費者有動力來推動訴訟,就必須建立便捷有效的懲罰性賠償機制。
(三)賠償金額單一且偏低
《食品安全法》中規定的懲罰性賠償數額為“價款的十倍”。實踐證明,單一的賠償金額難以適應社會生活的需求。比如五元錢的啤酒,十倍的賠償金也只有五十元。而消費者如果提起訴訟程序,要交的各種費用遠不止這個數目。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大多會選擇和解、退換貨物等方式來解決問題。還有的消費者甚至直接選擇不去索賠。有學者提出,作出這樣一種機械死板卻毫無回旋余地規定的最大好處在于替法官免去了思考的痛苦,最直接的壞處卻在于使賠償喪失了應有之義[4]。
筆者認為,單一的賠償金額難以實現實質公平。比如,一家企業故意生產危害人體健康的食品,而另一家企業只是由于過失造成食品質量不合格,他們所受的處罰是沒有差別的。這有可能讓故意生產不合格商品的企業更加肆無忌憚。
四、對“十倍賠償”制度的思考與建議
“十倍賠償”制度不僅可以激勵消費者積極捍衛自身的權益,而且能夠有效地打擊、遏制危害食品安全的行為。但如何將這一制度在實踐中得到更好的應用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對這一制度進行完善。
(一)懲罰性賠償的適用條件
我國《食品安全法》僅規定了“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的情況消費者可以請求“賠償”,并沒有對其適用條件進行進一步的闡述。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界定:
第一,行為人存在主觀故意或重大過失。也就是說,在適用懲罰性賠償時要考慮主觀惡性程度。因為懲罰性賠償具有不同于普通賠償責任的嚴厲性,如果過分廣泛地應用有可能造成負面影響。
第二,侵害結果的存在。在訴訟過程中,原告應該對受害情況、侵害程度等提出有力的證據。實際上,受害人能夠請求的賠償應依據受害人可以證明的損害狀況來確定。
第三.因果關系的存在。食品消費造成的損害一般潛伏周期比較長,造成了損害后檢測周期也較長。消費者可能因為擔心遇到舉證障礙而面臨敗訴,不愿提起訴訟。因此,在司法實踐中確定因果關系時,可以采取相對寬松的確定方式,以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二)關于賠償數額問題
在英美法中,懲罰性損害賠償金的數額由陪審團進行裁決。陪審團在確定處罰性賠償數額大小時,考慮的因素如下:一是被告行為的可指責程度;二是與補償性賠償金構成合理比例;三是以往判例。
如何突破我國《食品安全法》中單一賠償數額的限制?有學者提出,應該在綜合考量食品之多樣性基礎上,設置不同類別的賠償標準。比如低價食品與高價食品的賠償標準應有所區分[5]。
筆者謹慎地認為,懲罰性賠償的目的在于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并保證正常的經濟秩序,在確定具體數額的時候,應結合企業的具體情況。因為從經濟法的角度來說,在社會上影響較大的企業應該擔負更大的社會責任,因此在其商品出現問題時,也應當負擔更大的賠償責任。
綜上所述,借鑒英美法的經驗,結合我國司法實踐,在確定賠償標準時可以考慮以下因素:1.侵權人的主觀過錯程度;2. 受害人損失狀況;3. 侵權人的財產總量、市場地位;4. 各地區經濟發展狀況。
結語
《食品安全法》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確實增強了消費者的維權信心,從長遠來看,對于優化食品消費環境、增強食品安全有重要意義。但社會是不斷發展的,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天衣無縫地與現實相對接。我們所要研究的,就是如何在現行法律框架下將這一制度進行良好的運用,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從而讓其發揮更大的作用。
綜上,在“十倍賠償”制度的基礎上,細化索賠程序、加強社會監督、完善舉證機制,能夠讓消費者在維權的道路上更加順暢,也能讓司法裁判過程更加簡要,從而降低索賠成本、司法成本。如此,我國懲罰性損害賠償的體系就能逐步建立起來。
參考文獻:
[1] Note ,“Exemplary Damages in the Law of Torts”,70 Harv.L.Rev.517,517(1957),and Huckle v.Money,95Eng.Rep.768(K.B.1763). 轉引自王利明.懲罰性賠償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0, (4):112.
[2] 王利明.民法典·侵權責任法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662.
[3] 王利明.懲罰性賠償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0,(4):113.
[4] 李響.我國食品安全法“十倍賠償”規定之批判與完善[J].法商研究,2009,(6):44.
[5] 孫國輝,張爽.淺析“十倍賠償制”的適用范疇——詮釋《食品安全法》第96條[J].商品與質量:理論研究版,201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