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鵬,李 博
(1.上海市青浦工業園區政策研究中心,上海201700;2.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上海200052)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能源消費不斷增長,能源短缺問題困擾著經濟的持續發展。另外,CO2等溫室氣體排放造成了全球氣候變暖,而傳統能源生產與消費是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來源。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既可以提供新的能源,緩解能源短缺問題,也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取得良好的環境效應。上海作為國際性大都市和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承擔保護環境的責任和義務,可以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并在全國起到示范作用。
上海是我國國內第一個開始實施綠色電力機制的城市,在發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隨著美國發起新能源革命,世界各地相繼掀起了發展新能源的熱潮。上海各界對新能源產業發展問題也在進行廣泛討論,不少人認為上海應該抓住機遇,大力發展新能源裝備業。上海大力發展制造業,為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提供新能源裝備,其作用毋庸置疑。而發展可再生能源,同樣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1.1 上海能源消耗情況
能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動力,對保證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起到重要作用。上海是一個人口密集,自然資源稀缺的城市,能源對城市的發展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隨著上海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費的總量也隨之增長。自1985年以來的20多年間,上海的能源消費年均增長速度為5.66%。1995~2003年的8年間,能源消費年均增長率為5.2%。2007年上海能源消費總量達9 700萬t標準煤,人均能源消費量達到5.22t標準煤。上海能源消耗基本情況[1]見表1。

表1 主要年份上海能源消耗基本情況
2.1.2 上海能源消費結構
上海也是一個缺乏能源資源的城市。所需使用的能源大部由外省市調入。“九五”時期前3年,煤炭的最高消費比重占全市能源消費的70%左右。本市的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煤炭消費仍是上海的主要能源。但經過近幾年的努力,特別是自市政府提出“十五時期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和“上海工業煤炭消費總量實現零增長的設想”以來,采取能源結構調整與產業結構相結合、能源結構調整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能源結構調整與加強能源管理強化節能工作相結合的方針,在“十五”期間的前4年,煤炭消費占全市比重穩步下降。表2為上海一次能源消費結構。2007年,煤炭消費占全市能源消費的比重為55.11%。2007年上海能源消費總量7 266.85萬t標煤,是1985年2 553.21萬t標煤的2.85倍,1990年 3 191.06萬t標煤的 2.28倍,1995年4 465.87萬t標煤的1.63倍,2000年5 492.08萬t標煤的1.32倍。能源的大量使用一方面為上海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動力,但同時也為上海城市的生態環境、安全等方面帶來影響。

表2 上海一次能源消費結構
2.1.3 上海對新能源的利用
上海在對各領域開展節能改造的同時,也非常重視對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開發,而且發展潛力巨大。上海的風力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地處北緯31°,屬中緯度地區,緊靠上海出海的長江口區,屬我國風能資源較豐富區之一。上海電力部門在南匯和崇明東部海岸各設立了50m高的測風塔,據2年來的測風結果顯示,50m高度年均風速達6.7m/s(近兩年平均風速為歷年來最低)。經與附近氣象站歷年數據進行相關分析結果,多年平均風速可達7.1m/s,平均有效風能密度達329W/m2。年有效風力為4~25m/s累計時間可達7 300h以上。崇明風速與南匯相近,稍高0.1m/s。按年上網電量估算的設備利用小時為2 000h左右。據估計,上海具有3 000MW潛在風能資源開發潛力,而且有可供大規模裝機的淺灘[2]。目前已建成總裝機容量為24.4MW的陸上風電場,正在建設中的100MW,總裝機容量達10萬kW,將超過目前全市風電容量之和。30多臺風機每臺發電功率達3 000kW,是滬上現有最大風機的2倍。
上海還開展薄膜太陽電池、聚光太陽電池以及太陽能建筑一體化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上海已具備一定的太陽能科技研發和裝備制造能力,同時還將結合崇明生態島和世博園區建設,開展兆瓦級光伏電站示范工程,目前上海光伏發電已安裝累計達1.8MW,正在安裝3.4MW。上海具備一定的可再生能源資源,特別是風能資源。可再生能源可以成為上海能源供應的有效組成部分。
上海是一個人口多、經濟發展速度快的特大型城市。環境問題一直困擾著上海,如空氣污染、水質型缺水等。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對環境質量的要求也相應提高。
2.2.1 環保上的資金投入
1990年代以來,上海對環保的投入不斷加大,環保投入的增長速度超過了經濟增長速度,環保投入占GDP的比重由“八五”期末的1.89%上升到“九五”期末的3.12%。5年累計投入506.79億元,比“八五”增加366.28億元,1998年以來連續3年超過100億元,2000年達到141.9億元,創了歷史最高水平。2000年以來,通過滾動實施環保3年行動計劃,每年的環保投入占同期GDP的3%以上(見表3)[3],上海建立了全社會協調推進環境保護的工作機制,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這些努力使得上海在經濟快速發展和消費水平顯著提高的同時,環境質量逐步改善。今后幾年,上海環保投入還將保持在3%以上,重點解決上海的重大環境問題。

表3 上海市環保投入(2001~2007)
巨額的投入,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截至2008年10月底,二氧化硫在2007年排放量49.78萬 t的基礎上削減4.8%,化學需氧量在2007年排放量29.44萬t的基礎上削減3.8%。目前,上海市二級及以上污水集中處理能力已超過500萬t/d,90%以上保留工業區污水得到集中處理,累計已有852萬KW電廠機組脫硫改造設施投入運行,市級環保重點監管工業企業污染排放達標率穩定在90%左右。上海在經濟保持快速發展的情況下,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逐年下降,上海市環境質量總體有所改善。以API指數表征的環境空氣質量穩步改善,優良率連續5年穩定在85%以上。水環境質量穩中趨好,蘇州河水質得到改善,中心城區河道基本消除黑臭,黃浦江、長江口、集中式水源地水質基本保持穩定,主要水體中高錳酸鹽指數和五日生化需氧量濃度呈穩中略降趨勢。
2007年,環境監測數據顯示,上海市生態環境質量總體上穩中趨好,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328d,比2006年增加4d,優良率達到89.9%,為歷史最高。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濃度分別較2006年改善10%和16%,大部分區縣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也較2006有所上升。在城市建設大規模推進的情況下,上海市區域降塵量為8.0t/km2·月,與2006年持平;上海市地表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大部分重點整治河道水質與2006年基本持平,黑臭斷面數有所減少,松江、南匯重點整治河道水質較2006年分別改善14.1%和7.7%;本市區域環境噪聲達到相應功能區的標準要求,區域環境噪聲夜間時段和交通噪聲晝間時段的平均等效聲級較2006年均有下降。
2.2.2 環境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上海市生態環境質量總體上穩中趨好,但環保中仍然存在問題。如2007年,上海市二氧化硫年日均值為0.055mg/m3,雖低于《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二級標準中的年平均限值,但較2006年上升0.004mg/m3;可吸入顆粒物年日均值為 0.088mg/m3,低于《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二級標準中的年平均限值,但較2006年上升0.002mg/m3;2007年,上海市降水pH平均值為4.55,酸雨頻率為75.6%,較2006年上升19.2個百分點。近5年上海市酸雨污染呈逐年上升趨勢見圖1。

圖1 2003~2007年上海酸雨和降水pH值變化趨勢
因此,上海市改善環境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特別是在2010年,上海將舉辦舉世矚目的世博會,實踐“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對上海的環境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突顯出上海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做好污染物減排工作,是上海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是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重點,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上海市政府于2007年8月13日發布了《上海市節能減排工作實施方案》,這一方案的出臺有利于上海市進一步做好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工作。
2.2.3 上海市的節能減排計劃
《上海市節能減排工作實施方案》提出了上海節能減排工作的主要目標(見表4)。到2010年,上海市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比 2005年下降20%左右;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比2005年削減15%,二氧化硫(SO2)排放量比2005年削減26%(見表5);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80%;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6%以上。加快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市建設,把經濟社會發展真正建立在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礎上。

表4 2006~2010年上海市化學需氧量減排計劃
截至2008年10月底,二氧化硫在2007年排放量49.78萬t的基礎上削減4.8%,化學需氧量在2007年排放量29.44萬t的基礎上削減3.8%。目前,上海市二級及以上污水集中處理能力已超過500萬t/d,90%以上保留工業區污水得到集中處理,累計已有852萬kW 電廠機組脫硫改造設施投入運行,市級環保重點監管工業企業污染排放達標率穩定在90%左右。上海在經濟保持快速發展的情況下,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逐年下降,上海市環境質量總體有所改善。以API指數表征的環境空氣質量穩步改善,優良率連續5年穩定在85%以上;水環境質量穩中趨好,蘇州河水質得到改善,中心城區河道基本消除黑臭,黃浦江、長江口、集中式水源地水質基本保持穩定;主要水體中高錳酸鹽指數和五日生化需氧量濃度呈穩中略降趨勢。

表5 2006~2010年上海市二氧化硫減排計劃
而大力開發使用可再生能源,可以有效減少污染物排放,為上海環境的進一步改善提供了可行的途徑。這也是上海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是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重點,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
目前上海正在努力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這既是上海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提升形象的重要一步。加強環境保護是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必然要求,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柱。必須把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戰略位置,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更加重視和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經濟、環境、資源的協調平衡,是國際大都市發展所面臨的共同問題。保護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上海實現振興、走向繁榮的必由之路。上海已經作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申博承諾,作為國際大都市的上海,人們對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率先與聯合國相關機構合作,開展環境友好型城市項目,是對國家提出的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積極響應。上海將以2010年世博會為平臺,向世界展示上海建設環境友好型城市的努力和取得的進展。
在越來越重視環保的今天,上海實施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這其中既有解決越來越緊缺的能源需求的考慮,也是建立資源節約型城市、環境友好型社會和提升城市形象的內在要求,對于全國的環保以及清潔能源的發展都有很好的示范和促進作用。作為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上海應當率先在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方面有所作為。上海經濟發達,企業和居民的社會責任感強,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具有堅實基礎。上海是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作為長三角的龍頭和重要的國際大都市,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自1992年以來,上海經濟連續16年兩位數增長,高于全國平均2.2個百分點。我國環境形勢非常嚴峻,“十五”環境保護計劃指標沒有全部實現,如果上海通過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實現污染物的有效減排,將為全國開辟一個有效的環境保護途徑。
上海的環保工作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發展可再生能源,將探索出一條特大型城市走社會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模式;更加突出環境管理體制機制和政策創新,變“被動”為“主動”保護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
[1]上海市統計局.主要年份上海能源消耗基本情況[EB/OL].Http://www.stats.sh.gov.cn/2005 shtj/index.asp.
[2]張希良,汪婧.上海風電前景與政策分析[J].中國投資,2004(15):48~51.
[3]上海市環境保護局.2001~2007上海市環保投入[EB/OL].Http://www.sopb.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