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慶紅
(貴州省第二測繪院,貴陽550004)
外業調查以村為單位,權屬調查與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同時進行。將1∶10 000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庫內容與1∶10 000SPOT5衛星正射影像疊加,形成外業工作底圖。權屬調查中未發生變化的以原土地詳查權屬調查成果為準,對發生變化的進行變更調查。地類調查先對土地利用分類界線及其他各種界線進行室內預判,解譯土地利用變化信息、制定外業調查方案。對于重要調查的內容,必須以影像為準,野外重點調查核實,保持土地更新調查成果的現勢性和圖形、屬性數據、實地三者的一致性。并在此基礎上與最新的土地變更調查數據進行銜接,建立更新后的土地利用數據庫。
土地利用更新調查工作是一項技術性極強的工作,為保證工作的連續性,工作過程中堅持統一部署、統一工作方案、技術標準、驗收標準的原則。
土地利用更新調查工作除了要準確反映修文縣土地利用的現狀,還要能滿足農用地分等定級評估工作、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登記發證工作的要求,尤其是正在開展的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工作,同時還要滿足即將開展的土地利用規劃修編工作等需要。
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土地變更調查、城鎮地籍調查和已完成的行政區域勘界等成果資料,以節省工作時間和成本。
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先進技術手段、方法,勇于創新,提高整個更新調查的技術含量,加快調查進度,降低成本,提高工作質量。
項目的實施由貴州省第二測繪院負責項目的具體實施,由修文縣國土資源局負責配合、協調工作。
3.1.1 準備階段
在項目正式實施前,貴州省第二測繪院從技術、資料、人員培訓等方面進行了布置,2006年1月開始影像糾正融合,詳查數據庫、歷年變更調查資料分析,各種培訓也同時啟動。
3.1.2 內業預處理
收到SPOT 5衛星影像數據進入糾正和影像融合,獲得1∶10 000正射影像圖。通過已有詳查和變更調查圖與正射影像圖套合,找出已有詳查和變更調查圖與影像數據不一致的地方,確定調查重點。通過內業預判,對1992年詳查的圖斑線進行修改,對變化的地類進行重新勾繪,套合最新行政勘界的界線,形成外業調查工作底圖。
3.1.3 外業調查階段
(1)鄉、村兩級行政境界調查。將修文縣縣級行政界線按照民政部門核準的最新勘界成果,轉繪到土地利用更新調查工作底圖上,進行實地核實;鄉鎮級、村級界線利用原土地利用詳查資料結合詳查航片資料進行核對,再通過外業調查實地核實。
(2)權屬調查。利用修文縣國土資源局農村集體土地發證的資料,在外業工作底圖上進行核對,再通過外業調查實地核實土地權屬。土地權屬界線以原有的土地權屬邊界協議書和城鎮土地權屬調查資料為依據,確定集體所有土地和國有土地的權屬界線,原有土地權屬界線已變化的,按有關規定重新確定土地權屬界線。
(3)圖斑地類調查。依據統一的《全國土地分類》(過渡期適用)和原有土地利用現狀圖,結合最新的圖件資料,通過野外調查,確定土地類別和使用現狀,確定地類圖斑。
(4)線狀地物調查。實地寬度大于1m,小于30m的線狀地物作單線調繪,測量其寬度并在外業調查圖上詳細表示,寬度大于30m的線狀地物作為圖斑進行調繪。線狀地物編碼標注在其寬度量測處,同時記錄其相應屬性。
(5)零星地物調查。零星地類指耕地中的非耕地且實地面積小于最小上圖圖斑標準大于0.15畝的地塊,調查時在工作底圖相應位置繪點注記,并記錄其屬性信息(表1)。

表1 最小上圖圖斑標準
(1)整理外業調繪成果,對外業成果進行檢查,并將外業調查成果圖整理到標準工作底圖上。
(2)更新土地利用數據庫,根據《縣(市)級土地利用數據庫標準》要求,對外業工作底圖進行掃描糾正,套合影像數據,利用軟件對數據進行數據庫更新工作。按要求輸出1∶10 000標準分幅衛星影像、土地利用現狀圖、各鄉鎮土地利用現狀掛圖,及各種統計數據表等成果。
本次試點建立了嚴格的檢查機制。從內業預判,外業調繪質量,到數據庫的建立,成果圖件輸出,層層把關,每一步工作都建立了嚴格的自檢、互檢和質檢部門檢查的制度,并由廳專門成立檢查組進行預檢,保證了更新調查的質量。
(1)加強領導是搞好土地利用更新調查工作的前提條件。本次試點從一開始就得到了廳領導的高度重視,廳試點領導小組多次組織相關部門和專家就實施方案進行討論,就有關的技術問題進行專題研討,認真解決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技術難題,使本次更新調查工作得以順利完成。
(2)合理利用現有的各種數據資料,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證調查質量的有效手段。本次工作不僅利用了現勢性強、能滿足工作需要的SPOT5衛星影像資料,還充分的利用了原有詳查數據、歷年更新調查數據等資料進行有效的補充,提高了質量和效率,使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
(3)基層土地部門的密切配合是保證。針對承擔單位對地方土地現狀不熟悉的問題,以及基層土管部門對影像判讀、識圖上的欠缺,針對基層部門人員專門進行技術培訓。雙方密切配合、取長補短,不但為完成工作奠定了基礎,也培養了一批專業技術人員,為今后開展土地利用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完善質量控制環節是關鍵。應該保證影像糾正的數學精度和影像融合的影像質量,從基礎數據上加以保證。通過影像處理,影像上各種地類能夠較好的加以區分,在室內就可對大部分地類做出較準確的判讀。通過野外精度檢測,糾正的質量能達到1:1萬地形圖的精度要求。各環節嚴格把關,內業預判、外業調查、內業整理、更新數據庫等各階段成果完成后都要進行自查、互查、質量管理科檢查等工作,有效地消除了各階段出現的質量問題。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GB/T17798-1999,縣(市)級土地利用數據庫標準[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1999.
[2]艾自興,龍 毅.計算機地圖制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3]祝國瑞.地圖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