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佳佳
觀眾往往對發生在身邊的新聞事件有更加濃厚的興趣,了解身邊事情的愿望也更強烈,因此,平民化視角成了新聞報道創新的突破口。實現電視新聞的平民化,其中最重要的是題材。題材平民化,自然會得到百姓的關注。如萍鄉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的 《九點一刻》,從創建之初就深受老百姓歡迎。究其原因,是該欄目報道的內容都是百姓身邊的事,并服務于百姓,幫助解決生活難題,使得這個欄目熱線電話不斷,得到廣大群眾信任。
選擇報道角度也非常重要。一個普通的題材,如果角度選擇得好,更貼近市民,那么,電視新聞就會事半功倍,取得理想的效果。例如關于會議新聞的報道,可以把會議作為宣傳的起點,以會議的中心內容為綱,從與百姓密切相關的生活問題切入,從百姓的視角尋找報道角度,來挖掘出有意義、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并讓群眾談感受,談需求,形成受眾與媒體之間的互動。通過群眾身邊實實在在的變化,深刻廣泛地宣傳黨委政府 “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政策和舉措給群眾帶來的實惠。
在受眾意識越來越強的今天,各種媒體紛紛瞄準受眾,增強節目的服務意識,具有服務意識的新聞報道恰恰體現了地方電視臺自身的優勢。新聞節目要立足當地,多關注周圍的人物和事件,多做一些本土電視觀眾樂于接受或者期待接受的內容,老百姓在觀看時沒有距離感。萍鄉臺《豐收》欄目是一檔立足于為廣大農民朋友服務的節目,它不僅為廣大農民朋友提供各類致富信息,為農民朋友排憂解難,同時還在農民和城市居民之間架起了聯系橋梁,既受到農民朋友的好評,又受到城市觀眾的歡迎,這種鄉村服務意識也為地方電視臺節目注入了活力。
要強化服務意識還應更多地凸顯資訊優勢。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受眾面對撲面而來的海量信息有些手足無措,激烈的市場競爭也喚醒了媒體的受眾意識,這就不斷地催促媒體進行信息選擇和加工,過濾出最有價值的信息傳播給受眾。資訊也就應運而生。資訊并不同于新聞,新聞講求時效性,而資訊的范圍就寬廣得多,包括時事、財經、娛樂、生活等多方面的信息,表現形式大多是短平快的信息集合播報,節奏鮮明輕快,風格簡潔明了,便于受眾的理解和接受。可以說,從“新聞”到“資訊”的轉換,實際上是電視服務意識的強化。作為地方臺,我們應立足現實,多方面展示本土新聞信息,多角度服務大眾生活需求,統一協調各新聞欄目之間的聯系,突出對新聞節目內容的分析角度及深度,為受眾加工、整理、編排信息,從中挖掘出真正對本土觀眾有用的新聞,使資訊節目中的信息真正具有實用性、及時性和貼近性的特點。
隨著各省級電視臺上星和數字頻道的建立,觀眾的收視習慣有了很大的變化,頻道概念相對淡化,不再固定一個臺收看節目, 而是跟著節目走,這就是節目的品牌效應。因此,地方電視臺必須樹立精品意識,提高新聞節目的質量,增強新聞品牌節目的優勢。
地方電視臺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出精品的題材相對較少,但每個地域均擁有其可以挖掘的特色資源。地方電視臺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可挖掘的特色資源作為新聞報道的素材,形成新聞資源獨家占有的優勢。新聞節目從題材和內容上要很好地突出地方特色,要求記者、編輯要有立足地方特色、獨家占有素材的能力,有敏銳的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問題和捕捉新聞,要對報道的選題、角度、方式等進行構思,否則,許多出精品的題材很可能從我們身邊悄悄流失。而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地方電視臺只有真正把本土民眾最希望看到的東西體現出來,使新聞報道更有現實意義,更貼近群眾,新聞節目出精品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
做出地方特色是新聞節目出精品的關鍵。地方特色是地方電視臺的生存根基和發展之本。地方臺要充分體現出地域性特色,從欄目設置、節目形式、內容安排等方面打“特色牌”,從群眾中挖掘鮮活、真實的新聞素材,這樣的節目播出后勢必會吸引觀眾,讓當地百姓真切地感受身邊發生的一切,也真正體現了地方臺所具有的其他臺不可復制的地域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