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正確認識和處理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與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關系,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做到兩手抓、兩加強,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第二,正確認識“兩種屬性”“兩個效益”的關系,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統一。第三,正確認識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的關系,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全面繁榮。第四,正確認識和處理改革創新與加快發展的關系,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強大動力,增強文化發展活力,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第五,正確認識和處理文化與經濟的關系,不斷提高文化產業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貢獻。第六,正確認識和處理發揮政府作用與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的關系,努力形成文化建設的強大合力。第七,正確認識和處理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堅持對外開放,努力形成以民族文化為主體、積極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不斷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第八,正確認識和處理促進繁榮與加強管理的關系,通過不斷提高管理的科學化水平確保文化健康有序發展。第九,正確認識文化與科技的關系,把運用高新技術作為推動文化建設、提高文化創新能力和傳播能力的新引擎。第十,正確處理充分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積極性與培養造就大批文化領域創新型、復合型、外向型、科技型等新型人才的關系,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人才保障。(據《求是》2010年第12期)
一、從節目與節目、頻道與頻道的競爭上升到系統對系統的競爭。省級衛視頻道從節目與節目、頻道與頻道的競爭,上升到省級廣電集團與集團、臺與臺之間綜合實力的較量,成為系統與系統間的競爭。二、從播出平臺的競爭上升到產業鏈的競爭。隨著省級衛視頻道競爭的不斷升級,省級衛視頻道開始往產業鏈的上游延伸,即切入影視內容生產環節。通過從前端介入生產自制劇,把控優質電視劇資源。三、從單一電視平臺的競爭上升到全媒體平臺的競爭。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一批領先的省級衛視頻道也依托集團資源,立足內容優勢,探索多樣化傳播渠道,打造全媒體平臺,對內容資源進行多平臺分銷和發布,與受眾進行全方位接觸,以求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獲取優勢地位。省級衛視頻道的競爭,將從頻道的競爭,進入平臺的競爭。四、從產品品牌的競爭進入全頻道品牌和平臺品牌的競爭。當前省級衛視頻道之間的品牌競爭,更多的還是處于產品品牌的競爭層面。為了保證平臺的收視穩定,以及吸納更多的社會資源,在打造產品品牌的同時,領先省級衛視頻道越來越重視對全頻道品牌和平臺品牌的打造。這也可以確保即使單個產品品牌受到挑戰,也難以從總體上撼動頻道整體品牌。五、逐步進入“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的競爭。隨著省級衛視頻道強弱分化的不斷加深,“馬太效應”開始形成,省級衛視頻道進入了強勢競爭的格局。在這種情況下,“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的競爭態勢越來越顯著,“整合”將成為下一階段競爭的一個關鍵詞。(據許敏球于《傳媒》2010年第6期)
“第一時間”是模糊的時間概念,它同新聞報道中的時效要求相違背。新聞報道中涉及到時間的任何模糊用語都是掩蓋時效慢的一種手法,模糊語言表達不符合新聞時效用語應該準確的要求,應當杜絕。媒體運用“第一時間”的初衷是為強調時效性,增強新聞必須“新”的特點。但由于“第一時間”這一表述在新聞報道中的濫用,使受眾在接受信息的過程中產生疑惑:弄不清楚究竟是哪一家媒體 “最迅速地報道”有關新聞的,從而造成對媒體報道的整體不信任。精確的、注重可信性的媒體開始占據更大市場。因此,包括時效在內的客觀報道是增加媒體可信度的重要環節。從這一角度出發,在報道重要新聞時不應用 “第一時間”,而應該把具體時間寫出來,讓受眾自己去判斷哪家媒體的時效比較快,從而提高對媒體的信任度,而不應為了包裝自身而用含糊的表達。只有這樣才能體現新聞報道的客觀性、真實性、時效性,才能使媒體有新的發展動力。(據馬勝榮 董夢杭于《新聞記者》2010年第7期)
新聞的生產方式在變,服務公共利益的核心不能變。新媒體時代,傳統新聞的生產方式受到顛覆性挑戰,用戶參與新聞生產消解了專業化程度,自媒體新聞生產幾乎拋棄了專業化的基本標準。這些現象對新聞業造成了不小的沖擊。但這些恰恰為強化新聞業的專業化程度提供了契機,堅守服務公共利益這一核心顯得尤為迫切與重要。新聞的傳播方式在變,獨立報道的立場不能變。數字化使新聞業的傳播方式發生徹底改變,傳播渠道更加多樣,從單一媒體到多媒體,再到全媒體,為新聞傳播提供了巨大便利。然而,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內容,只有擁有獨家新聞、獨立報道、獨到見解,媒體影響力才會與時俱進。新聞的生存環境在變,社會責任第一的原則不能變。在影響媒體的諸多因素中,經濟因素舉足輕重,甚至決定新聞媒體的存亡。中外歷史表明,那些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的新聞媒體,不僅沒有消亡,反而在堅持中發展壯大。我國的媒介制度決定了社會效益優先的原則,西方社會也不會縱容媒體完全泯滅社會責任。也許,金融危機加速了新聞業的分化,大浪淘沙中的責任媒體依然安然無恙。(據郜書鍇于《青年記者》2010年第7期上)
按照廣電總局提出的2010年底基本實現“一省一網”的目標和要求,全國已有19個省份完成或大部分完成有線電視網絡整合工作。整合工作啟動較晚的廣東、遼寧、黑龍江、重慶等4個省市近期加大了網絡整合工作力度,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余8個省市也正在研究制定網絡整合方案和工作計劃。各省“一張網”的有線電視網絡發展格局正在形成。(消息來源:《光明日報》)
7月8日,廣電總局科技司發出通知,決定成立中國下一代廣播電視網(NGB)工作組,以工作組方式接受相關企事業單位及高校專家的報名申請,共同推進NGB技術研究成果的應用。廣電總局還提出,到2015年建設規模化的覆蓋全國的運營網絡,單用戶實際接入速率達到100兆,從功能和性能上達到與電信網平等競爭與合作的水平。業內專家指出,這意味著在技術層面廣電總局希望通過集合社會力量來加快建設NGB網絡,盡快實現網絡基礎與電信運營商同等水平的目標。由于NGB總體投資規模約3000億元,這也給廣電行業設備商提供了良好投資機遇。(消息來源:《中國證券報》)
6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出了《關于印發第一批三網融合試點地區(城市)名單的通知》。《通知》說,在省(區、市)人民政府自愿申報的基礎上,按照試點地區(城市)應具備的條件,經國務院三網融合工作協調小組審議批準,確定了第一批三網融合試點地區(城市)名單。共12個地區(城市)入圍第一批試點。這些地區(城市)是:北京市、遼寧省大連市、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上海市、江蘇省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福建省廈門市、山東省青島市、湖北省武漢市、湖南省長株潭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和四川省綿陽市。(消息來源:《新京報》)
6月29日,淘寶網與華數傳媒在杭州宣布,共同出資成立合資公司“華數淘寶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下稱 “華數淘寶”)。同時,由“華數淘寶”結合雙方優勢,全力打造的“華數電視淘寶商城”和“淘花網”也正式上線,全面打通互聯網與電視終端。在三網融合的大背景下,借助層出不窮的創新模式,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攜手努力,正在為人們描繪出一幅幅全新的生活圖景。(消息來源:《經濟日報》)
龐大的3D電視標準體系正在部分環節取得實質性突破。工信部AVS標準(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技術標準)工作組宣布,中國首部3D電視編碼和解碼標準已于日前完成定稿,近期已上交工信部、國標委等國家相關部委審批。工信部AVS標準工作組秘書長黃鐵軍向媒體介紹,AVS推出了我國首套擁有完整知識產權的立體電視系統,該系統已經完成了全部的開發工作,無論是標準制定,還是立體編解碼器等系統,我國均擁有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此前中國沒有自己的3D電視編碼和解碼標準,最新制定完成的這套標準填補了中國在3D電視標準上的空白。(消息來源:《廣州日報》)
7月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新媒體藍皮書 《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0)》顯示,傳統媒體同新興媒體融合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將主導未來媒體產業的發展方向。藍皮書指出,傳統媒體逐漸發展“全媒體戰略”,多元化的平臺在媒體發展中起突出作用。在這一平臺中,內容是核心,各種傳播介質都是“插件”。核心是穩定的,而插件可以隨時更新,各種不同的“插件”互為終端,真正走向傳播途徑多元化。(消息來源:《人民日報》)
7月8日,據知情人士透露,央視終于下決心取消多年的中心建制,取消“新聞中心”“文藝中心”“體育中心”等,同時取消“新聞評論部”“文藝部”“戲曲音樂部”“體育部”“海外部”“少兒部”等。取消“中心制”實行“頻道制”后,央視內部的組織架構將發生根本性變革:除新聞中心外的各個中心部門將被16個頻道所取代,“中心-部門-科組-欄目”的四級體制將變為“頻道-欄目”的二級體制。改制后各節目組不再從屬于原中心,而從屬于播出所在頻道。頻道“獨立”后,節目制作與管理將更直接,頻道負責人為頻道總監。央視此次改革,被看做是央視重組新聞中心之后,動作最大的一次內部調整。由頻道切塊管理將比原來的運轉體制系統更有效而減少內耗。知情人士介紹:“中心制已經不適合電視發展了,頻道制更加科學化。”(消息來源:《揚子晚報》)
7月13日,廣東省廣播電視網絡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在廣州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建行授信180億貸款用于廣東廣電網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司業務發展。今年6月6日,廣東省廣播電視網絡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成立,此舉意味著廣東走出了“全省廣電一張網”的實質性一步。據介紹,組建省網絡公司是廣東省落實“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有線廣電網絡整合”的重大舉措之一。其目標是通過一系列舉措整合成為 “用戶規模全國第一、年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資產過百億元的大型國有文化骨干企業”。(消息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