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 琳
隨著我國媒體對外大傳播的推進,能交互使用兩種語言進行節(jié)目主持的雙語主持人應運而生。中國國際廣播電臺1992年開播的音樂節(jié)目《歡樂調頻》由王璐與Rick雙語主持,深受聽眾喜愛;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強力推出的《北京外語廣播》集合了《搜天下》《音樂廣場》等漢英、漢日、漢法、漢德多語種的雙語主持人的出色表現;天津人民廣播電臺濱海廣播于2002年開播的雙語節(jié)目 《老外》,構建了一個打破傳統(tǒng)英語教學中“結巴英語”的弊端,讓民眾輕松愉悅地學習外語、了解世界的平臺。北京電視臺2000年開播的大型談話節(jié)目 《國際雙行線》,陽光衛(wèi)視的專訪節(jié)目《楊瀾訪談錄》,中央電視臺2009年開播的由芮成鋼主持的 《環(huán)球財經連線》……雙語主持人面對中外嘉賓雙語直接應對,信息溝通及時,擺脫了翻譯轉述的隔層,讓不同膚色、不同文化在節(jié)目中交流、碰撞、融合,在全球傳播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
雙語播音主持與雙語能力不能完全對等,它不是兩項單語播音主持的簡單相加,而是交互使用兩種語言播音主持。節(jié)目主持人的雙語能力有顯性和隱性之分。顯性的雙語能力是指建立在雙語聽知能力、雙語感知能力,甚至幕后采編、編譯能力基礎之上,進行雙語有聲語言表達的能力——包括雙語播報、雙語即興表達、現場口譯等能力。而隱性雙語能力則指包括雙語聽知能力、雙語感知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等非語言表達方面的雙語能力。①主持人要和節(jié)目現場的中外嘉賓一起,雙語共同交流一個話題,雙語駕馭一個談話場,此時,在播音主持技巧這個環(huán)節(jié)上,雙語如何完美架構一次創(chuàng)作?節(jié)目現場雙語比例如何控制?雙語如何自如轉換?如何適應多文化語境的變化?如何才不會成為擴大受眾面的一個障礙?如何在全球化傳播鏈條上進行跨文化表達?雙語如何體現新聞直播魅力,成為全球傳播話語體系的一支軟力量……雙語播音主持遠不是單語播音主持所能涵蓋的,更不是兩項單語播音主持簡單相加就可得來的。和單語主持人相比,主持人雙語駕馭節(jié)目的能力體現著雙語主持人的不可替代性。
在新聞直播中,雙語主持人有利于增強新聞播報的即時性和準確性。優(yōu)秀的新聞直播主持人除了具備外交家、戰(zhàn)略家的睿智頭腦和高度的責任感、新聞敏感外,還應在雙語的即興口語生成能力、語種轉換的適應能力、雙語轉換的即時性和準確性方面更具優(yōu)勢,增強新聞播報的即時性和準確性。
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受恐怖襲擊。對“9·11”事件,鳳凰衛(wèi)視和中央電視臺都做了現場直播,同步報道新聞事件,多角度分析新聞事實。鳳凰衛(wèi)視新聞主持人陳曉楠和陳魯豫“雙語”駕馭從容不迫,留給觀眾極為深刻的印象。陳曉楠第一個沖上主播臺,那句家喻戶曉的“對不起,我沒化妝”成了今天探討主持人新聞素質的美談。十一點十五分,美國總統(tǒng)布什向全世界發(fā)表講話,主持人第一時間為觀眾做同步翻譯,讓觀眾真實了解實地狀況,緊隨事態(tài)的發(fā)展。主持人對事態(tài)發(fā)展了然于心,現場駕馭一氣呵成,雙語揮灑自如,新聞播報及時、準確,使觀眾不得不嘆服其雙語應對迅速到位的能力,嘆服主持人真正能夠“勝任”第一時間的話語權。反觀中央電視臺報道,李慶慶的翻譯量很少,給人感覺似乎自信心不足。事實上,李慶慶曾經長期駐外,英文功底很扎實,完全具備雙語能力,只不過她的權限只是監(jiān)看桌上的兩臺筆記本電腦,將新華社和某些英文信息傳給主持人,她不負責播報新聞,對突然出現的講話進行翻譯也超出了她的職責范圍。李慶慶只是翻譯員,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主持人,雙語不能落實到主持人的話語權上,在突發(fā)新聞事件面前,何談直播優(yōu)勢?
國際突發(fā)新聞的搶發(fā)不能等待同聲傳譯,無法隨時配備翻譯人員,即便有同聲傳譯條件,通過第三方翻譯人員過濾后的信息,在時效性和準確性上也可能受到影響,擁有話語權的主持人就無法在第一時間又快又準地理解信息。新聞直播的時效性越來越要求主持人具備迅速出鏡播報新聞的能力。全球化競爭的今天,雙語主持人是使中國媒體在國際舞臺發(fā)揮影響的潛在力量。
在新聞評論節(jié)目中,有利于信息資源的深加工。評論是“新聞大炮”,過去播音員主持人“單語”處理信息的能力已經無法駕馭今天的“新聞大炮”了。當今,媒體在第一時間連線技術上已不成問題,“連線采訪”已成為各家媒體普遍采用的報道形式,但是“單語”連線采訪越來越不能勝任多元信息的采集與評論。國際突發(fā)事件的第一現場,“我們”的聲音在哪?新聞評論節(jié)目主持人第一時間引用國外媒體相關評論,也無法越過語言這一關。雙語主持人在演播室通過衛(wèi)星異地傳輸、雙窗口或多窗口與說外語的訪談對象面對面交流時,可以克服語言障礙,無需等待翻譯和同聲傳譯轉述,雙向溝通,直接反饋,保證了談話過程的連貫性和完整性。雙方語氣口吻、表情態(tài)度切實可感,交流的信息更為準確豐富,主持人開掘信息也更為深透。運用雙語主持人,有利于演播室及時處理中英文信息,在與前方連線的大量信息里深挖細掘,通過自己的觀察和分析進行即時評論;或者迅速現場出鏡,隨時采集外文信息,并根據事態(tài)發(fā)展變化,主動進行評論,占領新聞報道的言論空間,提高信息資源的深加工能力。
現場的同聲傳譯只能被動地復制信息,而雙語主持人卻能夠雙語處理信息、雙語駕馭節(jié)目。2003年美伊戰(zhàn)爭爆發(fā),面對來自戰(zhàn)爭一線的英文信息,中央電視臺直播室的總主持人無法應對,身邊不得不頂上一位翻譯,“主持人+翻譯員”的“組合式雙語主持”無形中削弱了主持人的話語權。在節(jié)目運行中,尤其在處理國際突發(fā)新聞事件的時候,主持能力和雙語能力很重要,這兩種能力應該集于一身。在全球化競爭的今天,雙語播音主持作為一種媒介話語權,是提高媒體國際競爭力的有效手段,是挑戰(zhàn)“西強我弱”全球傳播不平衡話語體系的一種力量。一旦有更多的播音員主持人進入雙語的話語空間,中國媒體在國際舞臺的能量將得到前所未有的釋放。
在多樣化的節(jié)目形態(tài)中,發(fā)揮著交流和組織作用。2010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央電視臺《環(huán)球財經連線》由芮成鋼雙語主持,他在演播室用英語與國際觀察員連線對話,用漢語點評,雙語轉換自如,成為央視經濟節(jié)目一個不可多得的看點?!秶H雙行線》兩位主持人張蔚和姚長盛(英漢)雙語合作,組織了一個多元開放、平等參與的國際對話空間。而國際化晚會更是需要頻繁使用雙語的主持人,2006年,“鳳凰衛(wèi)視十周年臺慶晚會——鳳凰因你而美麗”中,為了適應與外國嘉賓交流的需要,主持人許戈輝、陳曉楠或翻譯、或補充、或引發(fā),在雙語配合下,儀式的莊嚴性與人文性交織,雙語主持人的語言智慧為晚會增色添彩。再如2005年中央電視臺赫然以“雙語”冠名播出“雙語中秋晚會”,中央電視臺一套、四套、九套多個頻道同時現場直播,令海內外觀眾耳目一新,一舉奪得第39屆美國休斯敦國際電影節(jié)最高獎“白金獎”,這也是中國電視文藝界在國際上獲得的第一個大獎。
目前,新聞、綜藝、體育、經濟、少兒等節(jié)目都廣泛采用雙語主持。雙語主持人在更為廣泛的雙語節(jié)目形態(tài)中發(fā)揮積極的作用,所產生的傳播效果將影響未來主持人的發(fā)展趨勢。
在全球傳播語境中,雙語主持人是文化差異的中間人。同一句話,同一件事情,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眼里具有不同的含義。比如,向外國人介紹中國,是脫口而出中國的長城、京劇、漢字、中國結,還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思想者孔、孟、老、莊,或是奧運會上穿超短旗袍拉二胡的小姑娘?這些我們自認為最能代表民族特色的東西有時并不能被外國人理解和接受。申奧成功后,人們盛贊張藝謀申奧片的同時,爭議最多的一個鏡頭是——北京老人提著鳥籠遛早兒的畫面,這可是北京人輕松美好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象征,但在西方人眼中,把鳥關在籠子里卻是不人道、不文明、不環(huán)保的表現。文化的差異讓人產生距離,雙語主持不僅需要“語言”的表達能力,更需要“跨文化”能力。
雙語主持人猶如一種跨文化傳播的轉換器,雙語播音主持不是對東西方話語系統(tǒng)的全盤復制,而是在文化的凈化、同化和抵御方面發(fā)揮傳播和把關作用②。在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需要雙語主持人做“引路人”;在世界文化融入中國的過程中,更需要雙語主持人做“把關人”。無論是在演播室還是在新聞直播現場,雙語主持人的出現,不僅能解決缺乏語言工具的尷尬,還能通過雙語實現跨文化傳播的轉換器功能。
《圣經》說,人類原來都說著同一種語言,希望聯合起來建造一座通天塔,上帝打亂了人類的語言,使人們不能互相溝通,通天塔的大業(yè)就此擱淺。當今傳媒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和雙語主持人的出現,在更為廣泛的空間里連接起世界各地不同語言的人們,猶如在重新建造一座文化的通天塔。
注釋:
①②趙 琳:《雙語播音主持藝術》,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