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其龍
要爭取當地黨委宣傳部門的支持。黨委宣傳部門可以說是縣級電視臺的“娘家”,許多上級和本級黨政領導機關發布的政策、政令、決定、公告、通知等文件以及需要報道的其他事項都會經過“娘家”。爭取“娘家”的支持,無疑是給記者提供了一個“新聞線索庫”。萬安電視臺每月和當地宣傳部門一起召開的宣傳例會,就成了記者獲取新聞線索的一條重要途徑。同時,當地黨委宣傳部門也可以給縣級電視臺記者以政策扶持,規定基層單位和基層通訊員向電視臺發送稿件或提供線索的目標考核指標,從而也給記者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聞線索。
要練好“嗅、挖、培育”之功。練就了“職業鼻”就不愁“嗅”不出好新聞來。當然,哪些地方容易“嗅”出新聞值得研究。比如,新政策出臺后,你可以去“嗅一嗅”基層執行得如何?老百姓有什么反映等。時時刻刻留意身邊的人和事,運用新聞記者的職業敏感對事物進行綜合分析,這樣也容易“嗅”出新聞。“挖”就是對事物作深層次的分析,同樣是一塊荒地,刨開表層后,里面也許會有不同的 “內涵”。2006年,筆者到一個新農村建設示范點采訪,就是村主任的一句“我要去放廣播”,讓筆者“嗅”出了新聞線索,進而從村主任放廣播開拍,挖掘出《新村新景新農家》這條好新聞。“培育”就是記者有針對性地加以培養一些典型,即在新聞出現苗頭時不急于報道,等時機成熟后再報道。當然,只有正面典型才能這樣去“培育”。
要善于建“信息庫”,開“新聞線索源”。首先要善于從上級媒體新聞信息中找新聞線索。縣級臺記者要時時關注上級電視臺、電臺以及報刊、網絡的新聞信息,從這些信息中,可以知道一個時段的宣傳重點和方向,并根據這些信息,結合本地的實際,有針對性篩選線索,往往能抓到鮮活的“大魚”。其次要發掘地域差異優勢抓線索,以特色取勝。由于受社會、經濟、文化、環境以及設備等方面的影響和制約,大多數縣級臺記者在重大的新聞線索處理上相對于上級臺記者來說處于劣勢。所以,記者要從挖掘本地地域差異優勢來抓新聞線索,從“小”處入手,突出“另類”特點。盡管不是什么“大線索”,但往往有“新、奇”的特點,取得“意外”的效果。最后,縣級電視臺記者還要善于建立自己的信息員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