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茹
伴隨著各種傳播媒介的迅速發展、各種影視節目層出不窮,無論是電視專題片還是電視紀錄片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對觀眾的吸引力急劇下降。而增強畫面的可視性則成為挽救電視專題片和紀錄片的重要途徑。
電視專題片有著較明顯的紀實風格特征。然而單單注重真實性,“再現”生活已經遠遠不能吸引觀眾的眼球。好的電視專題片必須紀實與藝術并重,客觀與主觀結合,使畫面不失真實而又具有魅力,而鏡頭的運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長鏡頭記錄。長鏡頭在電視專題片中的有效運用可以準確再現事物的原貌,將人物內心樸素而復雜的情感真實表現出來,體現出紀實美感,也拉近觀眾與片中人物的距離,使觀眾與人物的思想感情達成共鳴。電視專題片《曲鑫和她的家》記錄的是主人公曲鑫照顧公婆和95歲爺爺的生活點滴。片中有一個長達6分鐘的長鏡頭,跟隨主人公從屋外到屋里,從給老人穿衣服、喂飯到洗尿墊,看來瑣碎冗長,卻將這家人的生活真實地還原,讓我們看到仿佛是鄰家發生的事,不知不覺中受到感動。
注意捕捉細節。細節可以幫助刻畫人物性格、展示人物情感、揭示主題,對于專題片的畫面可視性具有特殊的意義。《俺爹俺娘》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電視專題片,是作者焦波多年來為父母拍攝的照片和視頻短片,充滿著濃濃的親情和對父母的想念。在母親過90歲大壽的片斷中,有一個細節尤其感人。母親穿著紅色的棉襖,父親邊說 “好看、好看”邊將手扶住母親的胳膊,是那樣的自然與和諧。這一個特寫鏡頭也就兩秒鐘,但是父親對于母親的愛護卻淋漓盡致地被表現出來。兩位老人攜手走過70年,風風雨雨中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相互關心已成默契,讓我們不禁為之感動。在《書癡》中,老人用25年的時間收集古書,對此一往情深。片中有一細節:鏡頭從老人蒼老的手搖上老人的臉,鼻梁上掛著一副老式玳瑁眼鏡,中間已經斷裂,用鉛絲捆著。老人愿意收藏價值不菲的古書,卻不舍得換一副眼鏡,老人的愛書之情一下子表現出來。
電視專題片通常采用開放式結構,具體的表現形態分為三種:橫向開放結構、縱向開放結構、縱橫交錯式開放結構。橫向開放結構依據空間變化組合而成,不受時間約束,而縱向開放結構則是依據時間變化組合而成,不受空間約束。三種結構沒有優劣之分,不同主題的專題片應選擇不同的結構,使畫面緊湊有序,作品主題得到最完美的呈現。
橫向開放結構。橫向開放結構適用于受時間影響不大有統一主題的電視專題片。一般來說,橫向結構的專題片每一個情節都是獨立存在的,畫面看來跨度較大,跳躍度較大,可以讓觀眾在一幅幅畫面中提取出共同的主題信息。《西藏的誘惑》介紹的是四位藝術家在西藏的創作生活,由四個板塊組合而成。四個板塊的前后順序對于作品整體感情的表達沒有影響,甚至增添或減少板塊的個數也無妨。這就構成了橫向開放式結構。四個板塊各自獨立,在觀眾即將對一類畫面產生疲勞感時創作者已經換成截然不同的畫面內容,觀眾的興趣又被調動起來。
縱向開放結構。縱向開放結構適用于以時間推移作為線索的電視專題片。一般按時間順序截取生活中的一段,無頭無尾,可以給觀眾充分的想象空間。采用縱向開放結構的電視專題片畫面中有明顯的時間跡象,使人看來條理清晰、過渡自然。如 《藏北人家》,影片按時間分成了四個部分:早晨、下午、晚上和次日清晨。天還沒亮,婦女們就起床勞作,跟著是納措和老人、孩子。吃過東西后,納措就帶上一天的食物去湖邊牧羊,一直到傍晚才回帳篷。晚上一家人圍在一起吃晚飯。接著,新的一天降臨了。觀眾通過畫面可以看到一天內各個時間藏北人家的生活畫面和隨著時間推移的景色變化。
縱橫交錯開放結構。縱橫交錯開放結構是一種時空“交錯”的開放性結構。這種結構一般用于有主持人的電視專題片,其中采訪人物的事跡用橫向結構,主持人的貫穿用縱向結構。使用縱橫交錯開放結構的電視專題片畫面比較跳躍,現在和過去的切換會使畫面的紀實性更強。《少年啟示錄》采用的就是縱橫交錯開放結構。它講述的是全國十佳優秀少年邊榮塘從小挑起家庭重擔又不耽誤學業的感人事跡。主人公的事跡展示用的是橫向開放結構,而主持人對邊榮塘、母親、老師的采訪則是縱向開放結構。縱橫交錯的開放結構使畫面既有真實感又有現場感,讓觀眾從不同角度了解這位少年的感人事跡。
節奏是影響電視專題片畫面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把握節奏可以使畫面錯落有致、起伏跌宕,有利于主題的表現和創作者思想感情的表達。電視紀錄片的節奏按表現形態的不同,又分為外部節奏和內部節奏。所謂“外部節奏”即是由鏡頭運動和后期剪輯而產生的節奏;所謂“內部節奏”即是由運動主體的運動、情節發展所引起的節奏。在電視專題片中,外部節奏和內部節奏通常是相互依存而存在的。那么究竟應當怎樣把握節奏才能提高畫面可視性呢?
內部節奏決定外部節奏。不同的電視專題片體現的是不同的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則可以理解為作品的內部節奏。電視專題片的外部節奏應以內部節奏為依據,根據創作者的情感不同,節奏該長則長,該短則短,該快則快,該慢則慢,最終達到節奏美的境界。《最后的山神》是通過記錄老薩滿一年的生活表現鄂倫春人生活在自然中又無限熱愛自然的感情。它描述的是一種與世無爭、簡單快樂的生存狀態,記錄的是鄂倫春這個游牧民族在即將走向新的文明生活時復雜的內心世界。試想,如此題材的專題片如果由快切短鏡頭構成,能夠體現出人物內心的感情嗎?能把握好專題片的內部節奏嗎?而《海南夢》則不同,它想表現的是現代化、快節奏的生活狀態,如此的內部節奏自然決定了它輕快的外部節奏。物體的運動節奏是構成內部節奏的基礎。
在一部完整的電視專題片中,物體的運動節奏可能經過一個變化過程,從而表現作品內部節奏的變化。比如,記錄一名運動員參加比賽從起點到終點的跑步過程,他必然是經過一個由快變慢、接近終點時沖刺的過程,真實記錄他的運動狀態可以反映出內部節奏的變化過程,也會使觀眾感覺真實。
外部節奏表現內部節奏。作品的內部節奏往往以外部節奏為表現形式。鏡頭的運動快慢、后期編輯中的剪切方式和特技運用都將共同構成作品的外部節奏,從而決定不同的畫面感受,體現不同的內部節奏。
鏡頭的運動節奏是外部節奏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畫面可視性起著重要作用。鏡頭運動節奏的準確把握可以使畫面看來張弛得當、自然流暢、優美和諧。但是并不是任何時候都要求鏡頭平穩,特殊時候鏡頭雜亂無章、搖擺不穩反而能達到好的畫面效果。比如記錄地震的專題片,劇烈搖晃的鏡頭反而能給人內心帶來震撼,使觀眾體會真實的地震場景。后期編輯中的剪輯方式和特技運用則是改變和完善專題片節奏的快捷方式。在后期剪輯時,應根據不同需要保留不同時間長度的鏡頭,并通過電子技能的應用組接節奏,使畫面更具張力。
生活在五彩斑斕的世界,色彩對于我們有不同尋常的意義。不同的色彩也有了各自不同的含義,如紅色給人激情,綠色給人生命,藍色給人深沉……
渲染氣氛,奠定基調。不同的色彩運用可以形成不同的畫面感受,渲染出不同的氣氛。電視專題片《牛牛的冬天》講述的是牛牛為了自己的音樂夢想不斷拼搏的故事。創作者選擇了紅色作為基本色調,紅色的路燈、紅色的眼鏡、紅色的服飾、紅色的夜景……畫面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也體現出了年輕人激情、奮進的精神。
表達思想,抒發情感。畫面色彩對于主題的表現有重要意義,合理的色彩運用可以使畫面意蘊豐富,提高畫面的可視性。電視專題片根據感情的變化適時改變色彩運用,從而保證畫面始終充分為主題服務。《西藏的誘惑》是完美運用色彩符號的優秀作品。其中,在頌揚女作家龔巧明的業績時,選取的全是亮調:青山、綠水、紅花、五彩的經幡……但是在女作家逝世后,色彩馬上變為暗調處理:烏云、黃昏、暗草……色彩的對比鮮明,使畫面更加靈活,感情更加深厚。
引發象征,意蘊豐富。畫面色彩的正確運用不僅可以形象、直觀地描繪自然環境,表達創作者的思想感情,更能夠通過象征表達更為豐富的意蘊,使畫面更具深意。電視專題片《以生命的名義》講述的是一位患有艾滋病的大學生的經歷。開頭是這樣引入的:空蕩蕩的屋子只有門口是亮的,屋里漆黑一片,主人公從門口走進屋里,從亮處走到暗處,一白一黑具有深刻的內涵。白已經不是簡單的白,而是象征主人公以前光明的生活,黑也已經不是簡單的黑,而是象征主人公今后即將面臨的黑暗生活。如此色彩的處理讓畫面在短短一瞬就構成了強烈對比,使觀眾在同一段畫面內感受到主人公內心的痛苦甚至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