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 霞
本文責編:胡江銀
新余市渝水區人民廣播電臺(好朋友車電臺FM953)于2007年3月26日正式開播,是江西省第一家、全國第三家類型化汽車電臺。全天節目以流行音樂為主,倡導舒適、干凈,給人最純粹的聽覺享受。該電臺的節目與廣告由南昌好朋友傳媒發展有限公司獨家代理、運行,目前有兩個連鎖伙伴——南昌青山湖之聲與贛江之聲·好朋友車電臺。筆者把FM953(即新余市渝水區好朋友車電臺)稱之為“現象”,是因為它已的確成為一種現象:從的士車到私家車,從店堂到學生腰上的隨身聽,FM953無處不在。
1.“FM953”著力追求的是節目對聽眾的忠實度而非聽眾對節目的忠實度。傳統廣播在設置和制作節目的過程中,總是力圖以或豐富多彩或專業權威的節目來吸引和培養忠實聽眾,而“FM953”的節目卻十分“單一”,就是流行音樂節目,以中青年聽眾為主要收聽對象。它所表達的是:我是音樂調頻,只做音樂節目。我要對有音樂需求的中青年聽眾足夠忠誠,即他們在任何時候打開“FM953”聽到的都是合乎他們口味的音樂內容。用音樂穩固聽眾后,“FM953”逐步加入線性欄目:新余交通隨身聽、開車聽資訊、娛樂宅極變+音樂。設定早晚出行高峰期密集播報路況,每一刻鐘播報常規路況,其余時間流式播放特定種類的音樂。
2.“FM953”著力打造的是頻道整體專業品牌而非單個品牌節目。“FM953”無論是整體布局還是細節處理,都緊緊扣住一個目標:頻道整體專業品牌。寧可節目整齊劃一,也不愿為突出某個節目或某個主持人的個性風格而使頻道整體品牌形象有所偏差。“丟車保帥”的效果是能在極短時間內迅速樹立頻道整體專業品牌,搶占屬于自己的“江湖地盤”。
3.“FM953”的低成本、可繁殖性運作模式便于今后尋找契機,在各地全面開花。目前,渝水人民廣播電臺(好朋友車電臺FM953) 已有兩個連鎖伙伴:南昌青山湖之聲與贛江之聲·好朋友車電臺。三臺節目大部分均從南昌青山湖之聲輸出,統一宣傳、統一節目、統一風格、統一培訓當地主持人,便于掌控與調配。一套節目可在三地市播出,節目來源專一,節目運作成本下降,自然其后續的覆蓋能力與運作能力增強。目前省內區、縣一級的廣播電臺大多自辦能力不強、品牌認知度不夠、創收能力薄弱,而“FM953”的運作模式與合作方式恰恰有效地解決了這一“老大難”問題,并使得這樣的模式極有可能在南昌、新余、贛州之外的其他地市繁衍、開花。
在南昌好朋友傳媒公司與“FM953”的合作過程中,有幾個問題值得業內人士反思:一味地追求欣賞性(可聽性)、打造整體頻率品牌而沒有出類拔萃的龍頭節目,怎么給聽眾歸屬感?頻率長期的音樂伴隨因精心編排、簡潔,包裝時尚、活潑,很容易獲得聽眾好感,但其節目的必聽性還不夠,怎樣才能在聽眾心中占據首要位置?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如果合作伙伴臨時撤走或到期合作停止,頻率的廣播節目、整體包裝、廣告市場將如何做到運作毫發未損、有備無患?筆者認為,地市級本土廣播后備力量的培養、廣告客戶的跟進與溝通不容忽視,在用外力的同時,始終要有一個清醒的頭腦,一定要有自己的兵馬與糧草,這樣才能以備不時之需,從容調整與發展本土廣播事業。
1.本土廣播當自強,強首先還是要強在真正的專業化。廣告市場、受眾市場、媒體市場的分化,使廣播別無選擇地走上了專業化發展之路。有的辦得很好;有的名字雖很專業,辦得卻很“業余”,其原因自然很多。筆者認為:專業化,必須是真專業化,而不是偽專業化。當務之急應正確定位交通廣播、新聞廣播的主聽眾群,找準主聽眾群在“交通”、“新聞”范疇內的主需求點,用最大的節目容量和能量滿足主聽眾群的需求,以樹立明確精準的專業形象。一句話:精準定位,打造專業。
2.本土廣播當自勤,勤才能讓廣播動起來。社會是動態的,城市是動態的,廣播也應該是動態的。辦動態的廣播,需要廣播人能想能動能思考,腦動手動嘴動腿動,要有準確的運行思路和一群勤奮的廣播人。隨時隨地因城市的動而動、因交通的動而動,這就是本土廣播的獨有優勢。廣播能動起來,頻率的創新能力也會進一步提高,并有利于頻率將節目與市場營銷有機結合,提高自身的抗風險能力。
3.本土廣播當自醒,需要平和、團結的心態。一個流動的社會,也是一個浮躁的社會,能夠靜下心來認認真真讀幾本書的人越來越少,能把一份報紙每個豆腐塊都閱讀完的人越來越少,能每天坐在電視機前堅持從頭到尾看完一部電視連續劇的人也越來越少,因為所有這些都需要擠占人們本來就不富裕的時間。我們能否靜下心來,梳理調整一下自己的頻率運作思路,去為這些忙碌的人們留下一定的廣播空間呢?
多年來,我們一直倡導營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廣播生態環境,一直想抵制一些低俗廣告,但由于品牌廣告的價格上不去,創收任務卻逐年遞增,為了生存,對廣告的質量會相對放松,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也會慢慢顯現。而“FM953”的低成本、資源共享的運作方式使其優勢愈發明顯,使其倡導的節目舒適、干凈,給人最純粹的聽覺享受愈發凸顯。
參考資料:
1.司 穎:《媒體融合——廣播與時發展的策略選擇》,《中國廣播》,2008(1)。
2.劉肖榕,郭 揚:《強化廣播比較優勢 彰顯媒體個性特色》,《聲屏世界》,2009(2)。
3.賈增福:《變革理念 創新發展——突破傳統廣播模式的再思考》,《中國交通廣播2005》,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4.李詩陽:《動態社會 需要動態廣播——從交通廣播現象看廣播的發展趨勢》,《中國交通廣播2005》,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