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
十多年來,我國電臺電視臺的制播體制經歷了從“完全的制播合一”到“制播一體開始分化”,再到“制播合一為主、制播分離為輔”的發展過程。2009年7月16日,國家廣電總局向各地廣電局下發文件 《廣電總局關于推進廣播電視 “制播分離”改革 (修改稿)》,廣播電視行業的“制播分離”大幕再次開啟。
經過了幾次大起大落,當“制播分離”再次以國家廣電總局的意志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時,它已經超越了簡單的節目制作與播出的分離,肩負著深入推進節目播出機制改革的重擔。根據修改稿,此次“制播分離”肩負的四項任務中三項談及電臺、電視臺的改革,要“培養新型市場主體”“建立臺內事業產業分類運行管理的新模式”,以及“用人機制的分配制度改革”。一場借道制播分離,自上而下的廣電業體制改革開始了。
“制播分離”對于我國的廣電行業無疑是舶來品,其原意也并非簡單生硬的兩權分離獨立。近年來,學界和業內就我國現有廣電體制如何進行分離做過許多研究,但由于當時政策面還未明朗,許多結論和方法缺乏現實支撐。當下,面對明確的分離趨勢,廣電行業該如何采取切合實際的方式方法,合理合法地進行分離呢?
可供借鑒制播分離經驗的機構,一般被歸結為兩個,一個是英國屬公共電視性質的BBC,另一個是日本屬社團法人性質的NHK。原因是二者與我國廣電行業國有性質有類似之處,但BBC是公司,其經驗的貢獻來自以制播分離的途徑有效獲取優質節目;NHK的社團法人性質使其制播分離的經驗貢獻,更多地體現在解決體制內人員去留的方式方法上。
BBC被稱道的制播分離經驗一般是指1996年BBC掌門人博特打破了BBC垂直一體化管理模式,改變了自產自銷的生產方式,引入“制播分離”的概念,并在1997年開始運作。在這一年里,BBC成立了包含36個節目部、4000名員工的“制作董事會”,專門負責節目的生產,其他的頻道規劃人員、編排人員和播出監督人員等則被組建為“廣播董事會”,負責節目的委托、編播等工作。又成立了“獨立公司委托小組”,負責管理對獨立公司的節目委托和購買。節目委托與編排部門和節目制作部門并列分權,獨立管理,相互合作。而且節目編排部門擁有挑選節目的權力,并不局限在BBC內部的節目,這就給節目制片人帶來較大的競爭壓力。①BBC這次的制播分離是在“90電視法”(不低于25%的非新聞節目必須由獨立制作公司提供)和由于新興頻道導致眾多獨立制片公司蓬勃發展的情況下,必須改善自己低效率、人員臃腫、生產劣質產品的生產方式所做出的一個對新節目生產模式的選擇。
NHK作為社團法人因為既不是商業公司,也不是贏利機構,因此它不能隨意辭退員工,時間長了NHK就變得沒有了競爭力。通過公司化改革,NHK員工的人事關系劃轉由公司來代為管理,不再保留龐大的制作隊伍。目前,NHK現有的工作人員有很大一部分在法律關系上并不是NHK的固定員工,而是屬于公司派駐人員,其工資關系、人事檔案和人員的雇傭、管理、勞保和辭退都屬于派駐的公司。這些人包括節目策劃人員、電視編導和其他技術人員。當某個階段或者某個項目結束了,暫時不需要人的時候,或者NHK的某個部門認為某人不適應的時候,人員就回公司上班,由公司另外安排協調此人的工作,經過重新培訓后又會把此人派往NHK的其他部門,或者其他民營電視機構。如果都沒有人要的員工,則由公司來消化,或者根據合同決定此人的去留,甚至辭退,形成可進可退的用人機制。②
了解國外制播分離的情況,還需注意“制播分離”并非目的,只是手段,不應被過分神化,被期望成解決節目質量問題的靈丹妙藥。媒介組織所處的環境中有某些力量已經在管理決策中,甚至在組織結構中起了主要作用。一個媒介集團在決定組織架構、戰略目標的時候應該考慮到環境的因素,尤其是在現在快速變化的時代,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墮入制播分離的迷思。
我國目前實施制播分離主要是從欄目、頻道、全臺制作部門三個平臺進行,建立三種運作機制。一是欄目的制播分離運作機制。主要表現為引進節目和剝離欄目的制作經營兩種形式。二是頻率、頻道的制播分離運作機制。即以頻率頻道為單位組建公司,探索非公益性頻率頻道的企業化經營。三是全臺節目制作部門的制播分離運作機制。即從全臺節目制作部門的層次進行制播分離改革,這種形式以廣播電臺為主。③
第一種,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旅游衛視向民營制作公司東方風行購買節目《美麗俏佳人》,該節目已經成為其黃金時段的收視法寶。第二種,SMG等一些大型的廣電集團都有運作樣本,比如SMG旗下的第一財經和星尚傳媒。第三種是目前已經出現的電視臺模式,這就是上海文廣正式分離成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是上海廣播電視臺臺屬、臺控、臺管的控股企業集團公司。
第一種模式成功的案例并不多,東方風行成功的經驗也不具有可復制性。在行業內部的節目交易定價體系沒有完全形成,特別是在強勢頻道面前,民營節目制作公司的議價能力難以與優質播出資源抗衡,其制作水準由于缺乏強大技術后盾和雄厚財力的支撐,與強勢頻道全力打造的品牌節目制作標準有一定的差距。
第二種模式,以頻道負責人兼任制作公司負責人的方式,有效地防止了制作方的地位弱勢和播出方的資源優勢間形成的矛盾,確保了制播雙方的利益對接和資源共享,確保了制播雙方市場地位和議價能力的對等。④但實際上,所謂的頻道公司化經營,由于體制的原因,大部分進行公司化經營的頻道,從財務到人事等重大決策權并沒有完全獨立。上海文廣于2009年上半年重組成立的星尚傳媒,雖然進行了多業態整合,并提出要“積極吸引資本進入”和“大膽探索媒體的股份制改革”,但這些在根本問題沒有解決的前提下,都無法排出具體的時間表。
上海文廣的分離被稱為電視臺改制的破冰之舉。中宣部改革辦公室主任張曉虎稱,上海文廣方案適合全國鋪開,⑤但業內對這一舉措多少還抱著觀望的態度,紛紛猜測著這次改制到底有多少“市場”。京湘兩地的廣電集團則態度謹慎,對內部改革三緘其口。
基本上,全國各省級媒體在制播分離的嘗試和體制改革中已經進入了不同的階段。在多年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各地的廣電集團已經就當時政策的允許范圍,結合內部條件許可的前提下,進行過適應性調整。比如江蘇廣電集團在解決體制內人員人事關系的重大問題上形成了有效的江蘇特色方式。截至目前,共有企業編制員工2295人,占員工總數的65.83%。這些人員在進入工作崗位時,不涉及身份轉換,相當一部分人已經成為節目制作、市場經營方面的業務骨干。⑥
現在的情況是,各地廣電行業的發展極端不平衡,所處發展階段也大不同,實行制播分離應當遵從各自的發展需要,在牢牢掌握原則的前提下,探索多種制播分離模式,并分步驟實行,這樣才能確保改革的順利進行。
此番“制播分離”是一個自上而下的改革,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說到底,制播分離是一條通向美好愿景的道路,可以說是廣電行業在黨的十七大要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之下,加速推進中國廣電業改革,進一步提升廣電行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舉措。其目的就是通過新一輪體制改革來整合中國廣播電視傳媒產業,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大型綜合傳媒集團。
就目前節目制作市場而言,在經歷了幾起幾落之后,民營公司勢力凋敝。不少民營公司由于長期缺乏與主流衛視的合作機會,遠離市場太久,能否把握受眾的收視喜好,開發出優秀的節目成為一個普遍懸念。再加上其長期以來的盈利模式欠佳,節目制作的資金和技術支持方面都有重大缺失。
現在省級衛視爭奪正酣,而民營節目公司的制作實力究竟能否達到播出標準以實現播出方的戰略需求還是一個未知數,且這次改革多次提及優先發展壯大轉企改制后的臺控公司,優先采購其生產的內容。民營企業天生短腿,很難贏得現在的競賽。可以說,制播分離后,從強勢廣電集團分離出來的節目制作公司,必然在一定的時間內成為廣電業的中堅力量,并左右著節目市場的最終走向。
要做產業,就要實現規模化。目前這種國企民營的力量態勢也決定了振興文化產業,支持發展轉制后的臺控公司才是更好的選擇。而資本決定市場規模,上市融資是公認的一條捷徑。因此早在2008年就有國內投行人士大膽猜測,制播分離更像是為了在中國現有的體制和國情下幫助國有廣電找到一條上市融資通路的權宜之計。⑦
2009年9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在政策措施部分的金融支持方面指出:支持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進入主板、創業板上市融資,鼓勵已上市文化企業通過公開增發、定向增發等再融資方式進行并購和重組,迅速做大做強。《規劃》的出臺意味著:一、文化產業投資的風險減少;二、規劃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提法。因此,有人解讀為政策就是增長點,政策就是資金來源。分離、上市,可能將是今后制播分離實施后經常聽到的詞匯,而這一切不應是這場改革的終點。
在保留了新聞等節目行政歸屬地的播出、滿足基本的宣傳需求之后,30%外購節目的要求,留給節目制作公司跨區域經營發展的想象空間,在政策和技術層面有了更大的可操作性。這既滿足了企業進一步發展開拓經營空間的需要,也可達成《規劃》的第三個重點任務,即培育骨干文化企業,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有專家預測,這次制播分離改革實施后,中國廣電行業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今后將不再以行政區劃和級別來界定廣電集團,帶有地域和級別色彩的名稱將讓位于資本,讓資本說話,形成多元的市場主體。但也有人認為這次大分離,仍然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內容拿出去,播出留在臺里,前者是受制于后者的,這樣上市公司的業務將與控制播出的總臺產生持續的重大關聯交易,從播出保證、購買比例到交易定價,有很多難點無法解決。”結論是,表面上看“制”與“播”的分離使廣電集團的內容產業似乎有了上市的可能性,但其與播出平臺千絲萬縷、“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使其無法通過資本市場嚴格的監管制度。
中國的廣電行業對于資本市場還過于陌生,這次分離大幕的開啟,看來尚需一段時間才會有真正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