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曉莉
表演是一門研究人的藝術,是人物在規定情境中的行動。在千變萬化的表演中,無時無刻不在交流。交流與許多的因素密不可分,如果能很好地協調交流方式與規定情景、與人物的關系,根據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規定情景、不同的人物關系,選擇準確的行之有效的交流方式,它便成了我們塑造人物行之有效的手段。
雖然交流無時無刻不在,但是生活中的交流和舞臺上的交流是有一定的區別的。生活中的交流是延綿不斷的:人與人、人與物等等,交流是自然的、生活的、樸實的;而舞臺上的交流卻是經過藝術加工、處理、提高過的,比生活中的交流更加凝煉、準確、夸張,是用較短的時間展現較長的生活過程。
交流可分為觀察、接受、思考、判斷、決定、行動六個環節,其實這些環節是在一瞬間完成的。
觀察。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觀察別人,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中,只有觀察到了對手,才能準確真實的反應。
接受。接受與演員的信念感分不開,如果演員沒有對人物作充分的分析、準備,沒有把人物的情感及思想脈絡搞清楚,對人物心有疑慮,并不能完全相信我就是角色,這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自己的信念,即使觀察到了同臺對手的反應、行動,也無法準確地接受對手的刺激。
思考。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思考,每個人卻有一套與別人不一樣的思維邏輯。可到了舞臺上,許多人就不會思考了,或者說不會用人物的思維邏輯來思考。這就必然導致了交流沒有過程,沒有感受,直奔結果,就成了“演”戲,思考需要真實,必須發自內心去思考,而不是做思考的狀態,裝出思考的樣子。
判斷與決定。判斷,在表演學中,既不是哲學、邏輯學的概念,也不是心理學的概念,它是與態度密切結合著的行動性的藝術概念。判斷與決定幾乎是同時的,當演員接受了對手的刺激,在行動前或者有相應的動作前必然會有一個判斷和決定,思考后是判斷,判斷后是決定,然后是行動。人的意念非常的快,往往在一瞬間完成,判斷與決定也是在思考之中的,但在表演中必須有這個過程,必須把這個過程填滿了,演出來的戲才更有表現力,才更真實可信。
行動。行動是交流的結果,經過一系列的觀察、思考、判斷,演員在人物的規定情境里就會有所行動,舞臺行動是一個活的動的過程,它兼具空間性與時間特征。它既是可以直觀的,卻又必須有過程,這種直觀性與過程性相統一的特征呈現出戲劇表演的有機真實性,隨著劇情的發展,時空交錯、顛倒、閃回,或者與生活時間同步,在同一景內展開行動,卻不妨礙舞臺行動的過程性的邏輯發展。
綜上所述,交流的過程既簡單又復雜。簡單是因為生活中我們都會交流,復雜是因為我們作為演員要把它分析、加工并有效地展現到舞臺上,而且要充實每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短暫的,又必須是真實的。真實的交流、積極的交流,有利于劇情的發展,人物的刻畫和塑造。
在從事戲劇表演工作近20年來,我對交流的三種形式有一些體會,這三種形式為(一)與對手交流;(二)自我交流;(三)與不存在的想象對齊交流。
與對手交流,可以是與一個人、兩個人或者更多的人交流。這在生活中、舞臺上卻是最普通、簡單的交流形式。“眼睛是心靈的鏡子,空虛的眼睛就是空虛的鏡子。”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經說過,可是用眼睛與對手交流有多么重要,它能讓演員此時此刻展現人物內心的真實想法,它能體現演員內心十分豐富的情感并表達出來,但在舞臺上只用眼睛是遠遠不夠的,除了眼睛之外,更多的是內心與角色的靠攏。我參演的獲得2003年首屆“中國濱州博興”小戲藝術節表演獎的小戲《三記耳光》,該劇講述了一位曾與丈夫共同創業,但家境富裕后,丈夫富貴思淫,想占妻妹的便宜,但在妻子的真情呼喚,妻妹的計策幫助下——妻妹的一記耳光,妻子的一記耳光,丈夫最后自責的一記耳光下醒悟的故事。在劇中我扮演賢慧、善良的妻子慧芳,在創作排練中,我努力與角色靠攏,尋找慧芳的人物特點,將人物的內心變化、感受,通過眼睛傳達給對手,特別當慧芳得知丈夫的花心后,舞臺上三個人物之間的交流錯綜復雜,對丈夫無恥的憤怒,對妹妹的羞愧,在與對手的交流中,那一瞬間極其的鮮明,我用眼神表現了慧芳的感受及復雜的內心情感。總之,與對手交流,要善于從人物出發,從內心出發。
什么人在什么情況下會自我交流呢?“當我們憤怒或激動得無法自制時,當我們被在一定時間內意識不到,難以理解的想法糾纏住的時候;當我們為了幫助自己記住或理解的東西念出來的時候;或者當我們為了緩和自己的心境而獨自表白憂愁或愉快的情感的時候。”這些都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列舉的有些自我交流形式,在現實生活中不多見,但在舞臺上卻經常碰到。
與不存在的想像的對象交流,這也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的。例如哈姆雷特父親的鬼魂的交流,這是演員和觀眾都看不到的對象。
不論是哪種形式的交流,都不能忽視內部交流的內心視象,是用內心視象看到相應的視覺形象,如果內心沒有感受,表達的內容是空洞的,與對手的交流,也是虛假的。在舞臺上要把握好人物與規定情境,集中注意力,積極與對手交流,真正感受到人物的內心感受,避開私心雜念,正確的表演,塑造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