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曉
青春期是漫漫人生旅途中一個有著特殊烙印的時期。多數處于這個時期的人會用孩童單純的羽翼來保護自己,同時卻又不得不被動地迎對現實的各種沖突。在青春面前,這樣的沖突被凸現得特別清晰。通過青春片,觀眾可以從另一個視角審視真實的世界。這也許就是當今為什么青春片會獲得成功的原因,因為從中不僅可以看到別人的青春,也能看到并回味自己的青春。但凡當下一提到青春類題材的影視作品,均可大致歸為以下兩類:一類是似《殘酷青春物語》般叛逆直白的青春,走的是邊緣化路線,追求的是通過種種叛逆行徑來吸引觀眾的眼球,看來讓人多扼腕嘆惜,日益遠離大眾;而另一類則是似《花與愛麗絲》般清純內斂的青春,追求的是賞心悅目的畫面風格和純碎得近乎不食人間煙火的人物塑造。
中國的青春類題材電視劇作品,已隨著中國電視劇誕生至今走過了半個多世紀。如果要用青春主題來概括21世紀前后中國青春影視劇的基本發展流變的話,大致走過這樣幾個階段:青春萬歲的贊美階段,青春殘酷的反諷階段,青春消費的現實階段,還有青春勵志的展望階段。流變的過程中,人們不難發現受眾的觀影心理也正隨著時代的演變,在日趨理智且成熟。
中國電視觀眾一定不會忘記,不久前在中國大江南北熱播上映的反映朝氣蓬勃的“80后”,特別是北京“80后”的青春情感和奮斗歷程的青春時尚勵志電視劇《奮斗》。該劇不僅將當今年輕人的憤世嫉俗、叛逆迷茫、情感混沌融入一個個生動的劇情之中,還用犀利的筆觸較有代表性地描摹了一群性格迥異,躊躇滿志,且剛與社會結成“互聯網”的牛犢型“80后”大學畢業生。觀眾通過他們的情感生活和事業奮斗,仿佛找到了各自的影子,這其中有喜、有悲、有愛、也有恨。總之帶我們一路走過的是一段實時、難忘的青春歷程?!秺^斗》中的主人公們是一群出生在80年代、朝氣蓬勃、自我意識極其膨脹的青年大學畢業生。當他們懷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走出校門不久,突然之間發現有太多方面與理想的境界存在差距,需要磨合。在這個EQ和IQ同樣受到社會重視的年代,磨合的過程中,這些血氣方剛的年青人可能會摔跤,碰壁,遭受白眼,甚至有可能遭受更慘烈的打擊,但不管歷經什么,那一張張俊朗、靚麗的臉孔后面都會有同一個執著的信念在強有力地支撐著,那就是奮斗。至于奮斗的目標,有人為事業,有人為生活,有人為感情,也有人為了實現個人價值等等??傊洺6勂械哪信魅斯宦暵?,“憑什么呀?”“為什么呀?”類似不甘落后,不服氣,勇于挑戰,勇于奮斗的豪情,恐怕就是“80后”這一代獨生子女身上彰顯出的與生俱來的特有氣質和性格特征。上帝是公平的,他讓這些獨生子女從小生活在物質優越的大時代里,卻又讓他們倍受激烈競爭的煎熬?!靶乃闉跬邪睢笔请娨晞≈袔讉€主人公為LOFT所起的名字,這恰恰也反映了他們成長歷程中的一段特殊心境。當理想和現實發生沖突后,會有失落,這很正常,但重要的是不斷樹立新目標,奮起直追,重整雄風,繼續奮斗,這樣才能向成功邁進。這恐怕不僅是編導傳遞的影片《奮斗》的主題,也是“80后”的精神寫照,更是激勵包括 “80后”、“90后”、“世紀寶寶”、“金豬寶寶”、“世博寶寶”在內的所有青年人,和即將成為青年人的少年兒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電視是科技發展的產物,它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傳播、媒介和高科技三方面。電視劇明顯有別于電影的是它那平民化的視角,即聚焦普通人的生活,注重挖掘互動內容,讓觀眾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而且目前世界上已經有許多發達國家紛紛開始研究影視技術和藝術互補互動的新課題。就在當今人們高喊著渴望被理解的背后,人們是否考慮過理解的首要解決方式,就是要通過互動。在具體的各種能引起人們共鳴的視聽元素最大限度的呈現和釋放后,人們終將會獲得來自心底的感動,一種熒屏前特有的“核磁共振”。
但是,就每一個電視觀眾而言,因為所處的時代差異,加上因人而異的生活閱歷、文化素養,終將會導致他們對每一部作品的讀解有所不同。時代的腳步在飛奔,在不同時代青春類題材的影視作品中,同樣也折射出編導與觀眾的種種互動。按時代的演變來看:早期觀眾喜歡矛盾沖突單純、敘事簡單、懲惡揚善的干脆型結局,因此,熒屏上不時會出現一些符號鮮明,甚至可以說是“臉譜化”的人物,他們大凡性格鮮明;而如今的觀眾已不再滿足這些,他們更希望通過電視這面能反映平凡生活的鏡子,搭建滿足他們心靈需求的平臺,用類似紀實+娛樂的筆觸或視角,重新審視生活本身的艱難、復雜和多變。以往觀眾看影片是希望通過這個媒介得到教益,因此早期的中國影視作品中不乏很多說教的成分,電視劇中演員的臺詞更是表現得相當直白;如今的觀眾一方面希望通過影視作品為緊張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減壓,另一方面還期待通過作品能獲得深刻的人文關懷或生活警示。由此,影視工作者們為了迎合觀眾的觀影心理,在鏡頭語言的表現上也煞費苦心,早期的觀眾由于習慣了程式化的視聽語言,因此作品中不乏固定鏡頭和大量的平衡構圖,而如今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發展的年代里,個性化的張揚,熒幕或銀屏上已漸漸涌現出越來越多不規則、快速轉變的蒙太奇手法運用。隨著個性化互動業務、多元化的互動業務平臺、E視寬帶的推出,還有視界通互動電視的推出,讓觀眾盡情享受互動帶來的便利,滿足并實現個性化收看需求。
1.概念
互動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指各種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互為因果的作用和關系。
伴隨著現代化、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人們在交往范圍、交往手段方面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人際之間、事物之間、系統之間的相互影響無論在廣度和深度上,都進入到一個個新的層次,因此對互動關系的研究更引起了社會多方面的關注,同時互動概念的外延也在不斷拓展中。
2.熒屏中的主要互動方式
互動作用的方式種類繁多,主要包括文化價值觀的互動、話語的互動、情感的互動等。
情感的互動有很多種,愛戀可以說是人活著的信念之一,但有時人們對于現實中無奈的愛又迫使他們去面對真實的痛苦。于是當這種現實與理想交織在一起的沖突逐漸白日化,觀眾對愛的思索就越深刻、越為之動容。
再如話語的互動,由于演員扮演的都是生活中具有典型性格的一些小人物,因此一本正經也好,玩世不恭也罷,只要能給觀眾帶來身心愉悅,從中找到熟悉身影的方法都可以。即使一些內涵深刻的影視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也應該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傳播開。即遵循人類本性的快樂原則,使觀眾在觀片時能夠輕松愉悅。如在《奮斗》中就有一些能彰顯人物性格特點的經典臺詞:
(情境:向南和華子比誰更有出息)
向南:我們家有院子你們家有嗎?(老北京老胡同里的四合院)
華子:我們家有私人專職理發師,洗頭護發師,你們家有嗎(剛買下一間二手發廊)
向南:我們家有結婚沒喝完的好幾十箱私酒存在丈母娘家,你們家有嗎?
華子:我們家有老式越野車,我們沒事兒開出去兜風,這么浪漫你們家成嗎?(600塊錢都倒不出的N手北京吉普)
向南:我們家有彩電冰箱洗衣機,那叫一方便你們家有嗎(四合院公用)
華子:我們家有私企,我們不用出門上班,我們就在家SOHO,哎喲喂這么后現代的生活你們家什么年月能趕上。
生活中,電視劇觀眾的散漫和隨意性接受,也會使電視劇創作者針對這些特質采取相應對策。視覺上不可能有電影院那樣的黑匣子效果,那就在聽覺上狠下功夫。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發現絕大多數的電視劇中對白都占據著相對重要的地位。那些幽默詼諧的臺詞、網絡語的適當運用,會讓年青人倍感親切,精神也為之振奮。試問剛過追星年齡的他們,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平時所思、所想、所經歷的事,被搬上熒幕或銀屏,恐怕在欣喜、感動的同時,還會增添一種明日之星,夢想成真的自豪感,那種感慨同樣是編導所期許達到的心靈互動的最佳效果。
審美傾向同樣具有互動。如影視的審美傾向會影響觀眾,同樣觀眾的審美傾向也會影響影視。影視編導通過觀眾的反饋了解到觀眾的審美傾向,不再一味地強調個人的審美觀,而是把自己作為觀眾的代言人,從而著力表現自己與觀眾共同的審美感受。當今社會瞬息萬變,觀眾普遍都存有求新、求變、求奇的心理,特別是年青人,更渴望影視劇題材和風格多樣化。對于那些能直接反映他們思想、生活、追求的青春類題材的電視劇來講,要求更是苛刻。總之從某種角度來講也大大激發編導的創造性,促使他們創造出更新穎,更有藝術魅力,且同時具有生活氣息的作品。反觀《奮斗》為什么能在全中國熱播,除了靚麗時尚的服裝造型、充滿都市氣息的生活方式、還有關注大學生的價值觀與市場需求的內在沖突。而另一部《士兵突擊》雖然人物沒有《奮斗》的主人公那么靚麗,那么時尚,但這部電視劇的成功之處在于編導并沒有對這兩種人進行主觀的褒貶定義,兩種觀念的合理化交互在敘事結構中都有充分表現。其高明之處就在于讓“結構”靜靜地闡述,而非通過旁白的形式說教式點評。在敘述結構的組織中,巧妙引導觀眾通過自己的感受對劇中人物的行為方式以及背后的倫理傾向做出判斷。這種新型的觀影互動模式,激活了觀眾對傳統價值觀念的深度認同和情感投入。這部青春類題材的電視劇中精彩絕妙的理念不是通過話語說教來傳遞的,而是借助敘事結構娓娓道來,慢慢滋潤觀者的心田。因此獲得了出人意料的召喚力和捕獲力。同時影片通過許多情節,告訴觀眾,許三多的成功還有重要的一個因素不可忽略,那就是團隊意識。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離開了團隊,他什么都不會。顯然會迷失自我,喪失很多能量。這其實也在告誡年輕的一代,特別是年輕的“80后”,在強調個性的同時,不能減弱或忽略團隊意識。在《士兵突擊》中編者排除了那些所謂“時髦”的商業元素后,收視率卻出人意料的盛況空前。除了作品能夠在心靈和精神上同時獲得社會如此高的認同感,對影視影視工作者來講也是值得深思的。
1.當代青年人對“互動”的心理訴求
青年觀眾在觀影心理上趨向刺激、富于挑戰的不平衡構圖和快速變化的蒙太奇。他們渴望的是影視劇題材和風格的多樣化,期許的是熒屏上不斷涌現象《奮斗》、《亮劍》、《士兵突擊》、《暗算》、《潛伏》那樣讓他們精神為之振奮的精品。
豐富多彩的影視作品,能滿足不同觀眾的審美享受:反之,青年觀眾也期待在種類繁多的不同題材的類型影視片中,能輕易檢索到滿足自己不同精神需求的作品。如許多青年觀眾通過觀賞類似 《兒女情長》、《空鏡子》、《中國式離婚》、《新結婚時代》、《金婚》等家庭倫理劇,可以預習、審視自己的戀愛觀、婚姻觀,并溫暖那顆早已變得冷漠的心;通過觀賞類似《暗算》、《潛伏》等充滿懸念、情節跌宕起伏的諜戰類作品,反觀自己即將面臨或正在經歷的辦公室生涯,寓意深刻,值得回味;通過觀賞包括武俠、功夫、警匪、戰爭等在內的暴力題材,轉移并升華人本能中的暴力傾向,使觀眾的心靈得到升華,特別是那些充滿正義感的俠客和英雄形象會在青年人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通過觀賞恐怖題材的影片釋放自己的消極情感,在虛擬的環境中體驗恐懼,而最終獲得一種心靈的解脫。
2.加強“互動”元素的設置對促進青春劇健康發展的重要性
影視除了娛樂大眾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通過輕松、活潑的傳播方式,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與劇情同化、與劇中的人物同化、與劇中人物的思想、觀念同化。同時由于人是會思考的高等動物,在觀賞過后,思想難免會游離,會結合自身的經歷,進行反省。針對這一特點,在不斷滲透影視作品互動元素的同時,自然加強了對青年人人文素質的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完善培養并科學發展青年人的各種能力;制作出大量的能引起青年人關注的作品,這其中當然要注意消解一些不良因素,放大那些積極因素。由此,對促進青春劇的健康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1.過分強調主創人員的主觀傾向,缺乏實時的信息互動
眾所周知,導演是一部影視劇作品中的核心,由于他的個人主觀傾向,拍攝風格會導致拍攝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將他的思想移情到各個制作環節中。加上包括演員、制作在內的所有演職人員的介入,或多或少會增添各自的表演或制作風格。倘若以上涉及到的各個單元都脫離導演的整體構思,各自一味凸現自己的風格,而忽略了影片內容、信息上的“互動”基礎,那將會直接影響到“互動”的效果的。因為,通過電視熒屏,觀眾期待看到的電視劇內容更多的是他們生活的縮影,而在藝術審美的心理需求指數方面明顯低于電影。平實、親切,煲湯式的制作才能慢慢熬出那些深入人心的電視劇佳作。當然也應避免當年注水式的長劇再度彌漫,在制作中也應結合時代的特點,相應作出經典的,同時能符合現代人觀影心理和習慣的作品。
2.過分迎合受眾的欣賞口味,導致藝術表現手法的淡薄
當今社會在電視劇的制作過程中,也不乏出現這樣的一些現象。即為了追求收視率,而過度關注并迎合受眾的欣賞口味,作坊式的草率臨摹、經典名作的一再改版、歷史正劇的一再戲說,山寨版的風起云涌,讓受眾在滿足一定的心理需求后,未免產生疑惑,是否我們的影視劇題材庫已近干涸,是否中國的電視劇編導都已“貧血”,是否現在的影視劇藝術表現手法已日漸蒼白,無法拓展。媚俗、低俗、通俗,還有脫俗之間,應該是有天壤之別的。期待影視工作者能不斷挖掘更多實時的、有熱點、有震動、有內容的好作品,通過多元的影視視聽表現手法,真正提高電視劇的內在質量,同時拓展“互動”的外延。
隨著全球電視傳媒業的飛速發展,電視的先進科技手段大大豐富了電視劇的藝術表現能力,而電視也借鑒了電影藝術的表現手法,從而大大提升了自身的藝術品位和表現技能??傊?,關注不同時代觀眾的審美口味,欣賞特點,心里訴求將有助于更多電視劇工作者用現代的表現手法,創造出更多凡人小事、富有韻味、引人向上的藝術形象,釋放出不可低估的力量。研究電視劇的深層接受效果,便能及時掌握觀眾期待視野的變化情況,了解觀眾欣賞需求的新動向,能更有效地為廣大觀眾所接受。這樣,電視劇和觀眾之間就產生了互動的良性循環機制。這種互動,可以使影視工作者與觀眾通過作品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作者上海師范大學謝晉影視藝術學院 副教授)
1.周傳基著《電影·電視·廣播中的聲音》第44頁,中國電影出版社1991年版
2.呂景云、朱豐順著:《藝術心理學新論》。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3月版
3.魯道夫·阿恩海姆著《藝術心理學新論》、《藝術與視知覺》、《視覺思維》,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余秋雨著:《觀眾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央視—索福瑞和尼爾森的《中國電視市場報告》、《中國電視劇市場報告》等
6.黃會林、周星著《中國影視美學叢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7.張鳳鑄著 《電視聲畫藝術》,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年版
8.陳旭光著:《當代中國影視文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