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雪慧
蘇州評彈發源于蘇州,是蘇州評話和彈詞的總稱。評彈的歷史悠久,從明末清初,到清乾隆年間,評彈已經從形成發展到成熟。蘇州評彈被臺灣著名國學大師俞大綱譽為“中國最美的聲音”。2006年5月20日,蘇州評彈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隨著時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精神文化生活、審美趣味的多樣化,蘇州評彈的發展空間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聽眾和觀眾年齡偏大,市場日益縮小,從業人員偏少,蘇州評彈的保護和傳承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如何改變這一現狀,使“中國最美的聲音”依然動聽?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是各類書目的創新。蘇州評彈在做好搶救傳統書目的同時,傳承發展的當務之急是書目的創新。目前,書目舊、新書少,老人說老書、新人拜師說老書是比較普遍的現象,筆者認為創新書目要從三個方面做起,一是要增加創作、改編人員。當前,評彈創作改編人員大都是評彈演員兼職的,專業創作人員偏少。各地可以采用增加編創作人員或向社會征集評彈書目的形式創作新書目。二是要拓寬創作內容。評彈書目的內容是決定聽眾群體的重要因素,雖然蘇州評彈是在舊時代生成的地方曲種,但在文化全球化的趨勢下,傳統藝術如何適應新形勢,用評彈這特有的藝術特征來表現新的內容和主題,是蘇州評彈不斷創新的關鍵。在保持原有評彈元素的基礎上,要注重反映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人和事。在劇種上,要大膽吸收昆曲、京劇、話劇等藝術的營養,豐富表現手段和語匯。在表演藝術手法上,除說、噱、彈、唱之外,還應適當增加“演”的成分,借鑒現代戲的表演方法,以說、表、演為主。三是加大創作獎勵力度。
第二是體制機制的創新,筆者認為體制機制創新是蘇州評彈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動力,只有理順了關系,蘇州評彈才能輕裝上陣,彰顯活力。一是要解決評彈團的體制問題。目前,各地評彈團普遍存在人員編制小、劇種單一、政府撥款少(差額撥款事業單位)的問題。加上其它原因,導致部分縣(區)一級的評彈團發展十分困難,因此,針對編制小、劇種單一的問題,和其他劇種合并開展綜合性文藝演出,或組建“曲藝團”,由原來單一的評彈變成多劇種的團隊,用經濟學家的話說就是“借殼上市”,在蘇州評彈特色不變的前提下,借用外力,把評彈推向市場,發展壯大自己。二是要解決政府撥款少的問題,只有將“曲藝團”推向市場,由政府原來的撥款改為獎勵,即“由撥改獎”,在多演多得的分配機制基礎上增加多學、多傳、多得的優演優酬、優創優酬收入分配機制。年終根據貢獻的大小,實施獎勵。政府主管部門制定嚴格的獎勵細則,實施分類獎勵。三是要解決演員的問題。針對當前部分演員改行流失、后勁不足的現象,著重從待遇、職稱兩個方面來改進。
第三是用人的創新。評彈要振興,關鍵還是人才,要有各類專業人才,蘇州評彈要傳承和發展,關鍵還是要有一批批后來人接班。筆者認為:一是用好現在政策,要進得來。評彈要發展,當務之急是人才的引進,特別是具有復合型的年青人才。在數量上,現有空缺編制要用好用足或臨時掛靠的有償兼職人員;在專業上,不能局限于引進名人名著上,更重要的是要引進那些年輕、有發展前途的演員和創作、改編人員,特別是基礎較好的創作、改編人員。同時,也要適度引進少量其他劇種的人才,為發展和豐富評彈打好基礎。二是用好人才,要留得住。人才引進后就要注重為人才提供發展的平臺,在生活上要給予關心,享受同行業中較好的待遇。在工作上要創造條件,給予發展的機會,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
目前,評彈演員大部分來源是蘇州評彈學校的畢業生。演員幾年或幾十年沒有參加過培訓、沒有進行知識更新的現象非常普遍,現有的專業知識全是在學校或師傅那里學到的。為此必須加強對現有從業人員的培訓。
第一建立培訓機構。文化主管部門要建立一個較為系統的培訓機構,由所在單位定期讓演員進行業務知識的更新,分成初、中、高級進行有選擇的培訓,讓評彈演員在工作之外有機會接受各類培訓的機會。
第二要定期開展評彈理論研討。做到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如:舉辦“評彈論壇”或“評彈藝術研討會”等活動,邀請江浙滬評彈愛好者在評彈理論方面進行研究,總結歷史教訓,探討評彈發展的規律,在傳統書目創新等方面進行探索。
第三要定期舉辦各類會演、比賽。如:“江蘇省曲藝節”、“全省曲藝青年優秀作品邀請賽”等,為培養優秀的青年演員提供機會,讓評彈這個“中國最美的聲音”更響地唱起來。第四要積極參加公益活動。各地評彈團自身也要結合實際,主動尋找舞臺,配合當地黨委、政府開展各類文藝惠民活動,借政府平臺,擴大影響。
蘇州評彈要又好又快發展,就必須擁有聽眾市場,筆者認為我們評彈工作者要善于宣傳評彈,讓百姓了解評彈。在組織好各類比賽、交流活動外,要善于把來自民間、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評彈推向市場,
一是要注重規劃宣傳。文化主管部門要把蘇州評彈列入當地《文化發展綱要》中,把評彈列入政府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要有一個中長期發展的規劃,列入政府財政預算。各地評彈團要利用好現代化的傳媒手段,針對年青人的特點,利用網絡的優勢擴大影響,送評彈進社區,進學校等形式都是宣傳評彈、傳承評彈、讓百姓了解評彈的很好辦法。
二是要合理建好書場。書場是評彈演出的主陣地,是宣傳評彈、讓百姓了解評彈的重要場所,針對當前各地書場偏少、設施偏差的情況,除積極爭取政府經費支持外,要采取主管部門規劃,允許民間投資,誰投資、誰收益的辦法,鼓勵民間(股份制或個人)多方投資建書場。使其布局合理、設施完善,保證演員的正常生活、方便演出。另外,要針對聽眾不同層次的要求和經濟能力,對書場的市口位置和內部設施好的,在票價上可適當拉開檔次。
三是要不斷擴大聽眾群。評彈要想發展,關鍵是要培養聽眾,首先是要留住中老年朋友、發展70、80后的新聽眾。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中老年朋友們生活條件好了,除了生活安定,享受物質生活的同時,還需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因此,評彈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和創建和諧社會的機遇,通過各種媒體宣傳評彈,使評彈在中老年朋友中深深扎根。其次是要擴大在年青聽眾朋友中的影響。除了培養傳統的中、老年新聽眾外,更要注重培養青年聽眾朋友,青年一代藝術欣賞能力強、接受新生事物快,且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因此,我們對年青一代要注入更多的心血,使他們關注評彈,了解評彈、喜歡評彈,發展、培育好青年群體這塊大市場,讓它為我們傳承評彈,做強、做大評彈發揮應有的作用。
總之,文化主管部門和評彈工作者,要肩負起傳承、發展評彈的重任,歷史證明,只有不斷滿足觀(聽)眾和時代要求,堅持創新、合理布局、改善設施、貼心服務、提高演技水平,不斷擴大現在的文化市場份額,吸引更多聽眾,蘇州評彈這朵被譽為江南奇葩的藝術之花、才能越開越艷,被譽為“中國最美的聲音”的蘇州評彈才會越傳越久。